 帶孩子打針是讓無數(shù)家長們頭痛不已的事情,軟硬兼施、左哄右騙、威逼利誘,三十六計用了個遍,孩子依然是“哇哇”大哭,死活不進注射室的門。其實,不僅孩子害怕打針,很多爸爸媽媽同樣害怕?!?/span> 打針,不不僅是會疼,重要的是會讓人產(chǎn)生一種心理上的恐懼。曾經(jīng),看到過一個兩三歲的孩子拒絕打針的場景。在注射室,他的媽媽把他抱在腿上,準確地說是“押”在腿上,雙手努力地按住他的兩臂,孩子用盡力氣反抗,拼命想將手臂拔出。爸爸,一個人高馬大的男人,見狀,趕快按著他的雙腿,但也耐不住孩子的拳打腳踢,孩子幾次被按住幾次掙脫。那個小男孩的反抗真可以用“拼了命”來形容,小小的身軀爆發(fā)出驚人的力量,凄慘的哭喊聲讓人感到震驚。護士驚嘆:“真沒見過這么拼命反抗的孩子!”可以想象小男孩的恐懼到了什么程度,也可以想象打針這個件事給孩子帶來了多大的心理折磨。其實,疼只是一方面,這種疼痛,有的孩子是完全可以承受的。很多孩子害怕的是,那種忽然進入體內(nèi)的冰涼冰涼的感覺,那是一種讓他近距離感知到的危險力量,他誤以為會威脅到自己的生命安全。即使父母給孩子做了很多心理建設(shè),告訴他打針是什么樣子的,他心里也很清楚,但他小小的內(nèi)心還是難以拒絕自己產(chǎn)生這種聯(lián)想,所以,他自然要抗拒。一些孩子害怕打針,是因為家長在平時就有恐嚇孩子的習慣。一旦孩子不聽話時,都會用打針來嚇唬他。比如:孩子不吃飯、發(fā)脾氣、在商場不給買玩具就不走等,家長就嚇唬他說:“再不聽話,就讓護士阿姨給你扎針!”孩子立馬就不哭了。 雖然這個辦法對付“不聽話”的孩子百試百靈,但,會讓他對打針產(chǎn)生更大的恐懼。孩子因為家長的恐嚇而順從要求,是消停了。殊不知,年幼的孩子分辨能力有限,可能會把家長的恐嚇當成現(xiàn)實,幼小的心靈會受到傷害。 或者,想到孩子打針時會很疼,家長自身就非常緊張,如同前面視頻中的家長一樣。家長的這種緊張和恐懼,會無意識地傳遞給孩子,讓孩子感到害怕。在多數(shù)情況下,孩子產(chǎn)生害怕打針的恐懼心理,與父母的行為有著密切的相關(guān)性。孩子會感受到父母的情緒,且會更加敏感。而孩子在打過針之后,會感受到疼痛,因此后來他們就會努力避免在不愉快的醫(yī)院就診。 因此,父母在孩子第一次打針時,勢必得控管好自己的情緒。醫(yī)院環(huán)境激發(fā)了孩子的恐懼 孩子成長過程中,會對某些情景、某些事物、某些特殊對象產(chǎn)生恐懼,這是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在防疫站,戴著口罩、穿著白大褂的醫(yī)生以及各式各樣的針管、儀器等,與孩子日常生活環(huán)境有很大的差異,這種氛圍可能讓孩子感到恐懼。作為父母,要教會孩子直面恐懼:可以有害怕的感覺,但是不能躲避,或許孩子以后就不會害怕打針。
 恐懼,是經(jīng)驗積累的結(jié)果。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的恐懼與其經(jīng)驗有密切的相關(guān)。有位媽媽說:我兒子在兩歲前是不怕打針的,打針從來不哭。但是,兩歲后的某一天,由于連續(xù)幾天高燒不退,結(jié)果被幾個醫(yī)生摁住手腳和頭,從頭部上打吊針,孩子當時哭得聲嘶力竭……,從此,孩子便害怕打針了,甚至一見到穿大白褂的人就哭。可能,很多父母在面對這種事情發(fā)生的時候,都會告訴孩子:“寶貝,怕什么,有什么好怕的?打針就是疼一點點,要勇敢!”其實,父母這是在否定孩子的情緒,并強迫孩子去適應(yīng)這種“害怕”。這種不斷的否定,不僅讓孩子不會消除對打針的恐懼,甚至會越來越害怕打針。對于孩子而言,恐懼,是一種情緒,而且是一種比較負面的情緒。如果這種情緒總是被否定,被責備,那么,孩子只會越來越害怕。相反,如果這種情緒被理解,被正常對待,那么,孩子會覺得"害怕"這件事情,其實沒那么恐怖。孩子在說"害怕"的時候,內(nèi)心是恐慌的。而此時能夠給到孩子安全感的,并不是父母的一句"別怕",而是父母(尤其是媽媽)給到孩子的安全感。此時,如果媽媽對孩子說一句"沒關(guān)系,媽媽陪著你",那么,孩子的恐懼感會逐漸消失。孩子很認真地告訴她:“打針不是很痛,但就是害怕?!?/span>媽媽便拿出一個衣服夾子,夾了他一下,孩子“啊!”地一聲叫了出來,卻并沒有哭泣。媽媽說:“這個疼跟打針是一樣的。沒關(guān)系,媽媽陪著你,打針的時候只疼一下就好了?!睆拇耍⒆哟蜥樤僖矝]有哭過。嚴重的,是來自孩子對打針的心理恐懼和父母對此的態(tài)度。
 作為家長,想要讓孩子消除某種害怕,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讓自己變得勇敢起來,注意自己的言行,用正確的方法來引導孩子,幫助孩子克服對打針的恐懼。《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說,家長應(yīng)該有幾個原則:如果大人首先一臉焦慮,孩子就會覺得問題嚴重,會更加焦慮和恐懼。比如:告訴孩子,你現(xiàn)在生病了,需要打針,打針可以治病。不要認為孩子不懂就不去說。對于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實告知,盡量不夸大也不要過分縮小。比如:許多家長帶孩子打針時,為了消解孩子的緊張,就說“一點兒也不疼”,孩子上一次當后,就絕不肯再上第二次當。并且,他們挑戰(zhàn)困難的理性和勇氣就失去一次萌發(fā)機會,以后再也會不信任大人。孩子的忍耐力其實是驚人的,只要不嚇著他,給出一個合適的心理預期,他多半能夠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難的事情。同時,也要給他退路,不要讓孩子為自己流露的“不堅強”感到羞愧。有的家長通過:“不打針警察就要來抓你”或者“打完針就給你買汽車”等方式達到目的,這是很糟糕的。哄騙和收買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并不能真正緩解孩子的緊張和恐懼,還有礙他們的道德發(fā)育。孩子害怕扎針是因為對扎針這件事情本身就不了解,如果孩子平時,讓可怕的事情成為一種游戲,慢慢就會排解對打針的恐懼。家長可以給孩子買一些打針的情景玩具,比如玩具注射器、玩具聽診器等,讓孩子扮演醫(yī)生,家長扮演病人,或者讓他給娃娃“看病”。通過游戲方式的潛移默化、渲染滲透,讓他釋放面對醫(yī)生、面對針管的緊張和壓力,讓他熟悉打針的程序和規(guī)則,由此來引導他的情緒和行為,告訴他應(yīng)該怎么面對打針,他就不會害怕了。有時候,父母需要的不是“應(yīng)對孩子害怕打針”的技巧,而是陪伴孩子共同面對恐懼的耐心和細心,以及向孩子明確表達愛的勇氣。 因為,孩子在成長中會遇到不少讓他們感到困難和恐懼的事情,家長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讓孩子以積極平和的心態(tài)面對這些事情,把痛苦降到最低。養(yǎng)育,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的人生旅程!《林文采教你如何為下一代“營造幸福的原生家庭”》,25個課程,幫你在孩子每個關(guān)鍵期都不缺席,讓您成為卓越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