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本文之前,我首先聲明一下,這不是一篇哲學研究的文章,充其量不過是一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的讀書筆記。因為,我還沒有開啟研究的進程,以下學習內容,都是我的學習心得,假如觀點有新奇之處,不過是前人總結和歸納得精妙而已。 民國期間,沒有對中國古代哲學進行研究并留有成果的人,都不敢說自己是有學問的人。胡適先生寫過《中國哲學史大綱(上)》,不知道為什么胡適先生沒寫下部,因為沒寫全,以至于不喜歡胡適先生的人譏笑胡適先生的作品為“太監(jiān)作品”,只有上面沒有下面。這樣的話太惡毒了。以胡適先生的治學態(tài)度,他不會無端地寫了上部,不寫下部的。 現(xiàn)在沒有人知道原因了,是寫的人太多,胡適先生不想寫下部了,還是因為公務繁忙而無暇完成下部,再或者是遇到了哲學上不可逾越的難題,而寫不下去? 這段公案成迷了,也許這個迷,會給《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增加關注率。很多事都說不清,就像我對中國古代哲學的認識。 以前,我一直把儒釋道三家當成中國古代哲學的,因為他們都是研究人與世界的關系的學問,是培育世界觀的,也是提煉方法論的。 隨著對哲學這個詞理解的加深,感覺中國古代哲學跟西方的哲學似乎有所差異。哲學一詞應該來自西方,它主要是研究三個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 中國古代哲學研究的好像不是這三個問題,中國古代哲學主要是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嚴格意義上來說,是研究老百姓與帝王的關系,或者說,老百姓與統(tǒng)治者的關系。 說了這么多,還沒有開始記錄我的中國古代哲學的學習之旅,好了,下面就進入我的學習內容了。 中國哲學以很多形式出現(xiàn),有叫中國哲學史的,有叫中國宗教史的,也有叫中國大歷史的,此外,可能還要別的名稱。 我說學習的是中國古代哲學,這個名稱不僅來源于胡適先生的中國哲學史綱,我受到的影響最大的還是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這部書給了我一個中國古代哲學比較清晰的脈絡。讀了這本書,差不多就算是全部了解了中國古代哲學的體系了。 其實,我知道馮友蘭先生的大名還是比較晚的,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是在我參加考研輔導班上,政治學老師不知道是不是賣弄,跟我們吹了一段他的老師北大的馮友蘭教授。其實,馮友蘭教授的知識點根本不是考研的內容。 后來讀閑書的時候,知道了一些馮友蘭先生的歷史,他少年成名,學問等身,他以西南聯(lián)大教授的身份,于1946年題寫了西南聯(lián)大的紀念碑的碑文,由此可見,馮教授的學問和威望。當然,他題寫的碑文自然也是文采斐然。 可這樣的人才,在50年以后就開始了坎坷的人生,在歷次反右運動中,他都是被迫害的對象。直到66年,毛主席說,北大有個馮友蘭,唯心主義研究的非常好,要想知道唯心主義,必須找他請教。主席的話,成了馮友蘭教授的護身符,于是,他被釋放了出來。隨后的十年中,他成了一個叫“梁效”的寫作班子的成員,文革后,他被關押起來,一直到1979年才開始發(fā)表文章,此時的馮友蘭教授是85歲的老人了,在余后的十年間,他還寫了很多著作。 之所以花了這么多時間介紹馮教授的歷史,其實我是想說明一個問題,這么有學問且這么長壽的教授,他的著作一定是知識積淀深厚,學術價值是非常高的。這也是我高度認可并認真學習《中國哲學簡史》的主要原因。 中國哲學簡史,顧名思義,就是簡單地介紹中國古代哲學的歷史了。中國古代哲學在馮教授的框架結構中就分成三個派別,即傳統(tǒng)的儒釋道三家。古代哲學也就是分別介紹這三家各個階段代表人物、主要的思想,以及哲學思想。 以下我就開始系統(tǒng)地介紹中國古代哲學了。 朱曄(古磨盤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金融作家協(xié)會理事;2008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已出版著作6部,累計出版200萬字。 已出版作品 歷史散文(3部):《理說明朝》《理說宋朝(北宋篇)》《理說宋朝(南宋篇)》 旅行隨筆(1部):《一車一世界》 長篇小說(2部):《最后一個磨盤州人》《銀圈子》 期刊發(fā)表作品若干:散見于《文藝報》《廈門文學》《中外文摘》《金融時報》《安慶日報》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