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張大千在巴西“八德園”, 試以潑墨法作山水畫后, 又在潑墨的基礎(chǔ)上潑以大青大綠, 獲得了更為新奇清麗的效果。 并以其天縱之才, 在幾年的時間里 使驚世駭俗的“潑彩”迅速成熟。 同樣,潑彩也使這位大畫家 放出了異樣燦爛的光輝, 其濃麗、新奇、清艷的中國潑彩畫, 也震撼了整個中外畫壇。 張大千 《桃源圖》 潑彩的技法則是先將顏料在小碟中調(diào)至所需要的色相及濃度,然后潑灑在畫面上,利用其自然流淌滲化的性能,形成畫面的大體結(jié)構(gòu)。 再利用色彩滲化的形跡和肌理效果,用筆整理、補助允成為完整的作品,因此這種畫法具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往往需要根據(jù)色彩落紙后的既成效果靈活地調(diào)整畫面。 張大千 《桃源圖》局部 但作為一種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手段,潑彩并不是盲目地紙上亂潑一氣,作者必須對畫面的藝術(shù)形象有所構(gòu)思,什么部位潑什么色彩,怎樣潑,需要達到什么效果,以后整理成什么形象,心中都要有所準備。 張大千 《桃源圖》局部 從張大千的潑彩作品中,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張大千的潑墨潑彩在創(chuàng)作之前早已胸中有丘壑了,在宏大的構(gòu)思之下,墨彩的流動卻有著千變?nèi)f化的不可預(yù)知性,張大千的潑墨潑彩就是在必然王國和自由王國之間徜徉,產(chǎn)生了今天我們所見的一個個令人陶醉的奇幻世界。 張大千 《桃源圖》局部 我們隨意的放大它的一些局部,即便是沒有太多書畫鑒賞功底的外行,或許都會被天馬行空般的明麗色塊所震撼到吧! 張大千潑彩山水作品欣賞 1965年作 瑞士道中一金波翠嶺 1966年作 黃山絕頂 1967年作 碧峰古寺 1967年作 幽嵐深谷 1969年作 溪流交響 1973年作 春山積翠 1978年作 題松圖 1967年作 秋山飛瀑 1967年作 春山煙樹 1965年作 溪橋晚色 1965年作 峽谷飛泉 1967年作 古寺懸泉 1967年作 煙云放棹 碧峯蕭寺 春山匹練圖 潑彩山水 桃花源 玉山小景
1967年作 山色空蒙 1968年作 潑彩青綠山水圖 1969年作 翠巒丹葉 1973年作 晚帆 鏡心 1976年作 翠山溪流 蒼山清泉 寒山清泉 茂林幽居圖 秋湖佳境 山色空濛 云山春樹 1967年作 山居圖 1968年作 秋山嵐翠 1968年作 幽谷清霞 1970年作 春山曉色 1975年作 寒泉風雨 1975年作 深山幽居 1978年作 碧山白云 1979年作 春山云起 1980年作 水竹居 愛痕湖小景 湖山晚色 江南春 金碧山水圖 神木老人 水竹幽居 夕陽紅滿山 煙雨姑蘇 云雨巫山 云蒸霞蔚 ![]() ![]() |
|
來自: 與春天同行 > 《近現(xiàn)代書畫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