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百一十七天,“劍”字 劍(jiàn,劍)字,從僉qiān從刀。指雙面有刃、鋒的長刀。這種刀,是一種武器,不小心就會傷著人。所以,要隨時收斂起來。劍入鞘,弩插銷,就是上了保險。所以,叫劍。 金文中,劍字左半部是一個“金”字,就像是一把帶有裝飾的短劍,右半部是它的聲旁。小篆字形中,劍的左半部變成了聲旁,“金”字則變成“刃”放在了右半邊??瑫校叭小弊指臑榈蹲峙?,逐漸形成了現(xiàn)在簡體中常見的寫法?!墩f文解字》:“劍,人所帶兵也。從刃,僉聲?!眲?,又稱“輕呂”、“徑路”,“長鋏”,最早是古人隨身攜帶防身的匕首式短兵器,和刀一類,區(qū)別只在于刀為單刃、劍為雙刃。 甲骨文書法 劍,是君子之兵,是中華文化的代表符號之一。首先源于劍的形制:直身雙刃。在中國人眼里,身為君子,就應(yīng)秉天下之正氣。劍直身,代表為人須剛正不阿;而雙刃,則時時刻刻提醒著執(zhí)劍人,處世需時刻謹(jǐn)慎,否則雙刃之劍,就可能傷及自身。劍從各種兵器中脫穎而出,成為勇氣、力量的象征,甚至被稱為“君子之兵”、“百兵之君”。 劍的代稱很多。如“三尺”,《史記·高帝紀(jì)》:“吾從布衣提三尺取天下”,辛棄疾《滿江紅》:“倦客新豐,貂裘敝、征塵滿目。彈短鋏、青蛇三尺,浩歌誰續(xù)。”這里短鋏、青蛇、三尺都指劍。劍當(dāng)然不限于三尺,最長的劍能“倚天”——倚天劍在歷史上也是真實(shí)存在的,是一代梟雄曹操的佩劍,與青釭劍齊名并稱絕世雙劍,為取宋玉的《大言賦》“長劍耿耿倚天外”而命名。李白對此劍傾慕已久,曾寫過“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還有“吳鉤”也是劍,如李賀“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guān)山五十州”;“青萍”也是劍,如李白《與韓荊州書》:“庶青萍、結(jié)綠,長價于薛、卞之門”。文章開頭我們還提到了尚方寶劍,尚方劍不是一柄具體的劍,它是指由“尚方”監(jiān)制、保存的劍,尚方是古代制造帝王所用器物的官署,因此是御用劍。持有尚方寶劍的大臣,具有代表皇權(quán)的權(quán)力。 “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語境里,修身從一開始就是從文、武兩方面入手。擊劍活動從周秦一直延續(xù)到了隋唐,經(jīng)常書劍相提并論,體現(xiàn)了一種崇文尚武的人文精神。在傳世的“先師孔子行教像”中,孔子就佩帶著一把長劍。劍既可以作為治學(xué)修身的上佳選擇,又是未雨綢繆,應(yīng)對外來變化的必備手段。我國古代歷史中有的兵器林林總總,可以與道相連的只有劍,稱為劍道。劍道,就是通過劍的練習(xí),達(dá)到健康身心,增益智慧,陶冶情操,變化氣質(zhì),完善人格的目的?!皩殑︿h從磨礪出,梅花香從苦寒來”,正是以劍品來比喻人品。所以劍有“君子”之譽(yù),士必佩劍,無故劍不去身。 劍音通剪,剪刃會面。剪刀與寶劍在形式和用途上都截然不同。剪為雙刀,劍為單刀;剪的兩刃會面,劍的兩刃永不會面。因?yàn)橄喾?,所以相成。一種叫劍,用于前刺和左右砍殺;一種叫剪,用于張合剪裁。剪是手中工具,劍是手中武器。 劍,刀鋒收斂,尤其是劍。劍音通剪,剪刃會面。 意項:利劍。 木子原創(chuàng)。如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微信公眾號《木子藝術(shù)工作室》。音頻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