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廣儲門樓(現(xiàn)名三元閣) 當我在電視上看到長汀古城的影像,便萌生了到長汀的念頭,看看長汀現(xiàn)在的古城保護狀況。 2015年1月,我來到長汀,親眼目睹了古城保護的方方面面,拍攝了很多照片,下面分集介紹,先介紹古城最重要的唐宋古城墻 : 汀州初設(shè)于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是福州長史唐循忠查得附近避役的三千余戶百姓,加上福、撫二州山峒(南方少數(shù)民族)而奏請設(shè)置,汀州州治在唐大歷四年(769)遷到這里后再無變更。 現(xiàn)今保留的汀州古城墻從東到西將朝天門、五通門、惠吉門、寶珠門、西水門聯(lián)結(jié)在一起,全長1500多米。 唐大歷四年(769年),汀州刺史陳劍將州治從東坊口大丘頭(距城關(guān)約5里)遷移至今址,于臥龍山之陽筑土城。宋治平三年(1066年),郡守劉均擴城,城墻周長5里余,基寬3丈,高1.8丈,城壕深1.5丈。辟城門六處:東曰“濟川”,西曰“秋成”,南曰“頒條”、“鄞江”,東南曰“通遠”,東北曰“興賢”。明洪武四年(1371年)重修,并將城墻包以磚石,封閉“頒條門”,“濟川門”改為“麗春門”,“秋成門”改為“通津門”,“通遠門”改為“鎮(zhèn)南門”,“鄞江門”改為“廣儲門”,“興賢門”改為“朝天門”。明弘治十一年(1499年),建“廣儲門”和“麗春門”兩門樓。崇禎九年(1635年)重修,將城墻增高加厚,并筑“寶珠門”和“惠吉門”。清順治以后,經(jīng)幾次重修,至1924年,城墻大部分被拆毀,余者十之二、三。 汀州古城墻曾有十座城門:朝天門、麗春門、挹清門、環(huán)雁門、正笏門、富有門、寶珠門、西水門、凝瑞門、通津門。除麗春門(水東橋西側(cè)入汀州的主城門),其它城門晚上按時上鎖,有“十大城門九把鎖”的典故。麗春門因進出城居民多,關(guān)而不鎖,只有官兵把守,晚上可“叫城”出入。民國初年,汀州諸城門不再關(guān)閉。 除了上面介紹的3座城門,近年來修復興建的城門有惠吉門(位于明清街出口,正對原先的汀州碼頭,惠吉門碼頭是汀州古城主要碼頭之一,當年這里曾繁盛異常)、五通門、麗春烽火臺、濟川門、龍?zhí)斗榛鹋_、涌金水門、東翹舒嘯烽火臺、西綮聽松烽火臺. 始建于唐的古城墻,沿汀江而筑,自東向西呈弧形,東西兩端沿臥龍山兩旁的山脊筑到山頂,把半個臥龍山圈進了城內(nèi),使整個城池前有汀江天塹、后有臥龍山為屏,成為能攻能守的“高城固壁”。昔日,遠遠望去,古城墻宛如一串佛珠掛在山上.現(xiàn)在臥龍山的城墻已經(jīng)建成。 在長汀,我基本上走完這些新舊城墻。下面是我拍攝的城門和城墻的細部畫面,大家共賞。 2汀江古城 20涌金水門 (新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