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迤山中學經(jīng)歷大煉鋼鐵 文/楊德全 1957年8月,我初中畢業(yè),考上了富平縣迤山中學(1959年-1961年,曾改稱銅川市富平中學),被分配在高60級乙班學習,我們的班主任是紀聘賢老師。 那時候,富平縣政府還在老縣城窯橋寨上,迤山中學與縣城的空間感和今天大不一樣,從學校出來步行不了多久,就到縣城了,不過學校的管理很嚴,一般情況下,學生不能隨便出入校門,學校的學風和教風都很好,迤山中學當時已經(jīng)是省內有名的重點中學,和蒲城堯山中學一起,被稱為渭北高原的兩顆教育明珠,每年的高考成績在全省都名列前茅。她的圖書資料、教學儀器、師資力量比起我初中的母校立誠中學來說,又進一步。 不過,兩個學校在一些地方也有一些淵源,比如我們的班主任紀聘賢老師,解放前夕曾經(jīng)擔任過立誠學校的校長,還有其他一些教師,是從立誠調過來的。 迤山中學當時集納了富平縣最優(yōu)秀的一批教師,很多老教師已經(jīng)從教一二十年,教學經(jīng)驗非常豐富。 記得紀聘賢老師當時已經(jīng)是省化學學會的理事,我們的數(shù)學老師劉友林、物理老師高三余,歷史老師席孔昭等都是縣里赫赫有名的教學權威。這些教師很多也不是富平人,有老家在東北、四川、浙江、上海、西安的,還有家在臨近富平的臨潼、合陽、蒲城、三原、涇陽、高陵的,可以說是來自五湖四海,他們的經(jīng)歷更加豐富,視野更為開闊,我有一種更上層樓的感覺。 進入高中以后,知識的重點和難點明顯和初中不一樣了,大家對課堂上的聽講更加重視,都是一邊聽講,一邊記筆記,生怕遺漏掉老師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并且對老師所講的重點格外注意。下課后,立即利用一切時間認真復習,讓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在自己的大腦里重復出現(xiàn),盡量加深理解,加強記憶。 我對理解各個知識點非常重視,讀書的過程有點由薄變厚,又由厚變薄的意思,力爭做到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靈活運用。 到迤山中學不久,可能是因為我曾經(jīng)擔任團支部書記的緣故,我被同學們推選為團支部組織委員和宣教委員,高二時,又被推選為班級的學習委員,直到高中畢業(yè)。 
我從迤山中學畢業(yè)時,班主任紀聘賢老師給我的留言,快60年了,重讀這些留言,還是那么親切。 我對學習的興趣一直很濃,對于其他同學在學習中好的做法和心得,也很感興趣,所以我擔任學習委員之后,在班主任老師的支持下,在班里舉辦過多次學習經(jīng)驗交流活動,對好的學習方法進行推廣。 在交流學習經(jīng)驗時,我們不是空洞的講述一些觀點,而是結合具體的知識,對一些難點、重點問題開展討論,大家有時爭論的臉紅脖子粗,甚至最終也爭執(zhí)不下,這時候,我就邀請老師出面裁決。 經(jīng)過這樣的討論,大家對許多功課有了深刻的理解,而真正理解了的東西,記得就很牢固。后來,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成了大家學習的基本要求。 我們班同學對教室后邊墻壁上的學習園地都很重視,大家想盡辦法把它辦的生動活潑。記得那上面有時政要聞、科普知識、詩歌創(chuàng)作、名人軼事、知識問答、難題解析、生活小品等許多具有濃厚知識性和趣味性的文章。 我當時不僅組織和鼓勵大家一起為學習園地撰寫文章,自己也拿起筆寫過很多,記得最短的一篇文章,是介紹如何記憶化學中學到的石蕊指示劑遇酸變紅、遇堿變藍的知識。我寫到,“石榴,一想到石榴又酸又紅,你就會記住酸里紅,記住了酸里紅,剩下的必然就是堿里蘭了”。今天回看,這段話字數(shù)不多,語言也很稚嫩,但是蘊含著我對掌握知識的渴望,而且學習對于我來說,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班的學習成績一直在全年級名列第一,多次被學校評為優(yōu)秀班集體。我們班同學不僅學習好,而且文體活動等其他方面也好。學習時間,同學們認真學習,到了課外活動休息時間,大家盡情玩耍,同學們有說有笑,敲鑼的、打鼓的、扭秧歌的、唱歌的、跳舞的、下棋的、打撲克的干什么的都有,特別是體育活動開展的特別活躍,還獲得了好幾次籃球、排球比賽的冠軍。 我進入迤山中學的時候,正趕上1957年的整風和反右斗爭。因為上學晚,這一年,我已經(jīng)18歲了,但是政治上還是不敏感。當時黨團組織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抓的很緊,大會批判,小會辯論,還要寫大字報,小字報,說這是既批判敵人,又教育自己。通過這些密集的學習和對思想的反復深挖,我的思想觀念慢慢轉變過來,有了階級斗爭的意識,在團支部組織的會議上,也表態(tài)說要積極投身到保衛(wèi)黨中央、保衛(wèi)毛主席、保衛(wèi)社會主義的反右斗爭中去。 但是有些問題,還是一直不明白,有些明明是一般性的認識問題,怎么就是向黨進攻呢。比如給我們教幾何的王老師,課講的特別好,原本朝氣蓬勃很有才華,備受同學們的喜愛,但是不知道說錯了一句什么話,被當作右派分子反復批判,長時間無休止的批判和殘酷斗爭、無情打擊,使得王老師的精神最后崩潰了。 我們班有兩個同學在小組會上的發(fā)言,不知怎么也被當作了反動言論,大會批,小會斗,學校批,班里斗,沒完沒了,最后他們倆連飯也吃不進去,消瘦了很多。 不久,國家開展了經(jīng)濟戰(zhàn)線上的社會主義革命,對生產(chǎn)資料的所有制進行了改造,先是建立人民公社,然后是大躍進,全民大煉鋼鐵,興修水利,到處是衛(wèi)星騰空而起,記錄日日刷新。 為了超英趕美,實現(xiàn)1070萬噸鋼鐵的任務,我們這些中學生也開始了大煉鋼鐵。

全民大煉鋼鐵。(網(wǎng)絡圖片) 我們班的任務是去幾十里外的坩泥塬背鐵礦石。我們排著隊,唱著歌,在老師的帶領下,浩浩蕩蕩向山溝里走去。一路上大家又渴又餓,到了礦山上,指揮部給我們每人發(fā)了一塊饅頭,大家吃了些饅頭,喝了口水,休息了一會,又背起鐵礦石往回走。 有幾個女同學因為家在城里,從小很少出遠門,更沒有走過山路,現(xiàn)在背著鐵礦石,翻山越嶺,上坡下溝,腳上起了水泡,回程的路沒有走多少,就實在走不動了。沒有辦法,我們幾個男同學就幫他們把鐵礦石全部背上。回到學校,大煉鋼鐵指揮部一登記,因為是按照人均計算,結果我們班背的鐵礦石最多,算是放了衛(wèi)星,其實主要還是因為那幾個女同學沒有去登記報到。 在學校召開的大煉鋼鐵總結大會上,班長代表全班同學發(fā)言,他說,通過大煉鋼鐵,勤工儉學,上山下鄉(xiāng),使我們跑腫了腿,煉紅了心,大家更熱愛勞動,更熱愛勞動人民,更熱愛社會主義,更加堅定的走社會主義道路,決心沿著黨所指引的又紅又專的道路奮勇前進。班長發(fā)言之后,大家都熱烈的鼓掌,只有幾個家在城里的女同學,不好意思的臉紅了。 那時候的人,真實、可愛、單純、質樸。 當時,到處都在刮浮夸風和共產(chǎn)風,什么“天上沒有玉皇,地上沒有龍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龍王,喝令三山五岳開路,我來了”。還有什么“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chǎn),翻壟一丈深,畝產(chǎn)三萬斤”,充滿了斗志和豪情,但是這些話實際上沒有什么科學的依據(jù)。 同社會上的浮夸風和共產(chǎn)風相比,學校相對要好一些,受到的沖擊和干擾相對來說,也要小一些。記得好像沒有多長時間,學校就基本恢復了正常的教學和生活秩序,老師認真教書,學生認真學習,尤其是同學們,對學習抓的很緊。大家都知道,自己能到迤山來,機會來之不易,在這里主要的任務就是學習,否則對不起父母家人的辛勤培養(yǎng)。 記得到了自習時間,我們班的教室里靜悄悄的,幾十名同學坐在教室里,鴉雀無聲,真是連根針掉到地上都能聽見。 功夫不負有心人,后來我們畢業(yè)時,都考的很不錯,化學和生物的平均成績在全省排在前列,可以說1960級(屆)學生為學校爭了光。

1960年7月,我們全班同學的高中畢業(yè)合影。 1960年7月,我們高中畢業(yè)了。在學校舉行的畢業(yè)典禮上,我代表全體畢業(yè)班同學發(fā)言,衷心感謝母校對我們的親切關懷、教育和培養(yǎng),表示我們決不辜負學校、老師、同學的期望,今后無論是走上工作崗位還是繼續(xù)上學,都將以優(yōu)異的成績,回報母校,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報答黨和人民的培養(yǎng),為母校爭光,為父母爭氣。 我們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本文節(jié)選自作者的回憶錄《八十自述》,原標題為《更上層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