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李問圃 | 富平不等于富平

 富平人原創(chuàng)館 2020-09-18

富平不等于富平

文/李問圃

題目一寫上,心里就犯嘀咕,覺得還得好好斟酌斟酌。這個題目有三點不盡人意:一是繞口,二是費解,三是容易引起誤會,以為作者為博取讀者眼球而故弄玄虛。遂決定換一個念起來順口、聽起來順耳、理解起來明白一點的題目。
想來想去,竟沒有想到一個更中意的,反倒覺得這個題目不但合適 ,而且有趣。理由其實并不復雜,本文不管怎樣旁征博引,怎樣條分縷析,寫來說去,還不就是為了說明一點:富平不等于富平。

1

凡是打開有關介紹富平的史志、文集、畫冊、專輯,幾乎都會在序言中看到如下一段大同小異的文字:
富平,古稱頻陽,因取“富庶太平”之意而得名。夏商時屬“天下九州”之一的雍州,西周時屬京畿。東周時,秦厲共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56年),始在頻山之南,頻水以北建立縣治,故定名頻陽縣(今美原鎮(zhèn)古城村一帶),至今已有2440余年的歷史。西漢初年,文帝即位,遷母薄姬太后到今懷陽城附近,母死,在今華朱鄉(xiāng)懷陽城附近,另置懷德縣,以資紀念,與頻陽縣并列今富平縣境內。東漢時,并懷德入頻陽。西晉時,從彭原(今甘肅慶陽西南)界徙富平縣于懷德縣故址,與頻陽縣并存。


在這些文字中,與本文關系最為直接、最為重要的其實只有兩點:
第一,富平縣的前身就是始建于秦厲共公二十一年的古頻陽縣,距今已有2440余年歷史。
第二,西晉時,從甘肅慶陽市西南一帶遷徙過來一個“富平”,取代了原來的懷德縣,與頻陽縣并存。
弄了半天,富平竟然是個“外來戶”!

2

既然富平是個“外來戶”,那么,它的“老家”到底在哪里?真的就是上面說的來自于彭原界那么簡單嗎?


這個問題需要從頭說起: 
讓我們先看一張地圖▁▁《中國歷史地圖集》秦關中諸郡圖。在圖中,我們一眼就會發(fā)現,現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吳忠市處的 “吳忠”二字呈褐色,其下方 “富平”字則為黑色。而在現今陜西富平縣處的“富平” 二字是褐色的,其上方的頻陽卻為黑色。這張秦朝時期的關中諸郡圖,明白無誤地為我們提供了打開古今富平千古之謎的鑰匙。


讓我們一起沿著歷史隧道,重回大秦帝國。哦,看到了,原來秦代開邊大將軍蒙恬北伐匈奴后,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在北地郡設置了寧夏北部最早的縣——富平縣。

回頭再看看歷史典籍留下來的珍貴史料。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載:河水“又北徑北地富平縣西。河側有兩山相對,水出其間,即上河峽也,世謂之青山峽”。這里的“山”即今之牛首山,上河峽、青山峽即今之青銅峽。史學界通過對這一記載的認定,判斷秦代富平縣就在今天吳忠金積鎮(zhèn)附近。


讓我們由隧道退出,再回到現今的2010年12月24日。這一天,吳忠市張燈結彩,萬眾歡騰,隆重舉行紀念吳忠建城2224年剪彩揭碑儀式。翻閱資料,得知新中國成立后的1951年1月4日,方才設置吳忠市。這就奇怪了,明明顯顯是69年前新設置的縣級市,怎么建城會有2224年這么漫長的歷史?


更奇怪地是,還說吳忠就是富平縣。如今,富平縣在寧夏地圖上早已消失,卻在出現陜西地圖上,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3

原來,今天陜西省地面上的咱們這個富平縣,就是從古代寧夏吳忠搬遷過來的那個富平縣。


一個好端端的富平縣,寧夏待得好好的,跑到陜西干嘛?再說,縣市區(qū)劃變動雖屬平常,歷朝歷代多有發(fā)生,但一個縣的縣官攜帶印信,帶領全縣百姓扶老攜幼,不遠千里、跋山涉水,跑到另一個縣定居下來,還真是聞所未聞。遙想當年,縣官騎一匹瘦馬,滿面愁容,后面跟一串隨長長的百姓隊伍,扶老攜幼,拖兒帶女,一路迤邐向南,曉行夜宿,走向關中,也真夠辛苦、真夠艱難的。


不由想起元代一首詞《天凈沙》中的詩句:
長途野草寒沙,夕陽遠水殘霞,衰柳黃花瘦馬。休題別話,今宵宿在誰家?
秦漢時期,富平縣的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是秦漢王朝防御匈奴侵擾關中以及中原的重要前沿陣地。秦朝滅亡以后,漢承秦制,西漢北地郡(郡治今寧夏吳忠)下轄19縣,其中寧夏境內有5縣,即富平縣、靈州、朐衍縣、靈武縣、廉縣。武帝元鼎三年,從北地郡析出安定郡,治高平縣(今寧夏固原)。北地郡郡治初在馬嶺(今甘肅慶陽西北),東漢永初元年由馬嶺移至富平縣。


漢武帝時期,由于國力強盛,有效地加強了北部邊塞的防務和行政管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發(fā)展經濟、促進民族和睦的措施。北方邊境地區(qū)一直處于歷史上最為安定的時期。


但是到了東漢時期,尤其是到了東漢末期,情況就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當時,北地郡(郡治在富平)是歸順東漢政府的羌族主要聚居地。這些羌人雖然人口不少,但政治地位低下。他們飽受地方官吏和豪紳劣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積以愁怨”,不斷發(fā)生騷亂,以至于爆發(fā)了三次大的羌族起義。


正是這三次羌族大起義,大大動搖了東漢王朝已進入窮途末路的統(tǒng)治根基,并因此而造成了“富平三遷”的歷史事件。

4

東漢永初元年(107年),鄧太后親政,決定把西域都護和田卒撤回內陸,便征發(fā)金城(今蘭州西固)等地的羌人隨軍掩護。被征羌人害怕遠徙他鄉(xiāng),不能回家,走到酒泉附近,便大半逃散。朝廷令附近的郡縣官吏發(fā)兵堵截,而且還把沿途羌人的房屋全部放火燒毀。羌人被逼走投無路,終于爆發(fā)了東漢時期羌族第一次大起義。


永初二年(108年),羌族起義軍首領滇零攻占了富平,并在此自稱“天子”。羌族義軍不僅得到羌族人民的支持,也得到了漢族人民的支持,力量日益壯大,漢軍屢戰(zhàn)不利。邊塞的大小官員難以抵御義軍的強大進攻,恐為義軍所害,加上又多是內陸人,不愿在此困守孤城,便紛紛向朝廷建議向內陸遷移。


永初五年(111年),東漢政府下詔將邊塞四郡(北地、安定、上郡、隴西)遷往內陸,其中,將北地郡遷往池陽(今陜西涇陽西北),北地郡治所富平也隨之遷往。

以后,形勢又發(fā)生逆轉。元初四年(117年),
漢將任尚、馬賢與先零首領狼莫在富平地進行了一場大規(guī)模的激戰(zhàn),兩軍相持60余天,漢軍大獲全勝。至元初五年(118年),歷時11年的第一次羌族大起義被鎮(zhèn)壓下去。西北邊境地區(qū)相對比較平靜。但是,遷往內陸的邊塞四郡官民心有余悸,加之關中地區(qū)土地肥沃,物產豐美,便不情愿遷回原地,他們在“寄理”地一拖就是8年。


永建四年(129年)九月,尚書仆射虞詡上書漢順帝,認為邊塞四郡沃野千里、水草豐美、土宜畜牧、水可溉漕、阻山帶河、不可久棄,建議仍遷回原地。漢順帝采納了這一建議,陸續(xù)將四郡遷回原地,北地郡及其郡治富平就是在遷出18年后又遷回原地的。
此為“富平三遷”中之一遷也。

5

富平遷回故地以后,朝廷立即委派郭璜負責召集散居在外的各郡居民,各還本縣。同時,修復城郭,恢復街市,整修毀壞廢棄的渠道、橋梁、房屋、田地,大興屯墾,發(fā)展生產。永建五年十月,漢順帝親臨富平等地巡視,慰問戍邊將士,出現了一段較為安定平穩(wěn)的局面。


可是好景不長,到了永和四年(139年),在羌族第一次大起義剛剛結束4年之后,又爆發(fā)了羌族第二次大起義。


東漢政府派馬賢等人率軍鎮(zhèn)壓,馬賢與他的兩個兒子在激戰(zhàn)中陣亡,羌族義軍在和漢軍激戰(zhàn)中屢屢獲勝,便乘勝攻打富平縣。永和六年(141年)十月,北地郡(駐富平縣)太守賀福與羌族對戰(zhàn)。由于起義軍來勢迅猛,賀福自知力不能支,根本無法守衛(wèi)富平縣城,于是便倉皇棄城,將富平縣遷往馮翊(今陜西高陵),這一待就是46個春秋。
此為富平二遷也。

6

漢桓帝延熹二年(159年),距羌族第二次大起義之后的20年,羌民又發(fā)動了第三次大起義。這次大起義涉及面比前兩次都大,不僅北地郡幾被戰(zhàn)火覆蓋,而且還波及三輔和涼、并二州。


東漢政府先后起用段穎、皇甫規(guī)、張奐等人,分別采用招撫與鎮(zhèn)壓并用的軟、硬兩種辦法分化、討伐起義軍。段穎先后在靈武谷、涇陽、瓦亭山追殺羌族義軍,血洗北地、安定。羌民的第三次大起義又一次被鎮(zhèn)壓下去。北地郡及其郡治富平縣遷返原地,又一次被重新提到了朝廷的議事日程。


漢靈帝中平五年(188年),東漢政府準備將富平縣從僑居地馮翊遷回原址。但是,僅移到彭原縣界便被迫停了下來。因為此時已是東漢末年,朝政衰敗,國力孱弱,群雄割據,義軍蜂起,邊塞根本難以安定下來,無奈之下,只好又將富平縣遷至關中北部的懷德縣。從此,富平再也沒有遷回寧夏,陜西懷德也將其名改為富平。

此乃富平之三遷也。
這也就是后來文史資料中所稱:“西晉時,從彭原界(今甘肅慶陽西南)徙富平縣于懷德縣故址,與頻陽縣并存”的來歷了。
一個“外來戶” ,不但反客為主,取懷德縣而代之,而且竟然能使得原主人改名換姓,并與“老掌門”頻陽縣合而為一,并一直沿用至今,這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歷史故事。其原因并非別的,而是在于富平二字所蘊含的吉祥寓義使然:對國家和社會而言,富庶太平;對家庭或個人而言,富貴平安。天下還有比這更美好的地名嗎?

7

寧夏吳忠的文化界朋友非常珍惜和看重吳忠與富平的這種歷史淵源。并親切而形象地稱兩地的關系為“遠親戚”。對此,我十分贊同,并把以上文字進一步梳理歸納,把它總結為四句話:歷史久遠、根脈綿長、演變繁復、友誼長存。

先說歷史久遠。
行文至此,這里已經同時出現了兩個富平,且全部是真,不會有假。為了敘述和閱讀起來更加方便,不再繞口亦不再費解,我想把吳忠當年的富平稱為秦漢富平,而把現今的富平叫做陜西富平。
從歷史記載中得知,陜西富平的前身頻陽縣建置于戰(zhàn)國時期的秦厲共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56年)。因在頻山之南,頻水以北建立縣治,故名頻陽縣(縣治在今美原鎮(zhèn)古城村一帶),至今已有2474年的歷史。而秦漢富平是在秦代開邊大將軍蒙恬北伐匈奴后,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在北地郡設置的。富平縣是寧夏北部設置最早的縣,距今也有2233年,比頻陽縣要晚241年。因為,兩個“富平”的建置歷史都在兩千年以上,因此,稱得上歷史久遠。

再說根脈綿長。
從時間上來看,富平成立于大秦、遷徙于東漢、定居于西晉,存在與發(fā)展至今,跨度不可謂不長;從地域上來看,秦漢時在寧夏吳忠,西晉時遷至陜西懷德,跨越千山萬水,路途亦不可謂不遠。既長又遠,綿延至今,也是一種緣分。

還有演變繁復。
縱觀陜西富平兩千四百多年歷史,縣治與行政區(qū)劃的演變就十分紛繁復雜。僅與之相關的一長串州郡縣名稱足以讓人眼花繚亂。如頻陽、懷德、美原、土門、鼎州、裕州、中華郡、北地郡等。隨著秦漢富平的到來,又多出了富平縣、富平道、玄武軍等建置名稱來。

那么,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陜西富平和秦漢富平之間究竟有著怎樣的關系?
這兩個富平之間是否可以劃上等號?
當然,這絕非一句話可以作答的,但二者之間絕對不可能劃等號則是毋庸置疑的。要回答這個問題,應該按時期分別予以解讀:
秦漢時期,吳忠的那個富平和和現今陜西的這個富平的前身古頻陽之間毫無關系。一個在寧夏,一個在陜西。非要說關系的話,那就是同為中國的一個縣。

東漢時期,“富平三遷”中的前兩次遷徙,一次是先到涇陽后又回到吳忠,再次是到高陵后又在回歸途中止于慶陽。
在陜僑居期間,與富平距離不遠,當屬友好鄰里關系。

西晉初年,秦漢富平遷入懷德,合二為一,以至于最終與頻陽合為一體,成為陜西富平,至今已歷1900多年,那就是地地道道、相親相愛、血肉相連、不離不棄的一家人了。

最后說友誼長存。
既然吳忠與富平的這種歷史淵源和親密關系為“遠親戚”,那么,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沐浴著新時代的春風化雨,在兩地的共同呵護與澆灌之下,這棵見證歷史、見證友誼的參天古樹,一定會根深葉茂,萬古長青。

2019年109日于富平南苑

富平人征稿郵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