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桌、茶席的布置干凈簡潔,各品茗器具應(yīng)放置有序,在取用茶樣罐、箸匙筒、花瓶等物時,可用捧取法——將搭于胸前或者前方桌沿的雙手向兩側(cè)移至肩寬,向前合抱要取的茶具,雙手掌心相對捧住茶具的基部,慢慢移至需要安放的位置,輕輕放下后雙手收回,再去捧取其他茶具。而用于取賞茶盤、茶巾盤、扁形茶荷、茶匙時,則可以使用端取法,雙手手心向上,掌心下凹,平穩(wěn)移動物件。取放器物的方法很簡單,但也體現(xiàn)著茶人的修養(yǎng)和個人氣質(zhì),同時表現(xiàn)了茶人對茶具的珍惜。泡茶前溫茶具,不僅可以清潔茶具,防止茶具遇熱發(fā)生脹裂,溫熱茶具后還能更好激發(fā)茶香。溫壺法:先澆淋壺身,左手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按在壺鈕上,揭開壺蓋,按照拋物線軌跡將壺蓋放在茶壺左側(cè)的蓋置上。右手提壺注水,按逆時針方向低斟,使水流沿著圓形的茶壺口沖入。再使水從高處沖入茶壺。等注水量為茶壺的1/2時再低斟。雙手取茶巾放在左手手指上,右手把茶壺放在茶巾上,雙手按逆時針方向轉(zhuǎn)動,使茶壺各部分充分接觸開水,叫做“蕩壺”。然后把水倒入水盂中既可。溫杯法:用大茶杯時,右手提開水壺,逆時針轉(zhuǎn)動手腕,使水流沿茶杯壁沖入,約容量的1/3后斷水,使茶杯內(nèi)外均用開水燙到,滌蕩后將開水倒入水盂;用小茶杯時,將茶杯相連排成一字或者圓圈,右手提壺往杯內(nèi)注入開水至滿,使茶杯內(nèi)外均用開水燙到,杯中溫水輕蕩后將水倒入水盂。溫蓋碗法:提壺逆時針向蓋內(nèi)注水,注入碗內(nèi)的1/3容量時、斷水。右手取茶匙插到縫隙里,左手手背朝外護在蓋碗外,手掌輕靠碗沿;右手用茶匙從內(nèi)向外撥動碗蓋,左手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把碗蓋蓋在碗上。右手大拇指和中指搭在碗身中間部位,食指抵住蓋鈕下凹處,左手托碗底,端起蓋碗,右手呈逆時針轉(zhuǎn)動,使蓋碗內(nèi)各部位接觸熱水。最后右手提蓋鈕把碗蓋靠右斜蓋;端起蓋碗移到水盂上,水從蓋碗左側(cè)倒進水盂。沖泡時,茶人頭正身直、目不斜視,雙肩齊平、抬臂沉肘為最好。如果開水壺比較沉,可雙手取茶巾放在左手上,右手提壺左手托住壺底,右手使水流順著茶壺口內(nèi)壁沖到茶壺、茶杯里。不過,在這過程中先放茶葉還是先倒水也是很有講究的。常用投茶方法有上投法、中投法和下投法。上投法:先在杯中注入七成水,再從水面上將茶葉徐徐撥入。主要是用來沖泡一些綠茶中的早春細嫩茶芽。中投法:先在杯中注入少量水,然后投入茶葉,使茶葉舒展一下后再注入開水,更加適合比較高檔的茶葉。下投法:用茶匙將茶葉撥入杯中,再注入開水。下投法水溫較高,適合在室內(nèi)溫度低的季節(jié)使用,適用于條索緊實的老茶。正確的提壺方式,有助于保護茶壺,還能防止倒茶時壺蓋脫落。根據(jù)不同的壺把,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持壺方式。耳把壺:這是最常見的壺把,像個小耳朵掛在壺壁上。宜用食指與中指圈住壺把,拇指按住壺鈕,或者用拇指與中指交互握緊圈把,用食指按住壺鈕,無名指與小指借力頂住壺把,緩緩傾倒。當然,如果是中大品或者手嬌小的人,拇指無法按住壺鈕,可直接按在壺蓋上,注意防燙。側(cè)把壺:從壺身側(cè)面許的壺把,與壺身成為一體。持壺方式用手握住壺把,把與嘴呈45度角時則可傾倒出水,不需要動作太大,防止壺蓋翻出。提梁壺:即壺蓋上方有提梁可執(zhí),包括軟提梁與硬提梁,二者拿壺方式一致。一般為右手提壺,左手按住壺蓋。用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并攏壓住蓋鈕,更為美觀。此外,一個手圈住或者握住把、另一手按壓壺鈕的方法,任何壺形都可以通用,不會出錯。需要注意的是,無論何種持壺方式,倒茶時都不能將壺嘴對著客人,這是不禮貌的行為。在握杯手法上,根據(jù)茶杯不同進行區(qū)分,甚至性別不同握杯手法也有差異。如使用品茗杯時,女士用食指和拇指輕握杯緣,中指輕托杯底,無名指和小指自然輕翹成蘭花指,飲茶時虎口朝向自己,這里的三根指頭喻為三龍,茶杯如鼎,所以這個姿勢稱為“三龍護鼎”;男士拿杯,則是將右手大拇指和其余四指自然環(huán)握茶杯,或大拇指、中指握杯兩側(cè),無名指抵住杯底,食指及小指自然彎曲。聞香杯,右手手指把聞香杯握在拳心,或把聞香杯捧在兩手間;蓋碗,右手大拇指與中指扣在杯身兩側(cè),食指按在蓋鈕下四處,無名指和小指搭住無柄杯,右手反手握茶杯的左側(cè)基部,左手用大拇指輕托在茶杯的右側(cè)基部,雙手翻杯成手相對捧住茶杯。有柄杯,右手反手握杯,左手手背朝上用大拇指、食指與中指輕扶茶杯右側(cè)基部,雙手同時轉(zhuǎn)動手腕,茶杯輕輕放下。—— 點 擊 圖 片 閱 讀 精 彩 文 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