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師,小微資金為了申購新股而買些銀行A股,這可以理解,但大機構大資金講的是價值投資,他們?yōu)槭裁床贿x擇價格低很多的港股呢?謝謝大家指教! ylshxajh 你說反了。
港股沒有小微資金哄抬股價,也就是沒有韭菜,都是大資金在價投,一個比一個算得精明,所以才跌成這副鬼樣子。 隨機分布 你是不是對大機構和大資金有什么誤解,它們來市場的唯一目的就是收割,從來不是什么狗屁價投。 davyzhu 機構有業(yè)績壓力,年底排名決定了明年還有沒有客戶買你的基金。所以與其買不知何時能翻身的H股,機構會隨大流買已經高估的股票。另外,即使如董寶珍這樣的價投機構投資者,也為銀行股不上漲焦慮的,畢竟他們手里拿著客戶的錢。所以巴菲特才會創(chuàng)辦上市企業(yè),而不是以投資機構的形式募集資金,這樣只要他自己不回購,股本就不會縮小,所以巴菲特能以數十年為單位投資。投資機構相反,業(yè)績不好投資者會贖回,等于機構被投資者牽著鼻子走了。 newbison 我又讀了讀巴菲特的書。巴菲特買公司跟我們小散不一樣,他可以入主董事會,趕走CEO,決定公司政策。我們小散啥也干不了。如果阿里巴巴/騰訊以后的100年每年都增長20%,但是永不分紅,小股東也不能入駐董事會,那么公司的股票值多少錢?你可以認為很值錢,也可以認為一毛不值。
歸根結底,公司的錢不是小股民的錢。如果一個公司的利潤100%都分紅,那么這時候才能靠報表決定投資。不然報表再好,跟小散有什么關系呢?你不過是期望下一個人出價更高罷了。 米糕不是米糕 第一、機構的收益來自于管理費,所有公開言行,都是手段,目的是要做大管理規(guī)模,保住規(guī)模;
第二、機構并不是“價值”投資者,而是“價值、趨勢、政策、水位”的投機者;
第三、基于以上,合適的場所是A股,港股缺兩個要素,沒有央行+財政部+政策性銀行,缺水。也沒有韭菜接盤;
第四、機構對市場的了解,分析,介入和引導,遠遠超過普通散戶;
第五、散戶應該研究,但是應該放棄直接操作,把擇時和配置留在自己手上,而把公募機構作為工具,來實踐自己對市場的認知。 1st 港股t+0,價值有時一天就實現,與世界接軌。另外很多投資港股的etf、基金等,A股資金少的,也可以通過一些港股持牌券商(券商公司倒了,也是賠投資人50萬)。
以下是原因,以下是原因,以下是主要原因: 港股通20%紅利稅。
港股通還有一個坑人的地方,就是每次買進和賣出都要產生人民幣和港幣的匯差,大約在0.2%以上。再加上傭金和買入賣出都要交的印花稅,總交易成本在0.4%以上。 另外次要原因,打新收費,每次50港幣,中不中都要交!港股打新雖然說是打一手的小股民優(yōu)先中,這是國內交易所打新要向香港同行學習的地方。建議有條件的朋友,可以直接在港股市場開戶投資。有些條件,花些錢幾百不等,是可以跨越的。
cat 港股不具備投資價值的股票(特指老千+人品有問題的)占了2/3。剩下的1/3里又有大多數是沒什么增長希望、甚至難以維持盈利規(guī)模的咸魚。 如果你只是覺得港股看起來是個價值洼地 就跑進去 那么這大概率是個價值坑。如果你找到一個港股排除了老千嫌疑、且未來確定增長、估值又低 那港股市場對你來說的確是價值洼地。
西風起 多大的資金算機構。10億級別還是百億級別。對機構而言億元級別資金在港股市場基本鬧不起什么浪花。而港股本地機構沒有什么話語權。話語權基本在全球投行大機構手中。做空做多基本由他們說了算。大型投行的投資組合既持有股票又做套保。很難撼動。 flushz 1、中港美股的一些數據
同一口徑的數據,只找到了海通一篇研報里(2017),同時出現了中港美的市場構成,如下:
港股 個人投資者7.6%、機構投資者45.9% 、公司(含一般法人)18.6%、政府(中國等各國政府)14.3%,無數據記錄部分13.7%。 機構投資者中投資顧問(主要為公募基金)為41.5%、銀行2.2%、保險公司0.8%、養(yǎng)老金0.7%、私募股權0.5%、對沖基金0.2%、風險投資0.1%、捐贈基金0.1%。
A股(流通市值) 個人投資者43.6%、機構投資者23.7%、一般法人25.6%、國家隊5.1%,機構投資者中公募基金占比為7.8%、保險7.6%、陽光私募4.4%、QFII和RQFII為2.2%、券商1.7%。
美股 個人投資者4.0%、機構投資者89.6%、公司(含一般法人)2.3%、政府1.3%,無數據記錄部分2.8%,機構投資者中投資顧問(主要為公募基金)為76.0%、對沖基金5.5%、養(yǎng)老金3.1%、銀行2.9%、保險公司1.4%、私募股權0.4%、捐贈基金0.3%、風險投資0.1%。
其實A股的所有參與者,不管是哪一種投資方法和理念,都應該感謝我們身處的歷史階段,趨勢投資者不用說,面對更大的波動(波動帶來收益);價投在賺取成長的阿爾法之后,也笑納了情緒帶來的貝塔,很多時候,甚至貝塔收益會遠高于價投的初心(成長)。
因為對手盤的原因,A股市場提供了太多容錯的機會,讓一筆失誤的賭注,可以有機會輸時間不輸本金(我曾經有過2/3次)。這是我不太愿意去投港美的最大原因,斗地主明明可以在新手場開心的玩耍,為啥要跑到精英場去和武裝到牙齒的機構拼命。
雖然很多人看不起機構投資者(可能民間大神多吧)。不過數據不會說謊,大A日常的生態(tài),有點像近代的賭場,個人投資者多是開開心心的走進去,自信滿滿可以掏走別人口袋里的銀子,結果卻是被幾個五大三粗的打手,給扔了出來。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A的市場生態(tài)也會向港美靠攏,這是經濟結構發(fā)展的必然結果。真到了那一天,可能自己真就不在市場里混了,或者早就投降,扔給機構打理了。做自己能力范圍內的事情就好,別輕易去挑戰(zhàn),因為輸不起。 jin888555 我們不看指數,就看與這個指數掛鉤的基金。
510900掛鉤恒生國企指數,成立以來,八年多,回報14%。
510300掛鉤滬深300,也是八年多,回報89%。
159901掛鉤深證100,成立14年半,回報541%。
這差距相當大,那么問題來了,作為一個寬基指數,恒生國企指數為什么回報這么差? jetren
先說一說,價值投資者面臨的3大困難, 第1大困難,企業(yè)基本面的不確定性。 第2大困難,市場定價的復雜性。 第3大苦難,如何克服自己貪婪恐懼的人性弱點。
例如中信銀行,市盈率5.524,市凈率 0.471, 5年平均股息率4.540%,真便宜。
港股再給你打個5折,是不是便宜到令人發(fā)指。但當你真的思考應不應該買的時候,3大困難出現在了面前。
這一年消費股估值暴漲,市場有一個解釋,說外資的資金成本低。國內3%資金成本,只能把消費股打到30倍PE,外資1%資金成本,所以可以把消費股打到100倍PE。很多人好像挺接受這個觀點。如果是這個解釋的話,外資為什么不買股息率5個點的公共事業(yè)股呢?
這就是市場定價的復雜性,定價低有定價低的解釋,定價高有定價高的解釋。 lucylv 好吧,我承認我買了----在2010年,然后,陸陸續(xù)續(xù)買,在2011年幾乎全部可以長期投資的錢就都買了----注意是“都”。然后,套牢。再然后,就深套。。。。。。到今天,雖然沒有套套了,還是“掙得不多”。(對比A股,A股也沒掙----但是其他機會非常非常非常多。其中之一打新每年平均10%算下來就天差地別了----何況還有一個兌換和方便問題。不方便,會死人的----現在是越來越不方便了。)好在,當時全力以赴以后,不可以進去的沒有勉強進,更加沒敢動用孖展----開戶就開了。這樣,現在,中間十年徹底省略。我A股賬戶已經基本恢復元氣。港股賬戶還是不死不活中。我知道沒有寫清楚,湊合著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