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今天陜西省地面上的咱們這個富平縣,就是從古代寧夏吳忠搬遷過來的那個富平縣。
一個好端端的富平縣,寧夏待得好好的,跑到陜西干嘛?再說,縣市區(qū)劃變動雖屬平常,歷朝歷代多有發(fā)生,但一個縣的縣官攜帶印信,帶領全縣百姓扶老攜幼,不遠千里、跋山涉水,跑到另一個縣定居下來,還真是聞所未聞。遙想當年,縣官騎一匹瘦馬,滿面愁容,后面跟一串隨長長的百姓隊伍,扶老攜幼,拖兒帶女,一路迤邐向南,曉行夜宿,走向關中,也真夠辛苦、真夠艱難的。
不由想起元代一首詞《天凈沙》中的詩句:
長途野草寒沙,夕陽遠水殘霞,衰柳黃花瘦馬。休題別話,今宵宿在誰家?
秦漢時期,富平縣的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它是秦漢王朝防御匈奴侵擾關中以及中原的重要前沿陣地。秦朝滅亡以后,漢承秦制,西漢北地郡(郡治今寧夏吳忠)下轄19縣,其中寧夏境內有5縣,即富平縣、靈州、朐衍縣、靈武縣、廉縣。武帝元鼎三年,從北地郡析出安定郡,治高平縣(今寧夏固原)。北地郡郡治初在馬嶺(今甘肅慶陽西北),東漢永初元年由馬嶺移至富平縣。
漢武帝時期,由于國力強盛,有效地加強了北部邊塞的防務和行政管理,并采取了一系列的發(fā)展經濟、促進民族和睦的措施。北方邊境地區(qū)一直處于歷史上最為安定的時期。
但是到了東漢時期,尤其是到了東漢末期,情況就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當時,北地郡(郡治在富平)是歸順東漢政府的羌族主要聚居地。這些羌人雖然人口不少,但政治地位低下。他們飽受地方官吏和豪紳劣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積以愁怨”,不斷發(fā)生騷亂,以至于爆發(fā)了三次大的羌族起義。
正是這三次羌族大起義,大大動搖了東漢王朝已進入窮途末路的統(tǒng)治根基,并因此而造成了“富平三遷”的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