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78 期 作者 / 吳瑗 杜文森 河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邱保國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 編輯 / 許紅 ⊙ 校對 / 錢秀華 本文內容摘自國家正規(guī)醫(yī)學圖書、雜志、報刊等,文底有具體來源出處。文章標題為原標題、文中內容提取。無絲毫夸大、誘惑、違背客觀事實的文字、圖片、視頻等內容,無絲毫惡意煽動、混淆、誤導用戶等內容。一切均為原文展現(xiàn),追求真實、可靠、權威??筛鶕?jù)來源出處去查原文件,看是否一致。 邱保國研究員是第三批全國名老中醫(yī)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從事臨床醫(yī)療研究工作50 余年,理論造詣深厚,臨床注重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擅長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治療老年病及內科雜病。汗證是以汗液外泄異常為表現(xiàn)的一種病癥,分為自汗、盜汗、脫汗、戰(zhàn)汗、黃汗等。邱保國研究員臨證總結出從調和營衛(wèi)、活血化瘀、健脾化濕、補腎養(yǎng)陰、滋陰降火方面治療汗證的5 法,總結報道如下。 1 調和營衛(wèi),溫陽斂陰止汗患者,男,48 歲,1999 年4 月18 日初診。主訴:周身汗出1 個月余。現(xiàn)癥見:遍身汗出,畏風惡寒,倦怠,舌質紅,苔白,脈沉細?;颊? 個月來周身汗出,不分晝夜,濕透衣衫,曾在外院服補陰斂汗中藥,多劑不效。中醫(yī)診斷:自汗,證屬陰陽失調、衛(wèi)不外固、營衛(wèi)不和。治宜調和營衛(wèi),益氣溫陽,養(yǎng)營斂陰,澀汗止汗。 2 活血化瘀治汗患者,女,50 歲,2005 年8 月16 日初診。主訴:盜汗3 年余?,F(xiàn)癥:身微汗、乏力、急躁、失眠、腰酸、唇暗,舌質及舌邊暗紅,有瘀斑,苔薄,脈沉澀。3 a來常夜盜汗,寐中胸背汗出,覺來漸收,但白晝常面陣陣烘熱。中醫(yī)診斷:汗證,證屬陰虛盜汗兼肝郁證。治宜滋陰活血,疏肝理氣。給予血府逐瘀湯加逍遙散加減, 按:本案例曾用多種方法治療,效果不好,辨證重用活血化瘀法獲得顯效。對汗證的治療,王清任總結臨證經驗,曾悟道:“竟有用補氣、固表、滋陰、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盜汗,用血府逐瘀湯,一兩付而汗止?!睜I者血也,衛(wèi)者氣也?!峨y經·三十二難》云:“心者血,肺者氣,血為營,氣為衛(wèi),相隨上下,謂之營衛(wèi)。”因此,氣血不和,氣滯血瘀,則營衛(wèi)失調,汗出異常。此外,《素問·宣明五氣》云:“五臟化液:心為汗?!保ū疚挠舍S民間傳承公眾號整理校對編發(fā))指出臟腑中,汗與心關系最為密切,汗為血液化生,故有“心在液為汗”“血汗同源”說。血液運行失常則容易產生汗出異常。本案患者,唇舌瘀暗重,雙舌邊有瘀斑,脈沉澀,屬典型瘀血證。治療用活血化瘀法,方用血府逐瘀湯可看作是桃紅四物湯與四逆散合方加桔梗、牛膝而成。桃紅四物湯養(yǎng)血活血化瘀;四逆散行氣疏肝解郁;桔梗入肺經,開胸理氣;牛膝引血下行;方中又含逍遙散之藥成分,并佐加煅龍牡、浮小麥、麻黃根收斂固澀止汗。全方活中寓養(yǎng),升降同施,能活血化瘀,促進氣血運行,具有行氣、活血化瘀作用,又兼有疏肝解郁、收斂止汗之效。 3 從濕阻論治汗證4 補腎養(yǎng)陰,清熱滲濕治陰囊濕汗患者,男,46 歲,2012 年9 月4 日初診。主訴:陰囊濕汗2 年余。2 a 來,陰囊潮濕,陰部潮濕如浸水,內褲常浸濕,伴頭懵,腰酸,乏力,夜耳鳴,手足心熱,性欲減退,口干,大便干,小便正常,舌質暗淡,苔薄黃,脈沉無力。中醫(yī)診斷:陰汗,證屬腎陰虧虛、濕熱下注。治宜補腎養(yǎng)陰,清熱滲濕,固精斂汗。(本文由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整理校對編發(fā))給予知柏地黃丸合金鎖固精丸加減,處方:生黃芪30 g,黃柏10 g,知母10 g,山藥10 g,山茱萸10 g,澤瀉10 g,生地黃15 g,茯苓10 g,粉牡丹皮10 g,龍膽草15 g,沙苑、蒺藜各10 g,芡實10 g,菟絲子15 g,煅龍骨、牡蠣各15 g,鹿角膠10 g。6 劑,水煎服,早晚各1 次。2012 年9 月10 日2 診:全身感輕松,陰汗明顯減少,手足心熱減輕,藥效對癥,守方續(xù)服7 劑。2012 年9 月18 日3 診:陰部及陰囊潮濕已止,頭暈,耳鳴,腰酸已改善,上方減沙苑、蒺藜、鹿角膠,繼續(xù)服用7 劑,鞏固療效。 提示:轉載請注明來源 “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