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第45章解讀 張武忠初稿2017.8.26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45.1“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用了5個(gè)排比句,揭示“知足、知止”是道和圣人的特征。 上一章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并不是真的要讓你什么都不足,也不是要你不思進(jìn)取止步不前,而是說要保持這種不貪不爭(zhēng)的心態(tài)。為什么這么做,因?yàn)椤按蟆贝淼牡篮偷玫朗ト硕加羞@樣的特征。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成”是完成,“缺”是缺失欠缺,“敝”是破損毀壞弊端遺憾。第41章說“大器晚成”,還說“大象無形”,最完滿的東西不可能滿足所有事物的認(rèn)可,看起來似乎有缺陷,所以也就不用擔(dān)心其會(huì)破損毀壞?!兜赖陆?jīng)》中共有個(gè)3“敝”,第15章“故能敝而新成”,第22章“洼則盈,敝則新”。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盈”是充盈,“沖”既指陰陽(yáng)二氣的對(duì)沖又代表虛空,第4章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大直若屈”,“直”是正直筆直耿直,“屈”是柔弱退讓曲折繞行,第22章已經(jīng)說過“曲則全,枉則直,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意境是相似的。 “大巧若拙”,“巧”是手巧有能力,“拙”是笨拙,第22章說“眾人皆有以,而我獨(dú)頑似鄙”,第22章說“不自是故彰”,第24章說“自是者不彰”,《千字文》曰“罔談彼短,靡恃己長(zhǎng)”,不自我炫耀。 “大辯若訥”,“辯”是口舌爭(zhēng)辯,“訥”是寡言少語(yǔ)不善言辭嘴笨木訥,世俗之人大多夸夸其談信口開河,而得道之人不會(huì)與他人爭(zhēng)辯得面紅耳赤?!兜赖陆?jīng)》中多次提到要少說話,第2章說“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17章說“悠兮其貴言”,第27章“善言無瑕謫”,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81章說“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