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爾紐斯——立陶宛的首都,自13世紀以來便成為了立陶宛大公國的政治中心,直到18世紀之前,這里都深受東歐文化及建筑風格的影響。歷史上曾因各種政治及軍事因素而屬于不同國家,走過滄桑歷史,也留下了多元文化的風貌。 維爾紐斯被譽為歐洲最大的巴洛克風格古城,擁有變化多樣的建筑。尤其是各種宗教建筑物如教堂、修道院等,所以也可以稱它是一座宗教氛圍濃重的教堂城市。 維爾紐斯擁有典型的中世紀城鎮(zhèn)格局,環(huán)繞市政廳發(fā)展起來。主干道Pilies街將宮殿與市政廳連接起來。從這里向外放射出許多狹窄、彎曲的街道,兩邊布滿教堂、店鋪、手工作坊、貴族的府第和隱蔽的庭院。 老城區(qū)薈萃了多座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古建筑,這些古建筑造型優(yōu)美、古樸典雅,十分讓人喜歡。 為了不破壞城市的古老意蘊,維爾紐斯人在老城區(qū)以外建設新城區(qū),而且全部由白磚修葺,建成后的新城區(qū)拱衛(wèi)著老城區(qū),遠遠望去使得老城區(qū)就像在大海中的一顆明珠,讓整個維爾紐斯熠熠生輝。下面就讓我們從最下方的黎明門開始來游覽城市的美麗景色吧!
黎明門(Gate of Dawn)又稱日出門,是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的古城門,建于1503年至1522年,最初主要起防御作用。維爾紐斯市之前曾有9座城門,如今只剩下了僅存的黎明門。 從16世紀開始,黎明門經常會擺放一些宗教物品,為的是保佑維爾紐斯城免遭外敵的攻擊和過路者。 1671年天主教士在城門上修建了一所小教堂,以供奉黑面圣母瑪利亞像,而分立在兩側的2尊雕像分別是瑪利亞的父母。 卸除金光閃閃的原畫(右圖),圣母的服裝是由三個鍍金銀部分組成,由不同的藝術家在不同時期完成。1670年至1690年金飾覆蓋了頭部和肩膀,1695至1700年則涵蓋了胸部,1730年金飾才涵蓋全部的畫。衣服上的花卉圖案,有玫瑰、郁金香、水仙、康乃馨….象征瑪麗亞的純潔。 2頂巴洛克式皇冠,象征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
傳說中該圣母像具有非凡的魔力。幾個世紀以來,該圣母像已經演變成了維爾紐斯市的標志,她受到了羅馬天主教徒和當?shù)鼐用竦某缇矗瑏碜粤⑻胀鹬苓呧徑鼑页汕先f的朝圣者慕名前來頂禮膜拜。 1993年9月4日教皇保羅二世(Pope John Paul II)也是在這個小教堂里誦讀的《玫瑰經》(Rosary),自此之后,每年11月的第三周都會在這里慶祝圣母瑪利亞節(jié),現(xiàn)在已經演變成了維爾紐斯宗教區(qū)的重要活動。 來到Basilian修道院門前,這是一座洛可可式的拱門,建于1748年由JK Glaubitz所設計,拱門的裝飾是用來描繪三位一體的組成,拱門進入就是圣三一教堂的院子,在19世紀初曾被作為監(jiān)獄使用,目前教堂還在進行一些修復工作。 諸圣堂由加爾默羅會建于1620-1630 年,并與一個大型修道院相連,形成一組建筑群。鐘樓高大雄偉,裝飾精美。在18世紀的大火之后,建成了洛可可風格的拱頂。 1819年,加爾默羅會在修道院內建立了學校。 諸圣堂所在的這條街曾是猶太隔都的大門所在。二戰(zhàn)期間,曾有一條地道連接該堂和猶太隔都。
圣尼各老教堂是位于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舊城的一座教堂,也是立陶宛現(xiàn)存教堂中歷史最久的教堂之一。始建于14世紀。教堂的鐘樓修建于17世紀,為巴洛克式建筑。 1501 年亞歷山大雅蓋隆在此建立立陶宛第一個道明會修道院,教堂也歸屬修道院。在1679年至1688年,教堂進行了擴建且教堂的墻壁保存至今。1844 年,沙皇政府關閉了修道院,教堂即改為普通的教堂并供居民使用。1807年,道明會圣神堂被沙皇政府改為監(jiān)獄,曾經關押許多參與立陶宛的愛國者。 圣神堂側面朝街,沒有一個明確設計的主立面。教堂高51米。它的外觀呈現(xiàn)后期巴洛克風格。教堂內部有俏皮的洛可可裝飾,是立陶宛最有價值的教堂之一。堂內共有16個祭臺,均裝飾有華麗的圓形和浮雕紋飾,墻面還繪有許多巴洛克風格的壁畫。 在教堂祭臺下方的墓穴中有許多房間和墓室,埋葬著約600具遺體,年代從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不等,大部分都是當時的富貴人家。
圣凱瑟琳教堂位于維爾紐斯的猶太區(qū),這座巴羅克風格的教堂已成為維爾紐斯的標志性建筑。維爾紐斯曾經擁有歐洲最重要的猶太人社區(qū),素有“北方的耶路撒冷”之稱。二戰(zhàn)期間,納粹這里進行了徹底的種族清洗。 這座18 世紀的巴洛克教堂,粉紅配乳白的外墻,優(yōu)美的雕塑,很柔媚的風格。 這座教堂是立陶宛從蘇聯(lián)獨立之后第一個被修復的教堂, 后來市政府把它的右邊建筑用作當?shù)氐摹敖處熤摇?,而主體建筑因為音效極佳現(xiàn)在用作音樂廳。
坐落于維爾紐斯老城的總統(tǒng)府,為立陶宛統(tǒng)治者辦公和居住的地方,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乳白色的宮殿,可以追溯至14世紀,在歷史上經過了多次重建,目前看到的建筑于1824年開始建造,1834年完工。 總統(tǒng)府在16世紀曾為維爾紐斯主教的居住之地,18世紀為維爾紐斯總督的住所,于1997年成為立陶宛總統(tǒng)官方辦公和居住之地。每天晚上的18:00在總統(tǒng)府前可以看到守衛(wèi)的換崗儀式,每周日中午的12:00還會在此舉行莊嚴的升旗典禮(約5至10分鐘),參加升旗儀式的是立陶宛武裝部隊的儀仗隊,吸引了不少游客的觀賞。每個周六總統(tǒng)府還會對公共免費開放,游客可觀賞宮殿的內部,讓更多的市民了解總統(tǒng)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維爾紐斯大教堂建于1387年,是立陶宛天主教徒心目中的圣殿,立陶宛大公曾在這里加冕。坐落在格季米納斯山腳下寬闊的教堂廣場上,它和57米高的鐘樓占據(jù)了廣場的主要位置。教堂修建于1387-1388年,是第一座哥特木結構教堂,之后也經歷了多次修復。教堂的門樓上的三尊塑像分別是:圣海倫、圣斯塔尼斯拉夫、圣卡西米爾,是1993年塑造的。格季米納斯騎士雕像矗立在教堂廣場東側,它建在一座古代遺址上。 教堂內是圣卡西米爾禮拜堂,禮拜堂內的裝飾盡顯了巴洛克式的繁復!教堂里面有描繪這位立陶宛圣徒生平的壁畫和他的銀棺。 教堂下面的地宮內安葬著維陶塔斯大公和妻子,國王日吉蒙塔斯的兩個妻子,還保存著國王弗拉基斯拉夫的心臟。 看完大教堂廣場,我們順著往山上走來到格迪米納斯塔,經過無數(shù)次戰(zhàn)火的洗禮,如今它是維爾紐斯上城堡唯一僅存的一部分。由立陶宛大公國的公爵格迪米納斯(Gediminas)下令建造,這也正是此塔名字的由來。隨后的磚制城堡完工于1409年,當時是在中世紀立陶宛最有名的統(tǒng)治者之一維陶塔斯(Vytautas)的命令下而建造。 格迪米納斯塔是維爾紐斯市、乃至立陶宛整個國家的一個重要歷史符號,它出現(xiàn)在立陶宛的貨幣上,還出現(xiàn)在許多立陶宛的愛國詩和民歌中。在1990年3月11日以立陶宛獨立聲明的宣布而結束的獨立運動期間,立陶宛國旗在1988年10月7日再次懸掛在塔樓頂部。重建的立陶宛皇宮在2009年完工,它位于格迪米納斯塔所矗立的山腳下。 曾發(fā)行的立陶宛紙幣 印有格迪米納斯塔的郵票 格迪米納斯老城堡的一些殘余在考古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重建。游客可以通過登山或乘坐纜車到達格迪米納斯塔所在的山頂,格迪米納斯塔內部展示了一些其所在區(qū)域以及周邊的考古遺跡。 維爾紐斯還有一處吸引人的地方名叫三十字架,在頂部矗立的三十字架是具有重要意義的歷史性紀念建筑,也是維爾紐斯的最佳觀景臺,可以俯瞰蓋迪米納斯塔和維爾紐斯老城全景。 三十字架(Three Crosses) 這座獨特的白色紀念碑,從環(huán)繞維爾紐斯、綠意盎然的七座山之一拔地而起。根據(jù)傳說,這個山丘曾是方濟各會 (Franciscan) 修士殉道處。漫步上山,一睹這 17 世紀初以來即備受尊崇的圣地。 具記載, 14 位方濟各會修士來到維爾紐斯布道。當?shù)劓?zhèn)民因修士們的布道言行甚為惱怒,進而燒毀了修道院。 7 位修士在當時名為布里克丘 (Bleak Hill) 的三十字丘上被砍頭,另外7 位修士則被釘上十字架后,拋入涅里斯河 (River Neris) 中。雖然傳說的真實性不得而知,但自16 世紀以來,對這 14 位修士的崇仰之情不斷流傳下來。看看最近一回重建后的三十字架屹立于山頂上,便是向這段過往致敬的標志。 探索高地公園 (Kaln? Parkas),找到通往三十字丘頂?shù)牡缆贰E实顷惻f的木階梯,直到山頂草地。接著便會看見鮮明白色水泥十字架,從一片青翠中拔地而起。這個紀念碑建于1989 年,取代 1950 年被蘇聯(lián)政府拆毀的舊三十字架。 三十字架紀念碑位于平臺上,周邊城鎮(zhèn)和另外 6 座圍繞維爾紐斯的山峰形成令人贊嘆的美景,在此可一覽無遺。日落時分來到三十字架,還可以看見令人屏息的夕陽美景。 天空之城,教堂之城,即使有再多的別稱,你的美都不能被只字片語所替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