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后黎朝(五);黎圣宗110.黎仁宗黎仁宗(越南語:Lê Nhan T?ng/黎仁宗;1441年5月28日-1459年10月28日(延寧六年十月初三日)[1][2])名黎邦基(越南語:LêBang C?/黎邦基),又名黎基隆、黎濬,是越南后黎朝第三任君主,1442年—1459年在位。他是黎太宗黎元龍的三子。 即位后改元大和,年僅二歲,由宣慈太后阮氏英攝政。宣慈太后當政時,頗有成就,如改革考試官吏的方法,制定私人田產(chǎn)法律十四條,擊敗占婆軍進犯,生擒占婆王賁該??墒?,太后聽信讒言,殺功臣黎可等人,惹起大臣憤怒。1453年仁宗才親政。 1455年命潘孚先修國史,修成《史記續(xù)編》,并制訂百官俸祿及王侯封地法。 1459年,仁宗和宣慈太后被兄長諒山王黎宜民殺死。 11.黎宜民黎宜民(越南語:Lê Nghi Dan/黎宜民;1439年10月-1460年6月6日)又名黎琮,是越南后黎朝第一位廢帝也是第四任皇帝,乃黎太宗的長子。 黎宜民出生時就被冊立為皇太子,但其母楊氏賁因有子為貴而態(tài)度驕縱傲慢,黎太宗憤而將楊氏賁廢為庶婦,于是黎宜民也被降封為諒山王。他成年后對其皇太子之位遭到剝奪,而無法繼位為皇帝之事感到非常不滿,并在1459年發(fā)動兵變殺其異母弟黎仁宗及宣慈太后阮氏英,自立為皇帝。 但他篡位僅八個月,因聽信讒言,屠戮舊臣,致使人人怒怨。大臣阮熾、丁列等人捕殺黎宜民,貶他為厲德侯(越南語:L? ??c h?u/厲德侯),迎立太宗四子平原王黎思誠為帝。 12.黎圣宗黎圣宗(越南語:Lê Thánh T?ng/黎聖宗;1442年8月25日(大寶三年農(nóng)歷七月二十)-1497年3月3日(洪德二十八年正月三十))名諱黎思誠(越南語:Lê T? Thành/黎思誠),又名黎灝(越南語:Lê H?o/黎灝),越南后黎朝第五任君主,1460年—1497年在位。 黎圣宗是黎太宗的第四子,為光淑太后吳氏玉瑤所生,封平原王(越南語:Bình Nguyên V??ng/平原王)。1460年,皇帝黎宜民因為屠戮舊臣而遭群臣的反對,阮熾、丁列發(fā)動兵變,殺死黎宜民,擁立黎思誠即位。曾征伐哀牢(即老撾)與占婆等地。黎圣宗即位后,在施政上推行多項改革,包括中央及地方官制、科舉、地方建置、頒行《洪德法典》等等。又致力調(diào)理農(nóng)務,改善經(jīng)濟生產(chǎn)。圣宗重視文學的推動,在位期間曾組織“騷壇會詩社”,提倡用民族語言寫詩,創(chuàng)作多以民間故事為題材,對越文詩歌的發(fā)展很有影響。他也寫漢文詩,收入《瓊苑九歌》和《春云詩集》。而越南知名史書《大越史記全書》,就是由黎圣宗下令編撰。 黎圣宗在越南歷史當中被視為一位較重要的君主。但在私生活方面,越南史籍稱他“女謁盛”,耽于女色。晚年得重病時,遭久已失寵的皇后暗中加害,使他病情惡化而死。享年五十六歲。 (1)早年事跡①受封藩王黎思誠生于1442年(大寶三年)農(nóng)歷七月二十日,父親是黎太宗皇帝,母親是婕妤吳氏(光淑皇太后)。1445年(太和三年),黎思誠獲皇兄黎仁宗封為平原王,在京師昇龍學習,“日與諸王同經(jīng)筵肆學”。 早年的黎思誠,在學習當中已展現(xiàn)才華,越南史籍《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實錄》稱他“惟以古今經(jīng)籍圣賢義理為娛,天性生知,而夙夜未嘗釋卷,天才高邁,而制作尤所留情,樂善好賢,亹亹不倦”,深得黎仁宗及宣慈太后(仁宗之母)的欣賞,“宣慈太后視若己生,仁宗推為難弟”。及至長兄黎宜民于1459年殺仁宗自立為帝,改封黎思誠為嘉王。 ②被擁為帝黎宜民登基稱帝后,殺戮舊臣,其施政得不到民眾支持,因而出現(xiàn)反對勢力。1460年(天興二年)農(nóng)歷六月,廷臣阮熾(又作黎熾)、丁列(又作黎列)等合謀,鏟除黎宜民及其親信。 當?shù)畚粦铱罩H,阮熾等人商議新君人選。有關情況,《大越史記全書·本紀實錄》提供了兩種說法,一說是黎宜民派系被推翻后,阮熾等一眾廷臣便擁立黎思誠為帝。另一說則是廷臣最初想迎立恭王黎克昌,但恭王堅拒,便改立嘉王為帝。黎思誠即位后,聽信讒言,致使恭王被殺。 六月初八日,黎思誠即皇帝位,改年號為光順,并隨即采取措施安撫人心,如大赦天下,贈與官員田地,又懲處曾協(xié)助黎宜民奪位的禁軍將領黎得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