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有父母費盡心力地培養(yǎng)孩子走上所謂的成“才”之路,但最終卻換來令人唏噓的結(jié)果…… 天才?難當! 年僅9歲,身高不足1.3米的女孩張易文,在父親張民弢的陪同下,來到商丘市第二高級中學考點,參加高考。一時間,她讓在校門口圍觀等候的一眾家長和記者贊嘆不已: 面對眾人的羨慕,她開有培訓機構(gòu)的父親張民弢,侃侃而談:女兒只上了一個月幼兒園,就再未到正軌學校參加過義務教育; 跟著父母學習,4歲已經(jīng)認識2000多個漢字; 在家中私塾學習5年,拿到了高中畢業(yè)生同等學力證明,參加高考…… 在家中私塾里,她只學了國學,高中數(shù)學、物理和化學,她一概不會,只考了172分。顯然,這個讓父親張民弢的???,無處安放的高考分數(shù),已耗盡一個9歲孩子的全部力氣。只是,她不愿接受失敗的父親,依然把她摁到另類而陡峭的求學路上,繼續(xù)走下去。2017年2月,距高考還有4個月時,張民弢改變了策略,花錢給女兒報了一個高考沖刺班。4個月后,10歲的張易文參加了商丘工學院的單招考試(高職高專層次學校的自主招生),以352分的成績,考上三年制大專。在父親的一路快進鍵中,10歲的女孩,走上了被規(guī)劃好的人生。和大齡的同學交流有障礙,又沒有機會接觸到同齡人,她沒有什么朋友,經(jīng)常一個人獨處。即便很努力,面對大學的課程,她還是感到很吃力;雖然拿到了畢業(yè)證,但沒有參加專升本考試,她知道自己無法考過。沒有誰知道,這個以小小的身軀行走在大學校園里的少女,在拔節(jié)生長的10歲到13歲,一個人捱過了怎樣的孤寂和疼痛。今年7月,13歲的張易文,從商丘工學院畢業(yè)。與曾經(jīng)網(wǎng)絡上鋪天蓋地的“9歲考生”“天才少女”“神童”的大肆報道不同,如今,媒體已少問津:13歲的瘦弱女生,即便取得了大專文憑,也沒有單位敢接收。畢業(yè)后,她只能回到家中私塾當助教,輔助母親批改作業(yè)。在張易文看來,是父母不負責任地,將她帶上了一條錯的道路,耽誤了她。張易文的故事,讓人想起湖南省華容縣天才少年魏永康。在母親曾學梅的教育下,魏永康2歲就掌握1000多個漢字,4歲基本學完了初中階段的課程。8歲進入縣屬重點中學,13歲以602分的成績考進湘潭大學物理系,轟動全國,被譽為“東方神童”。但20歲那年,他被勸退回家,理由是“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識結(jié)構(gòu)不適應中科院的研究模式。”原來,由于生活拮據(jù),信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母親將兒子當成了唯一的希望,為了讓他專心學習,母親攬下了所有的家務活,包括洗衣做飯、洗臉洗澡、擠牙膏,甚至讀到高中還親自喂飯。從天才到巨嬰,從人人羨慕到人人笑話,從少年得志到郁郁寡歡。這種巨大落差,摧毀的,不僅有一個少年的前程,還有一個母親的臉面。聽到一直引以為豪的兒子被勸退的消息,母親崩潰呵斥:魏永康一氣之下曾離家出走,一個多月后身無分文,被警察發(fā)現(xiàn)帶回了家。 而母親終于痛定思痛,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帶著兒子再次“成長”:手把手地教他洗衣做飯、料理家務,教他照顧癱瘓的父親。 請同齡孩子來家里做客,教兒子如何待客、與人交流。 …… 在母親的引導下,魏永康慢慢走出了封閉的小世界,逐漸融入社會生活。 17年過去,他成為了一名普通的程序員,和普通人一樣結(jié)婚生子,如果不提起,沒人知道他曾經(jīng)是個神童。回過頭來想想,被母親捧上過神壇,又被現(xiàn)實粗暴地拉了下來,魏永康從天才“回歸”凡人,這條路走得異常艱辛,令人唏噓。魏永康的母親醒悟了,但致力于把孩子捧上神壇的家長還有很多。2012年,4歲的何宜德被父親何烈勝扔在了大雪紛飛零下十幾度的美國紐約街頭,全身上下僅穿著一條小短褲。他邊跑邊帶著哭腔向父親求助“抱抱我”,而攝像機背后的父親只回道“加油加油”。這是兩人第一次進入公眾視野。何烈勝將對兒子的這種教育方式稱之“鷹式教育”。一時間,視頻熱傳,爭議不絕。外界的質(zhì)疑并未讓何烈勝停下“育才”腳步,反而愈加“發(fā)揚光大”。不久前,何宜德又因自己“奪目”的個人簡歷被推上風口浪尖。簡歷上的每一條“成就”,足以令大多數(shù)成年人自愧不如,但其真實情況卻離不開父親何烈勝的“自圓其說”和夸大渲染。比如:參加國際帆船比賽時,4歲的何宜德甚至連船都推不動,被媒體拍到崩潰而泣的照片。 所謂的學歷,也不過是通過了南京大學??频淖钥?,與普通人理解的“大學畢業(yè)”有一定差異。 但越是質(zhì)疑,何烈勝越是不服,他又喊出了另一個新目標:如果孩子15歲前沒進世界前五的名校,我就承認我是失敗的。從某種意義上講,何宜德似乎就像一件“產(chǎn)品”,何烈勝用最快的速度設計和制造“產(chǎn)品”,不斷刷新著“第一”,并且是“年齡最低”的第一。但這樣的意義到底在哪兒?值得以違背成長規(guī)律為代價,去追求所謂“天才”“神童”的頭銜嗎?其實,答案早已自在人心。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足夠優(yōu)秀,能夠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其中,有的父母選擇'快樂教育',有的則是選擇'應試教育',甚至有家長選擇了'超前教育':我的孩子必須領先別人一大截,他必須是“天才”,是“神童”!而事實上,真正的神童卻在父母的努力下,活成了幸福的“普通人” :華裔陶哲軒,曾被公認為“智商最高的人物”,他的IQ高達230,遠超愛因斯坦、牛頓、霍金。當他還是個2歲孩子的時候,父母就發(fā)覺他極具數(shù)學才能,并意識到兒子可能是人們口中的神童。但陶哲軒的父親陶象國卻做出了一個決定——不急不慌,放慢兒子的成長腳步。陶哲軒按部就班地上了幼兒園、小學、中學…… 每到一所學校,父母都會和校長商量,給陶哲軒全面的科目安排與正常的校園生活,但只要孩子愿意,他隨時可以優(yōu)先學習任何高階的課程,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跳級。著名數(shù)學家埃爾德什在檢閱10歲的陶哲軒寫的論文 跟那些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被成年人推動著前進的神童相比,陶哲軒無疑是幸運的,他成為一個按自己的節(jié)奏成長的天才。10歲、11歲、12歲參加國際數(shù)學奧林匹克競賽,分獲銅牌、銀牌、金牌; 14歲時進入澳洲的福林德斯大學就讀,兩年取得學士學位,一年取得碩士學位; 17歲進入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讀博,21歲博士畢業(yè),24歲即成為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史上最年輕的教授; 31歲那年榮獲麥克阿瑟基金會頒發(fā)的“天才獎”和有著“數(shù)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茲獎,被譽為“數(shù)學界的莫扎特”。 陶哲軒成長經(jīng)歷中的每一步,也在不斷印證著他的天才之名絕非過譽。他自己卻明白,聰明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因素, 明智的家庭教育才真正幫他拼出了那份邁向成功的拼圖。天資過人的神童,向來很少。但焦慮而控制的父母,向來很多。像張易文、魏永康這樣聰穎的孩子,以傷仲永式的悲劇提醒著自以為是的父母:在只顧沖刺“天才”的跑道上,很容易讓孩子遺落一些重要而美好的品質(zhì),導致他們無法獲得全面成長,漸漸被同齡人追趕、超越,甚至最后掉隊。而那些被刻意包裝出“天才”假象,終有一日會被時間揭穿,社會的贊譽和眾人的艷羨也終將如煙花般轉(zhuǎn)瞬即逝,繁華過后獨留苦果自食。讓孩子按照學習和成長規(guī)律,與同齡人一步步,從小學到大學,收獲經(jīng)歷,收獲人生。 放手不管的父母,是不夠合格的,但管得太寬的父母,也等同于謀殺。為人父母,不管我們承不承認,事實的真相都是:單憑我們一己之力,不可能給孩子完整的教育。孩子要回到學校里,回到老師身邊,回到同齡人中,才能更好地成才成人。父母的意義,不是把孩子變成另一個自己,而是在守望中看他向更遠的地方走去。不可否認,競爭激烈的當下,節(jié)約時間成本,讓孩子走上快車道,搭上順風車,快速成才,是天下父母的心。但,如果僅僅以學業(yè)和成績,衡量一個孩子,未免過于單薄。一個生命的意義,不在于一串數(shù)字,而在于它本身的質(zhì)感和重量。
所以,請讓孩子做好孩子,讓父母做好父母,讓不凡的歸天才,讓平凡的歸人間。推薦2本相關(guān)好書 插播一條重要通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