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飛魚說史
說起孫臏想必大家并不陌生,畢竟這位仁兄的名氣太大了。
甚至在有些人的印象中,兵法的最高境界——《孫子兵法》,便是孫臏所寫的,當然這并不正確,因為《孫子兵法》的所有者和最終解釋權(quán)是孫臏的老祖宗,江湖人送外號兵家至圣的孫武。
孫武寫的兵書很厲害,不過在歷史上,孫武被記載下來打過的仗也就那么一次,即:他在柏舉之戰(zhàn)率領(lǐng)吳國軍隊大敗楚國軍隊,占領(lǐng)了楚國都城郢城,幾近滅亡楚國。
說到這,不少人就有疑問了,為何孫武僅憑一戰(zhàn)和一本兵書,卻能奠定軍事史上崇高的地位呢?
這是因為孫武這次是以少勝多,并且攻占了楚國易守難攻的都城,郢都作為楚國數(shù)百年經(jīng)營的都城是固若金湯的,孫武之后,也僅僅只有白起一人破了郢都。
《孫子兵法》至今依然有著極深的影響力,這本書的重要性,自然不用說,所以孫武可以戴如此高的帽子,那可真不是后人硬給他戴上去的,而是實力和能力的最佳詮釋。
孫武很秀,更秀的是他后代中出了一個叫做孫臏的子孫。
在古代,“臏”是指的一種刑罰,是指被挖掉了膝蓋骨,所以這名字也并不是他的本名,根據(jù)山東孫氏族譜可以得知,他的本名叫孫伯靈,正是因為他受了這種刑罰,所以后世皆稱之為孫臏。
孫臏為何會受到這種刑罰呢,這是因為他的同門師兄龐涓的陷害,而在后世中,對孫臏的認識也是充滿憐憫的,所以他也是備受后人推崇的正面人物,而陷害他的龐涓,則是十足的大反派。
不過在1972年, 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一批竹簡,卻刷新對孫臏的認知,原來龐涓會挖他膝蓋骨并不是沒有道理。
這是為什么呢,我們一起來看。
孫臏:幫助田忌贏得賽馬,只是我復(fù)仇的第一步
田忌賽馬,僅僅只是一場競技比賽,而在這場比賽中,不少人直呼,孫臏這小子,真是聰明,在必輸?shù)那闆r下,竟然能想到取勝的辦法,而他的這一智慧也被寫進了語文課本中進行大肆宣揚。
可是既然是競技,那就要講究公平和遵守比賽規(guī)則,而孫臏能取勝也正是因為他鉆了比賽規(guī)則的空子,春秋戰(zhàn)國時期,賽馬比賽是極為正常的,主要是比馬跑得快慢,但有些馬是良馬,而有些馬則是劣馬,所以為了公平起見,就分出了上等馬、中等馬、下等馬三種。
比賽時也是在同樣等級的馬匹進行,田忌和齊威王之間的賽馬,就遵循了這一原則,因為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馬要好點,所以田忌沒有贏過齊威王一次。
而孫臏卻打破了比賽預(yù)定的規(guī)則,使田忌的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中等馬對下等馬,上等馬對中等馬,進而三局兩勝贏得了比賽。
孫臏幫助了田忌贏得了賽馬,也使得齊威王對孫臏得以刮目相看,又和孫臏談了一些行軍作戰(zhàn)上的事情,這也在出土的竹簡《威王問》中有詳細說明,進而得到了齊威王的賞識,才有了后來孫臏得以以軍師的身份參與到對魏國的戰(zhàn)爭中。
田忌:孫臏為了勝利,可以不擇手段
如果說田忌賽馬體現(xiàn)的是“兵者,詭道也”這一軍事思想,那么接下來實際的戰(zhàn)爭中,孫臏則表現(xiàn)地不擇手段了,這點在出土的竹簡中《擒龐涓》中有了更為生動的說明。
而這次戰(zhàn)爭則是歷史上有名的桂陵之戰(zhàn),這場戰(zhàn)爭的起因是因為強大的魏國讓龐涓教訓(xùn)下小弟趙國,趙國不敵,就向齊國求援,而經(jīng)過一番斟酌之后,齊王覺得這仗有利可圖可以打,于是便命令田忌和孫臏兩人救援趙國。
田忌一心想著直接奔向邯鄲,但是孫臏卻打消了他這一念頭,而是讓他進攻魏國的平陵,平陵這地“城小而縣大,人眾甲兵盛,東陽戰(zhàn)邑,難攻也”,而孫臏正是想以此來麻痹龐涓,讓他覺得帶領(lǐng)齊兵的不懂兵法。
但是這樣并不能讓龐涓回援,于是孫臏又想了一個極其黑暗的策略,那就是派人去引誘龐涓,而被他看上的人,正是齊國最不會打仗的齊城、高唐兩位大夫,而事先孫臏也料到了“二大夫可殺也”的結(jié)局。
但為了麻痹龐涓,孫臏還是讓這位大夫帶著士兵去送命了,結(jié)果是“吾攻平陵不得而亡齊城、高唐,當而厥”,意思是平陵沒有攻下,反而葬送了齊城、高唐兩位大夫和帶領(lǐng)的士兵。
術(shù)
就這樣,龐涓一步步走進了孫臏布下的圈套,最終被孫臏給生擒。
龐涓:世人笑我小心眼,我看孫臏不簡單
桂陵之戰(zhàn),孫臏打贏了,但是贏的并不光彩,反而是不擇手段和不人道的,畢竟以兩城大夫和士兵的生命作為誘餌,這點也是龐涓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
或許有人會說,打仗能贏就行,過程并不重要,如果真要以這種手段來評價一場戰(zhàn)爭的輸贏,那么龐涓輸?shù)牟⒉辉侨绻旁谌说乐髁x的層面,孫臏被龐涓挖掉膝蓋骨,其實也并不冤。
或許龐涓早就看清了孫臏的為人,知曉自己在“心狠手辣”方面遠遠不是他的對手,所以想要來個先下手為強,但最終還是動了惻隱之心,并沒有要了孫臏的性命。
桂陵之戰(zhàn)后,孫臏活捉了龐涓,但是齊國并沒有取得決定性的優(yōu)勢,這場戰(zhàn)中齊國并沒有擊潰魏軍主力,齊國也沒有正式進攻魏國首都大梁,趙國首都邯鄲也被魏國所占領(lǐng)。
魏惠王見失去了龐涓,大舉進攻齊國及其屬國,并調(diào)用韓國的軍隊擊敗了當時包圍襄陵的齊、宋、衛(wèi)聯(lián)軍,齊國被迫請楚國大將景面調(diào)停,各國休戰(zhàn),想必也正是這樣,孫臏才沒能殺掉龐涓,而他也又被放回了魏國。
舍出
不過遺憾的是,十年之后,又發(fā)生了和桂陵之戰(zhàn)相似的馬陵之戰(zhàn),而這次戰(zhàn)役中,龐涓則被逼自刎,另一說是被亂箭射殺,而我則更傾向于后一種觀點,因為無論如何這次孫臏都不可能讓龐涓活著了,因為他沒有時間再等下一個十年。
山東出土的這一批竹簡,當真是刷新了不少人對孫臏的認知,難怪龐涓會挖他膝蓋骨,為了勝利而不擇手段,為了報仇而能隱忍數(shù)十年,這樣的孫臏,龐涓又怎么會是對手呢?
對此,您怎么看?
參考文獻:《史記》、《戰(zhàn)國策》、《孫臏兵法》等。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