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村振興 圖書 十佳苗歌 淺述如何區(qū)分廣西隆林苗族六個支系的文化特征 文|隆林各族自治縣苗學(xué)研究會·熊勝文 約在唐末宋初(10世紀(jì)),苗族開始涉足桂西高原的隆林這片山地,最先是從黔西南進(jìn)入桂西北的隆林、西林。苗族遷入這片山地,是漸進(jìn)漫長的過程,至今約有1000年的歷史。 其間的遷移過程、方向、路線,錯綜復(fù)雜,主流方向是:川南→黔西北→黔中→黔西南→桂西;其次是來自滇東北、滇東南;少數(shù)直接從我國湖南、江西和越南遷來。 遷移居住在隆林為6個支系,各自特征有所相似,而各有所不同。 苗族是一個支系繁多的民族,語言分三大方言,支系有幾十個,外界人不易識別。 在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的支系苗族中,自稱和他稱都把他們分為六個支系,識別的特征主要依據(jù)是語言和服飾。 語言是內(nèi)在文化標(biāo)志,服飾是外在文化標(biāo)志。 《廣西西隆縣苗沖紀(jì)聞》說:苗族“通常所用,則苗言”。 苗言大抵相似,紅苗所說,與白苗所說最相似,如官話中之蜀語與鄂語也;偏苗之音雖與紅白苗稍異,然仍可通。服飾的差異主要是女裝,而且很有特色。男子服裝,并無差異。 “苗男之服裝,并無差異,即與一般客人、土著及倮羅、俫子諸族,亦無二致?!?/p> 可見在隆林的苗族支系形成比較早,清末民初的學(xué)者已經(jīng)能從語言和服飾兩大文化特征上來認(rèn)識苗族了。 自稱 他稱 Hmoob Sa(孟莎) 偏 苗 Hmoob Leeg(孟倫) 紅頭苗 Hmoob Ntxaug(孟鄒) 花 苗 Hmoob Dawb(孟婁) 白 苗 Hmoob Pwg(孟布) 青 苗 Hmoob Npaig(孟拜) 素 苗 六個支系的自稱都沒有歧視、貶義,各支系沒異議、無反感。自稱都帶一個“Hmoob”音節(jié),這是苗語,是這個民族本質(zhì)的名稱。 與這一音節(jié)相應(yīng)的漢語諧音可用“孟”“蒙”“夢” 等多個字眼(漢語拼音為“mèng”),不存在“苗”(miáo)字的諧音。
過去素苗被稱為“裁姜苗”或者“栽莊苗”“栽椿苗”,帶有貶義、侮辱性。現(xiàn)已禁用這些舊稱謂,一律改稱“素苗”。 《廣西西隆縣苗沖紀(jì)聞》記載:西隆“苗有偏苗、白苗、紅頭苗、花苗、栽莊苗之分。前四者以服飾得名,后者則因其來自黔西大定府,曾為莊主之佃丁故也”。 但是對“栽椿苗”的得名仍有異議,說:“栽莊苗女之裝束,大致同偏苗,但裙長曳地,髻攏于頂,高起3一4寸,如木椿焉,故又名栽椿苗?;蛑^栽莊苗宜名栽椿苗,未知孰是?!薄?《廣西西隆縣苗中紀(jì)聞》第33頁),三年來,經(jīng)隆林各族自治苗學(xué)研究會進(jìn)一步對該支系的考究,認(rèn)為,過去他稱“栽姜苗(或“栽莊苗”“栽椿苗”)缺乏正確的依據(jù),是后來根據(jù)某些現(xiàn)象命名的,不予認(rèn)可。 這個支系來自貴州,在貴州故地原稱“素苗”,因此,隆林各族自治縣也應(yīng)稱為素苗。 清水苗,曾經(jīng)被稱為“清水苗”,1989年12月出版的《隆林各族自治縣民族志》,說了兩個來由:一是該支系來自清水江;二是該支系愛清潔,取“清水”之意。 經(jīng)《隆林苗族》編委考究,因該支系種植青麻作為紡紗織布的原料,與其他支系種植火麻做原料有別,而且該支系婦女上衣愛選擇青色布料制作,因而得名,該支系稱為“青苗”才是正確的。 現(xiàn)已廢除舊稱“清水苗”,由此引起了一些爭議,三年來,隆林各族自治縣苗學(xué)研究會認(rèn)真調(diào)查和考究,認(rèn)為清水苗支系種植青麻做布的原料,而不是種植火麻,長期以來,婦女上衣以青色布料制作為該支作支系的代表較多而得名。該支系稱為“清水苗”才正確。同時廢除“青苗”稱謂。 為使外界充分區(qū)分隆林六個支系的苗族,現(xiàn)展示各支系的特征如下: 隆林苗族女裝 1, 偏苗 自稱盂莎,在隆林各族自治縣居住有72729人,操苗語西部方言,根據(jù)該支系婦女流理頭發(fā),常在發(fā)髻上偏插一把梳子而得名,在貴州安順別名叫作“歪梳苗”。 偏苗苗語叫“HmoobSa”,沒有“偏”這個意思。 其女裝是上短衣下長裙,長蓋膝下,裙子是幾個分支中最長的,用自織的麻布蠟染制成,衣裙之間不用腰帶系束,裙子褶紋在兩側(cè),前面系一條約10厘米寬的飄帶。 主要分布在南部大石山區(qū)的德峨、豬場、克長、蛇場、巖茶等鄉(xiāng),地勢較高,海拔1000米以上,道路崎嶇,冬天都有霜凍和冰雪。 這個支系是從貴州安順、興義地區(qū)遷來的,在西林、田林兩縣也有少量分布。毗鄰的貴州、云南兩省的興義、安龍、興仁、關(guān)嶺、鎮(zhèn)寧、廣南、麻栗坡等許多縣都有分布。 偏苗女裝,尤其是裙子,制作樣式及圖案具有較強(qiáng)的歷史紀(jì)念意義。苗族由于在千年的遷徙途中遺失了古苗文,只能靠口傳心授或手工藝品來傳承歷史。 偏苗裙子全長約2.5米,寬0.6—0.8米,視人高矮而定。大體由三塊長度相當(dāng)?shù)牟紬l縫制而成,其間嵌上圖案各異的小布條,條塊清楚,經(jīng)渭分明。 其結(jié)構(gòu)大體分為上裙布(苗語:Nthov Taib)、中裙布(苗語:Twb Taib)和底裙布(苗語:Blooj Tawb Taib)三個部分。 上裙布寬約20厘米,用蠟染花紋布塊,其圖案形似連綿不斷的山峰;中裙布寬約20厘米,用黑布或多色絲線繡成的花草布塊,形似寬廣無邊的土地;底裙布寬約30厘米,常用黑布縫制。 ![]() 在上裙布與中裙布間鑲一條寬約3厘米、繡成紅黑分明兩路方形圖案的布條;在中裙布與底裙布間又嵌上兩條各3厘米寬的布條,上條用五顏六色布片卷圓并緊湊縫制在布條上,下條則用純白布條鑲嵌,形似奔流不息的黃河、長江,象征苗族南遷跨江越河的艱辛歷程。 整套裙子用刺繡、蠟染、彩色布及黑布拼鑲成長裙。著裝時裙子兩側(cè)折疊成百褶皺紋,裙長至小腿肚,并用一條黑布帶(腰帶)纏綁于腰間,再在前面配上一塊寬約25厘米、與裙子等長的圍裙,圍裙頂端兩邊縫著兩條白色或藍(lán)色布帶(寬3厘米左右)扎腰,留著尾帶在前面飄動。此圍腰主要用于遮住無花紋部分,以顯美觀大方。 ![]() 上衣短,僅長到腰間,無衣領(lǐng),分前后兩部分,右側(cè)開襟,不放紐扣,在置紐扣處用兩條小布帶打成蝴蝶結(jié),襟兩邊鑲一小幅用三色絲線成條狀修成的花邊。 頭飾分兩種:未婚女青年用黑粗線(過去富裕家庭女孩用蠶絲線)接著頭發(fā)尾端編成兩條長約1.3米的辯子盤繞于頭上,用多塊帶尾的毛巾或卷成角狀帽裁在頭上,或?qū)φ郫B成兩節(jié)平放于頭頂,讓尾巾自然垂于頸后。 ![]() ![]() 已婚婦女則去掉絲線假發(fā),用一雕花木梳插于頭的右邊或者左邊的發(fā)際上,將頭發(fā)繞梳子挽成發(fā)髻,再用多塊寬約30厘米、長約45厘米的長方形黑布(多用黑色燈芯絨布料)疊成厚達(dá)3厘米的布疊,再在每條布塊頂角兩邊縫接兩條白布綁帶交叉折疊成1厘米厚的綁帶條,將黑布疊塊綁成一圈,使布疊形成半圓狀扣于頭上,與未婚婦女形成鮮明的對比。腳以白布做綁腿,裹小腿至膝蓋彎。 ![]()
2,白苗 ![]() 白苗,自稱孟婁。在隆林各族自治縣居住有24976人,因該支系婦女穿著自制的白色百褶裙,不染色不繡花而得名。 白苗苗語叫“Hmoob Dawb”,有“白色”的意思。 其女裝裙子是六個分支中最短的,一般齊膝蓋,衣、裙之間用1—5條腰帶系束,前面系一條15—20厘米寬的圍腰,長及腳面,上衣對襟開,不用紐扣。 主要聚居在蛇場的高山、新寨兩村和者浪的么窩村,散居克長、隆或、豬場、椏權(quán)等鄉(xiāng)鎮(zhèn)。在廣西主要分布在隆林、西林兩縣,散居在靖西、那坡兩縣。 先民主要從貴州的安順地區(qū)、黔西南州和滇東南遷來,少數(shù)是從中國遷到越南后,又從越南回遷的。在中越邊境中國一側(cè)那坡、靖西居住的苗族,大部分是從越南回遷的僑民。 白苗操苗語西部方言,與印度半島的越、老、泰、緬等國,及歐、美各國的苗族語言相通。 ![]() 白苗婦女身著白短裙,一般長至膝蓋,上身著短裝。老年人一般用黑,青、藍(lán)等顏色做上衣,正方形的衣領(lǐng)向后翻。衣領(lǐng)全是精致的手工刺繡,穿著時用2—3條黑色的腰帶纏繞腰間,把衣腳和裙腰一起扎緊,從腰部留腰帶尾布往后吊長至裙腳,圍腰是用一塊長約60厘米,寬約30厘米的黑布,在黑布的周圍用紅、綠、黃、粉、白五種花線刺繡,每個邊上繡3—5條花邊,反面用5厘米寬的花布壓邊。包頭戴2—3張.腳包黑綁腿,全長約5.5米。 ![]() 年輕姑娘的穿著講究,她們的衣服采用五顏六色的布料來制作,其中有花布及綢緞等多種布料,且專選顏色最鮮艷的布料做衣服。穿著時下著百褶裙,上著亮麗的衣服,一般上衣可以穿一至兩件。 年輕人衣服的衣領(lǐng)和老年人相似,衣袖不同,用一塊長約20厘米的黑布或是白布經(jīng)手工精致刺繡,然后縫貼在衣袖上,在袖口上貼一至兩條小花邊,再釘上小珠珠,整件衣服非常漂亮。包頭全是手工刺繡。 ![]()
苗族戴包頭就拿尾部把整張包頭扎緊扎穩(wěn)。載包頭按各人愛好,少則戴五張,多則戴七張。腰帶部分,采用一條黑面料布長約2.3米做腰帶,再用一塊長約30厘米、寬約20厘米的黑布或是白布經(jīng)手工刺繡,然后縫貼在腰帶的尾部,再在尾端釘上小珠珠。 ![]() 一股年輕人纏腰帶至少要纏十七八條,有紅、綠、黃、青、藍(lán)、紫、粉色等,每種顏色隔一層黑色腰帶。圍腰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采用一塊黑布或是白布,長約65厘米、寬30厘米,有規(guī)律地繡著各式各樣的花朵。 等整塊繡好后,用一塊薄薄的紗布貼在反面做里布;第二部分用一塊長80厘米、寬8厘來的黑布或是白布繡圍腰頭。攜好后,用一塊與圍腰頭同樣大小的薄紗布做反面里布,接著把圍腰和圍腰頭連起來。 ![]() 最后一道手工就是在圍腰和圍腰頭連接段用手工釘上一排花紋狀的小珠珠,再在圍腰頭的兩頭釘上三顆褲鉤,這樣穿戴很方便。 包裹腳部分:按各人所需,用一塊長0.8—1米的黑布或是白布裁成三角形,再在布上誘上花紋,在繡好的布邊貼上小花邊,然后在包裹腳的最下邊釘上一排小珠珠,接著在包裹腳的尾端縫上兩根綁帶,這樣的包裹腳既漂亮又簡便。 3,紅頭苗 ![]() 紅頭苗,自稱孟倫。在隆林各族自治縣居住有20291人,緣于這支男子的頭帕尾端多用紅線、絲須鑲嵌,其女子的衣裙喜用紅色的彩線彩布點綴而得名。 紅頭苗苗語叫作“Hmoob Leeg”,沒有“紅”的意思。 女子的頭帕、手袖、圍腰和裙子都愛用紅、黃色裝飾,以紅、黃為主色調(diào)。盛裝打扮好比爛漫的山花,女子著裝上短衣下中裙,百褶裙子是用自織的麻布蠟染制成,裙長過膝,上衣愛刺繡,對襟開,不用紐扣,頭戴盤帕,束腰整齊,圍腰較寬,長蓋過小腿。 上衣左胸襟附設(shè)一塊活動的布,苗語叫“Ndlag Tsho”,像一扇半打開的窗戶,讓女子露出胸襟。其他支系沒有這一設(shè)計。 這個支系是從貴州西部和滇東北、滇東南遷來的。主要分布在豬場、德峨、巖茶和隆或四鄉(xiāng),散居在金鐘山、天生橋、椏杈等鄉(xiāng)鎮(zhèn)。在廣西主要居住在隆林,少數(shù)散居西林縣。在川南、黔西、滇東北、滇東南均有分布。 紅頭苗操苗語西部方言,與印度半島的越、老、泰、緬等國,以及歐、美各國的苗族語言相通。 ![]() 紅頭苗女裝分為頭帕,衣服,腰帶、裙子、圍腰和裹腳六個部分。 (1)頭帕 20世紀(jì)50年代以前,紅頭苗的頭帕是紅布做成的,到了60—70年代,基本改為黑帕或者黑白相間的麻布頭帕。 一般男子戴黑色的,婦女戴黑白兩個顏色的。婦女的頭帕用寬約30厘米、長約1.5米的布,整齊疊成寬10厘米的條形,戴的時候里層是白布,外層則是黑布,固定于頭頂,每層大概在頭上繞三圈。 (2)衣服。 衣服通常是由白色麻布或者各種顏色的棉布做成,中開襟,無扣子,束于腰間。衣領(lǐng)成四方形繡片立于頸后,前襟兩瓣邊緣繡黃、紅兩色小邊花,用紅布包邊與衣領(lǐng)相統(tǒng)一;衣袖為七分袖,有五分是精美的與衣領(lǐng)顏色一樣的繡片,兩袖臂設(shè)計一塊刺繡附件。 到了20世紀(jì)90年代后,衣服的顏色布料繁多,款式、花樣比過去靚麗多彩。 ![]()
舊時婦女用的腰帶為一條長2—2.5米、寬0.3米的黑色麻布做成,兩頭繡上約15厘米寬的花,有須,主要用于將衣服和裙之間扎實,穿著時留一節(jié)與裙子一樣長的邊和須。 20世紀(jì)60—70年代以后,紅頭苗婦女的腰帶變成4—8條同等長寬的黑布,兩頭繡上約15厘米寬的花邊,有尾須,但80年代以后,和裙子一樣長的有8—16條邊和須了。
紅頭苗的裙子分為裙首、裙腰、彩帶、裙腳四節(jié),中間的裙腰、彩帶最見功夫。把裙腰用長約6米、寬0.3米的白色麻布,經(jīng)過精心的繪制蠟花圖案后,把繪制好的蠟花布染成藍(lán)色或者黑色,再經(jīng)過煮沸脫蠟、漂洗,形成美麗的蠟花布,然后制作而成。 彩帶一般用寬約17厘米、長6米的黑色麻布,以白、紅、黃三色毛線經(jīng)過精心刺繡而成。 裙腳一般用6.5—10厘米寬、6米長的藍(lán)色或者黑色麻布制作,將以上三塊縫連在一起,折疊成無數(shù)折皺,形成百褶裙,最后接縫裙首,成為一張完整的蠟染百褶裙。裙首通常用白麻布或白棉布制作,寬10厘米左右,長度按各人腰圍大小決定。 ![]() (5)圍腰。 紅頭苗圍腰是穿好衣服、裙子束好腰帶,最后束在腰間最外面的一塊比裙子長15—20厘米、寬30厘米的精美繡片。 (6)綁腿 過去紅頭苗的綁腿是用長6米、寬約0.3米的白色麻布做成,不銹花,一層一層地裹在小腿上?,F(xiàn)在已經(jīng)大有改變,只用一塊三角形的黑布繡上花邊就成了。 4,花苗 ![]() 花苗,自稱孟鄒,在隆林各族自治縣居住有3096人。根據(jù)該支系婦女的上衣挑花刺繡比其他支系多,全身繁花似錦而得名。 花苗苗語叫“Hmoob Ntxaug”,含有“花”的意思,其女子著裝上短衣下長裙,蠟染百褶裙子與紅頭苗、清水苗相似,但比紅頭苗、清水苗的裙子長,沒有裙腰下的那條彩帶(苗話叫作“Taab Tab”)。 該支系人口較少,主要居住在豬場的那偉、巖圩兩村,鄰近的革步鄉(xiāng)領(lǐng)好、向陽兩村零星散布著幾個寨子。這個支系是從黔西北遷來的,與那里的大花苗、小花苗同屬一支。 ![]() 操苗語西部方言,保存著苗族古樸的風(fēng)俗習(xí)慣。 花苗女裝是長袖,呈中開襟,胸前、肯后、兩袖和袖口全部繡上各種彩色的花紋和圖案,都是自己用蠟繪相各色蠶絲線繡制而成。 ![]() 蠟染花長裙,多數(shù)用藍(lán)靛將自織麻布染成淺藍(lán)色,繪著各種圖案花紋,真是上下一身花。 頭飾盤成向周圍延伸的鬢,扎如蘑菇形。戴銀耳環(huán),掛銀項圈。 ![]() 5.清水苗 ![]() 清水苗,自稱孟布,在隆林各族自治縣居住有2915人。因該支系種植青麻作為紡紗織布的原料,與其他支系種植火麻做原料有別,而且該支系婦女上衣多選樣青色布料制作而得名。 清水苗苗語叫“Hmoob Pwg”,說西部方言。 其婦女服飾是上短衣下中裙,上衣繡花,衣襟右衽,類似漢族姊妹裝。蠟染百褶裙子與紅頭苗雷同。頭戴長帕子,裹纏成盤狀。 ![]() 腳纏白綁帶,盛裝厚纏,便裝薄纏,不系綁帶。該支系人口較少,只有分布在新州、平班、革步、豬場四個鄉(xiāng)(鎮(zhèn)),與壯族村寨雜錯在南盤江沿岸的山坡上。遷來隆林的時間比較晚,是清朝晚期從黔西南遷來的。
腰間用1—2條寬約15厘米、長2米的黑腰帶扎緊。上衣一般是天藍(lán)色,右側(cè)開扣,衣領(lǐng)周圍繡有3條彩色圖案,袖短,蓋過手肘10厘米,衣袖繡有8條不同顏色的花紋,分布繡到胳膊上,袖口設(shè)有一小?;ㄟ?。 ![]() 頭發(fā)短少者添假發(fā)綰成螺殼形,用銀釵插鬢,頭戴黑帕。每條約1.7米長,把它折疊成約3厘米寬纏繞在頭上。平時繞1條,逢喜事或走親威時則繞2—3條,纏繞成草帽式的螺螄狀。用一根寬2厘米、長約6米的白布帶做綁帶,裹小腿至膝蓋彎。 6.素苗。 ![]() 自稱孟拜。在桂西高原他們是獨一無二使用苗語東部方言的一支。 素苗苗語稱謂是“Hmoob Npaig”,沒有“栽姜”的含義。 該支系婦女上穿寬衣,下穿長裙。盛裝與便裝區(qū)別較大。 ![]() 盛裝時,下裝穿蠟染百褶裙,裙腳鑲刺繡彩帶,系刺繡圍腰,略長過裙子一兩指。上衣由六塊刺繡大花布拼接而成,像古代士兵的鎧甲,全部刺繡。頭戴包帕,多重盤繞。 ![]() 腳纏綁帶,或白或藍(lán)。便裝一般選用青布做上衣,不刺繡,裙子不點蠟畫,裙腳不刺繡,裙腰無彩帶,裙長蓋過小腿,比紅頭苗的長,比偏苗的稍短,一股染成藏青色,與黔東、湘西的苗族婦女相似。 該支人口是六個支系中最少的,僅有1602人,占苗族人口的1.55%。全部居住在蛇場鄉(xiāng)馬場村和樂香村。該支系是清初從黔西北遷來的,曾在克長、長發(fā)、蛇場等鄉(xiāng)形成許多村塞,人口相當(dāng)多,因疾病肆虐,死亡和逃走了很多,人口銳減。這個支系在貴州的黔西、大方、織金等縣有分布。 ![]() 素苗婦女穿百褶長裙,多為黑色的麻布制成,腰間常系一條黑色用腰。 衣服仍保留古裝式,衣領(lǐng)翻向兩肩,兩邊滾上白布條5—6厘米寬,從上往下套,內(nèi)外兩層,外層背后繡上小方塊的圖案,長至腰部,前面短至裙頭,系上腰帶扎緊。 隆林苗族男裝 隆林苗族六個支系中,男子服飾大同小異。苗族男裝大體分為古典式男裝和近代式男裝兩種。 古典式 ![]() 古典式男裝20世紀(jì)50年代以前,隆林苗族的男子喜歡在頭上戴黑色長尾花邊土布頭帕,留有長發(fā)的男子,還要將自己的頭發(fā)挽成發(fā)髻盤于腦后。 趕場、過節(jié)或者跳坡時,有的男青年喜歡戴銀項圈,少量戴耳環(huán)。 ![]() 古典式男裝衣服有兩種樣式,一種是單層衣,一種是雙層或多層衣。 前者是春夏裝,后者是冬天御寒裝。衣服多為長服,款式一致,衣領(lǐng)與衣襟成一條曲線,后高前低,四周鑲上一小綹花邊,長至小腿部,兩襟無扣。 ![]() 穿著時,用左衣襟覆蓋右表襟,形成斜角相交,用4米長麻布做腰帶。 腰帶兩頭繡圖案和花邊系須,插于腰后,使系須下垂到小腿部位。 下裝為大褲頭,寬褲筒,大多以藍(lán)、黑色為主。 近代式男裝 中老年男人戴頭帕,但進(jìn)入20世紀(jì)50年代以來,年輕人基本盛行戴團(tuán)結(jié)帽(前遮陽軍用式大眾帽)了。 上身穿麻布、燈芯絨棉布等布料對襟短衫,領(lǐng)小袖寬,顏色有全黑、全藍(lán)、全青。少部分在外衣下搭配白色里衣或白色襯衣,外衣用長條細(xì)格花邊鑲邊。 ![]() 除了夏天,一般喜歡穿多件,衣扣一般為7—9對,自下往上扣合,大多數(shù)都不扣最上面的兩對衣扣,以顯示風(fēng)度。下身穿寬腰大褲腳扭襠褲,小腿裹青色細(xì)麻布綁腿,腳穿棕繩草鞋或清麻草鞋。 進(jìn)入20世紀(jì)80年代后,麻布紡織技術(shù)逐步失傳,苗族男子如今都已經(jīng)不戴或很少戴頭帕和帽子,身上穿的也都變成棉纖布料,腳穿解放鞋、皮鞋等。 ![]()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三苗網(wǎng)立場 ![]() ◆END◆ 如果你也有身邊的民族作品想投稿分享 文字來源:熊勝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