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三庚研究系列之一 ] 導(dǎo) 言 徐三庚為晚清海上著名書法篆刻家,但其傳世的早年印作較為匱乏。作者從小石山房主人顧湘輯錄的《名印傳真》中,挖掘出道光三十年(1850)徐三庚二十五歲時在虞山為顧氏刻印八方,將徐三庚的創(chuàng)作時間上限作了延伸,對擴大徐三庚早期篆刻發(fā)展脈絡(luò)與行蹤交游的研究范圍,有一定的學(xué)術(shù)價值與意義。 徐三庚早歲虞山印蹤 □ 張煒羽 徐三庚(1826—1890)(圖1)為晚清海上著名書法篆刻家,也是對近代東瀛印壇產(chǎn)生深刻影響的第一人。對徐三庚篆刻藝術(shù)研究的資料來源,大多以吳隱《金櫑山人印存》、張魯盦《金罍印摭》、小林斗盦《中國篆刻叢刊·徐三庚》、上海書店《徐三庚印譜》和新近由浙江省博物館與西泠印社出版的《金罍野逸——徐三庚書法篆刻集》,以及上海博物館、西泠印社藏品等為依據(jù)。先前收錄徐三庚創(chuàng)作較早的印作有“東園老蘜”(咸豐二年1852),“濬川”、“藍叔詩畫”、“懷萱草堂”(咸豐三年1853),時徐三庚廿七、八歲,在此之前的印作尚付闕如。 圖1 費以群繪徐三庚五十歲像 近日,筆者在友人珍藏的常熟著名藏書家、印章鑒藏家、小石山房主人顧湘輯錄的《名印傳真》中,挖掘出道光三十年(1850)徐三庚廿五歲時在虞山為顧湘刻印八方,將徐三庚的創(chuàng)作時間上限作了延伸,再結(jié)合陳鴻壽“長相思”一印中徐三庚的邊款和顧湘《小石山房印苑》中收錄的徐氏早期印作等實物資料,擴大了徐三庚早期篆刻發(fā)展脈絡(luò)與行蹤交游的研究范圍。 一、徐三庚跋陳鴻壽“長相思”印 上海朵云軒珍藏有西泠八家之一陳鴻壽篆刻的“長相思”(圖2)白文印,早年曾歸師法浙派的徐三庚收藏,不想被同樣嗜印的友人遠亭獲見并索討,慷慨的徐三庚將印作易主之緣起刻于印側(cè),曰: “咸豐壬子五月客虞山,遠亭過我,見曼生所作‘長相思’印,如李陽冰見《碧落碑》臥宿不去,余即以奉贈。上虞西莊山民徐三庚記?!?/span> 咸豐壬子年即為1852年,是年五月徐三庚客江蘇常熟。
二、顧湘《名印傳真》 顧湘(1805—1853),字蘭江、翠嵐,號石墩山民,別署石墩精舍、小石山房。江蘇常熟人。因少患末疾,棄童子試。性嗜古,尤喜金石文字。凡鐘鼎篆籀諸書,搜羅畢備,得漢唐人碑本,摩挲不厭。與弟顧浩有石癖。凡市肆中遇有名家手刻,必不惜重值購之以歸,數(shù)年中獲印累累。筑有小石山房三楹,每逢春秋佳日,顧氏昆仲瀹茗添香,羅列家珍于一室,展玩不已。也富藏書,珍藏宋元以來舊槧達數(shù)萬卷,又樂于雕版刻印古籍。 道光八年(1828),顧湘昆仲合輯《小石山房印譜》,道光三十年(1850)顧湘又將自藏印輯為《小石山房印苑》十二卷和《名印傳真》六卷。兩譜中包含元代朱珪至清代徐三庚等一百余家印人的印作近六百鈕。如此大手筆地將元明以來名家刻印匯集成譜,自汪啟淑之后當首推顧湘。惜顧湘性格卞急,平素不善攝生,又長期致力于編輯出版著作,終于積勞成疾,中年遽爾病逝。 顧湘藏印《名印傳真》六冊本,原為張魯盦望云草堂珍藏,現(xiàn)歸西泠印社。存太倉季錫疇序一。全譜存印人36家,印作83方,邊款109面。顧湘后人輯于光緒年間?!睹髡妗肺鍍员?圖3),原為無錫姚坤壽、姚菼喬梓遞藏。粗細雙線深藍印板框,開本、版式、存印數(shù)量等均與西泠印社藏本有別,當為《名印傳真》別冊,存徐三庚為顧湘刻印八方(圖4-10)。
邊款:趙松雪有是篆法,三庚。 圖5 家在虞山之東 邊款:辛白法歸文休。庚戌冬于虞山道院。
邊款:仿六朝朱文。上虞西麓吉金室主庚。
邊款:徐三庚作于虞山,為翠嵐仁丈大人。 圖8 束發(fā)從軍折腰作吏 邊款:西莊山民制。
邊款:擬漢銅印,為翠翁仁丈。上虞徐庚。 圖10 顧湘私印 翠嵐 邊款:翠嵐仁丈政是。徐三庚仿漢印。 辛白仿秦人于虞山。 三、創(chuàng)作時間 “家在虞山之東”一印有明確的年款,即道光庚戌年(1850)冬日。且八方印作中有三方記錄為刻于“虞山”,可以推斷諸印是道光三十年(1850)冬日或前后徐三庚在常熟時為顧湘所制。季錫疇撰有《石墩山民小傳》,曰:“虞山東距五里,有巨石蒙叢負土而起,曰石墩,蓋山之支脈也”,顧湘的小石山房舊址就在常熟興隆石墩村,即今常熟中學(xué)校園內(nèi)?!凹以谟萆街畺|”也明確了顧宅的方位所在。 四、新見的徐三庚字號、齋館 常見的徐三庚字號有辛穀、褎海、井罍、金罍、金罍道士、金罍道人、金罍野逸、似魚室主、薦未道士、翯嘫散人、詵郭、大橫、馀量生等,至于別號“辛白”,曾見于嘉興吳藕汀致西泠林乾良信札,曰:“徐三庚在太平天國前后繼外家姓,名俞星柏,一作辛白?!痹谛烊秊轭櫹嫠频陌朔接∽髦校凹以谟萆街畺|”、“翠嵐”二印均署“辛白”(圖11),誠可信也。至于吳藕汀所云徐氏“繼外家姓,名俞星柏”等語,待考。 圖11 徐三庚署“辛白”邊款 徐三庚為上虞大勤鄉(xiāng)西山村人,自號“西莊山民”(圖12),也見于上述陳鴻壽 “長相思”的徐氏刻款中。其齋館除常見的“似魚室”、“漚寄室”之外,“文字飲金石癖翰墨緣”的邊款中尚有上虞西麓“吉金室”(圖13)一名,可補其齋號之闕。 圖12、13 徐三庚署“西莊山民”、“吉金室”邊款 五、徐三庚的早年印風(fēng) 徐三庚生逢西泠印藝風(fēng)靡之際,受其熏染,其篆刻早期即宗法丁敬、黃易、陳鴻壽和趙之琛等,用力甚勤。如“文字飲金石癖翰墨緣”一印,即為典型的浙派印風(fēng),用刀穩(wěn)練,線條波磔澀進,圭角分明,二十多歲已臻此境界,功力當不在趙之琛之下。此外在八方印作中,有師法元朱文的“蘭瑞齋”;取徑歸昌世(文休)的“家在虞山之東”;模擬秦漢印的“顧湘”、“顧湘私印”;仿效古璽的“詩狂酒俠書癖畫禪”、“翠嵐”;以及參考鄧石如篆法的“束發(fā)從軍折腰作吏”等,可謂多頭探索、轉(zhuǎn)益多師,為其日后自創(chuàng)新風(fēng),打下了厚實傳統(tǒng)基礎(chǔ)。
除《名印傳真》收錄的八方印作外,在顧湘《小石山房印譜》“集名刻”一卷中(圖14),存有顧苓、林皋、丁敬、張燕昌、黃易、陳豫鐘、陳鴻壽、趙之琛等刻印四十五方,均注明石材。徐三庚的一方“虞山顧氏鑒藏金石文字印”(圖15)青田石印,仿大篆古璽式,也被收錄其中,當屬與《名印傳真》同期的作品。 圖15 徐三庚“虞山顧氏鑒藏金石文字印” (本文節(jié)選自《中國書法》2019年3月第三期。) 中國篆刻藝術(shù)院研究員、西泠印社理事、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上海市書法家協(xié)會常務(wù)理事、上海文聯(lián)第八屆委員會委員、上海韓天衡美術(shù)館副館長暨首席典藏研究員、上海東元金石書畫院秘書長、上海浦東篆刻創(chuàng)作研究會副會長、海上印社社員、海上小刀會成員、鴻藝社社長。 著有《近現(xiàn)代海上印人研究系列》,主編《海上印壇百年·近現(xiàn)代海上篆刻名家印選》、《海上篆刻家代表系列作品集·方介堪卷》,合著有《古瓦當文編》、《篆刻三百品》、《中國篆刻流派創(chuàng)新史》、《印壇點將錄》等。 郢廬 微信號:yingluar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