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扎在喜峰口的日軍鈴木師團突然遭襲,裝備精良的日軍被一群手持大刀的突襲者砍殺千余人,大刀之下,無一冤魂。 其實在喜峰口這里,國軍與日軍已經(jīng)激戰(zhàn)三天,雙方都抱定了必死之決心,陣地反復易手,士兵以命相搏,最后日軍憑借武器的優(yōu)勢奪取了陣地,但是很快,一個人的到來讓他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這個人就是抗日名將趙登禹,1914年,剛剛16歲的他就加入國軍隊伍,編入馮玉祥部16旅第1團第3營。趙登禹少年時練武的經(jīng)歷給他帶來了好運,得到了馮玉祥的賞識,官至第29軍37師109旅旅長,這時他還不知道,他的命運將隨著日軍正在謀劃并即將實施的一件大事而有所改變。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東北制造并發(fā)動了臭名昭著的九一八事變,炮轟沈陽北大營,把侵華的野心從幕后搬到了臺前,東北三省很快淪陷。時間來到1933年,一路高歌猛進的日軍從關外來到長城一帶,在這里他們嘗到了侵華的第一個敗仗,也就是開篇所講的由趙登禹帶領大刀隊夜襲喜峰口的一戰(zhàn)。 夜襲成功之后,日軍不可戰(zhàn)勝的神話被打破,一直低落的國軍士氣變得空前高漲,趙登禹也名聲大震,官職從旅長晉升為132師師長,大刀隊的事跡被譜成抗日名曲《大刀進行曲》,廣為傳唱。但日軍并沒有停下侵略的鐵蹄,日軍的野心又即將揭開新的一頁。 1937年7月7日,日軍借口尋找丟失的士兵向我盧溝橋進攻,盧溝橋事變爆發(fā)。愛國將領趙登禹對守軍慷慨陳詞:軍人抗戰(zhàn)有死無生,盧溝橋就是我們的墳墓。這個曾經(jīng)提出“槍口不對內”的愛國部隊,雖武器裝備比較差,但是依舊勇敢的對日開始反擊,只是沒人會想到,趙登禹會在20多天后以這種方式壯烈殉國。 1937年7月28日,師長趙登禹在執(zhí)行軍長宋哲元的命令,共同防守北平南苑,當趙登禹等人行至大紅門一帶時遭到日軍伏擊,身中數(shù)槍而亡,一代抗日愛國名將就此離去,讓人悲痛。 后來當時的國民政府追認趙登禹為陸軍上將,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追認他為抗日烈士,并將北京的一條路和街以及一所學校以趙登禹的名字命名,以示紀念。 中國的歷史從來不缺磨難,但更不缺民族英雄,我們慶幸自己出生在和平年代,但我們要像無數(shù)的先烈那樣不懼戰(zhàn)爭,保家衛(wèi)國之際敢于流血犧牲。經(jīng)歷過的所有苦難都不會白受,當初遍布我們身上的傷口,慢慢變成了一副堅硬的鎧甲,讓我們更加強大。 民族英雄是永遠不滅的明星,他們的理想抱負是指引我們前行的航燈,不忘歷史,牢記英雄,把民族英雄的愛國信念繼續(xù)傳承下去,我相信有這個航燈的指引,我們的前進之路會越走越光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