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樣的新聞時,人們總是會嘆息,更多是責怪,為什么現(xiàn)在的孩子這么脆弱,難道父母就不能批評嗎? 難道教育孩子,也有錯嗎?
這樣的新聞之所以引起我們的注意,只是因為這樣的事情是極端的,極小概率的事情,并不代表過往就沒有,只是現(xiàn)在信息的發(fā)達,讓我們總能聽聞類似的事情。 教育孩子從而導致孩子脆弱,我們簡單的將此劃上了等號,卻忽略掉了中間發(fā)生的種種事情: 對孩子要嚴厲,于是總是以打擊嘲諷來代替教育; 不愿意相信孩子的種種解釋,很多家長認為,“那是在詭辯”! 孩子在外面犯了錯,當著別人的面,打罵吼叫,毫無顧慮; 平時對孩子,沒有足夠的耐心,更沒有理解的寬容心; 在父母眼里,孩子就是個麻煩制造者,見到孩子就有三分氣; ......
但正如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病了的孩子,病了的家庭,隨時都會因某些突發(fā)的事情,而帶來雪崩般的破壞。 我們一味指責孩子的脆弱,完全沒有看到孩子面對這種種打擊之時的痛苦與煎熬。 在很多家長的心里,對孩子有兩類看法: 當孩子犯錯時,在我們的內(nèi)心里,是把他當成一個成年人來看待的。 對于一個成年人來說,犯這樣的錯誤,會被打擊和批評,否則永遠長不大。 成年人的世界里,滿是殘酷的“戰(zhàn)斗”,不吸取教訓,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因為是孩子,所以不用顧及臉面,丟臉的是父母,而不是孩子。 因為是孩子,打你罵你都是應該的,你要接受,那是愛,不能拒絕! 孩子就要挨批評,不然的話,“那是在縱容你!” 想想看,我們是不是不斷的混淆了這樣的定位。 能不能真正的糾正我們的做法: 孩子犯錯,這是一種權(quán)利,誰都需要在錯誤中吸取經(jīng)驗,獲得成長。 錯誤最大的意義,就是告訴我們正確的做法是什么。
批評孩子時,請把他當成成年人,因為孩子也有自尊,也有感受,也有人格。 當著所有的人的面,毫不留情的批評孩子,這樣的做法并不顯得你很重視教育,反而讓大家都十分尷尬。 14歲的武漢少年,如果媽媽要教育孩子,可以向老師道歉,帶孩子回家,在家里溝通并且引導,是否這樣的做法,能夠讓孩子不至于走上這樣的路呢?
三、有位叫“勁姊”的媽媽,分享自己的故事: 高一時,接到老師電話,說兒子偽造走讀證(他寄宿)多次混出學校,那天終被抓獲。 我當時在另一城市,趕緊跟老師說明情況,立刻出發(fā),晚上10點半趕到學校。 問起孩子的情況,老師說在外罰站, 看到兒子,他喊了我一聲“媽媽”,我問,吃飯了嗎?兒子說沒有。 在老師辦公室,老師說明處罰結(jié)果:停課三天,記住處分。 我坦然接受,向老師道歉,帶走兒子,路上買份飯菜給他。 回家三天,我一句沒提這事,第四天,送他去學校,才問,你怎么和保安叔叔斗智斗勇的,這小子笑了,仔細說了一遍,也沒什么,就是出去走走,喝杯飲料。 我勸他,何苦呢,要珍惜自己榮譽。順便說,“媽媽眼睛不好,那天趕去學校,心里又急,晚上開車上高速,萬一出點事,你日子怎么過?” 從那以后,崽再沒給我添亂。
今天我們看到這樣的結(jié)果,后果是慘痛的,沒有人愿意看到這樣的結(jié)果。 教育總會帶有某種慣性,我們會習慣于嚴厲、打壓、嘲諷,孩子也會習慣于自卑、敏感和內(nèi)向。 但情緒的積累,往往會最終引發(fā)對抗,而對抗,往往沒有贏家,那是一種雙輸?shù)木置妗?/p> 希望我們都能讓家庭教育,多一份關(guān)愛,少一份指責。 世界本就冷酷,家的港灣,還是要溫暖些才好?。?/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