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婆賣瓜,自賣自夸。 王婆為了讓自己的瓜有個好銷量,就吹噓自己的產品如何如何好,其實這是無可厚非的。酒香也怕巷子深啊,都不營銷客戶哪知道哪個是好的呢? 前幾天,看見有幾個作家轉了一篇文字,這篇文字是記者的采訪報告,記者訪談好幾個出版社的編輯,他們不約而同的觀點是,只有在文學期刊上發(fā)表的作品才算是有質量的文學作品,否則,自己出版作品的,都只能稱為寫手,不能稱為作家。 這樣的文字,我覺得很無聊的,這些所謂的名編輯,其實不過是賣瓜的王婆。 文章好不好,跟出版形式有什么關系嗎?難道就得在期刊上發(fā)表的才算是文學作品,這是誰定義的?僅僅憑你們是編輯嗎?有些作品適合在期刊上發(fā)表,有很多作品其實是不適合在期刊上發(fā)表的。 假如在若干年前,我還是相信期刊雜志的質量,因為那時候讀者主要還是通過紙媒去接觸文學作品,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越來越成熟,自媒體的不斷發(fā)展,期刊雜志越來越窮途末路了,作為一個編輯,你憑什么就以為自己的閱讀和鑒賞能力就比別人強呢? 印象中,當年明月就是一個海關的工作人員,他的作品好像就沒有在什么所謂的期刊上發(fā)表過,還有就是南派三叔及天下霸唱,他們甚至都不知道期刊是什么東西,最后呢,他們的作品暢銷全中國,稿費賺了成千萬上億,也許,這些期刊雜志的編輯們會認為這些人沒有文學水平,我就問一句,什么叫文學?難道就是你們幾個所謂圈內人整天在屋里瞎琢磨的玩意,就叫文學嗎? 以前的平面媒體的編輯們,他們會認真對待作者郵來的稿件,無論最終是否采納,應該還有人看一下投遞來的稿件,現(xiàn)在的很多平面媒體編輯部,如果不是熟人推薦,作者投稿基本上石沉大海,因為編輯的郵箱每天收到的郵件實在太多了,以至于,部分編輯看都不看郵箱就直接清理郵箱。他們只看人情稿、關系稿,甚至是利益稿,試問現(xiàn)在的編輯,有誰還從對外公開的郵箱中選取稿件審稿?有誰還會從這一堆郵件中沙里淘金? 比較搞笑的是,很多雜志或者報紙上的采訪稿,都是被采訪者本人寫好了稿子給編輯,編輯看看差不多了就署上自己的大名,就堂而皇之地公布于眾了。 編輯不擔心稿件的質量嗎?誰說不擔心呢!可是,那種滿篇錯別字,語句不通順的稿子還是少的,大部分稿子字詞句篇章結構的基本功還是有的,至于好或者不好,誰敢說?就算是敢說的人,他會說嗎?時代就是這樣的,個人何必跟主流較勁呢? 就像讀者,人家訂你的雜志,絕大部分都不是為了閱讀的需要,因為現(xiàn)在可以閱讀的渠道太多了,誰還會去郵局買紙質的雜志呢?真想看的可以讀電子版,拿到雜志的人,大多看看,自己的文章是否在上面,如果看到自己的大名,連忙在朋友圈吹噓一通。除了自己的文字,別人的基本不看,即使要看,也是瀏覽一下標題,知悉一下作者的身份就完事了。因為社會節(jié)奏太快了,期刊的標準跟以前根本不是一回事了,別以為登出來的都是好文字。哪個雜志上沒有領導的稿子,哪個雜志上沒有大客戶的稿子或者其他人情關系稿子,哪個雜志上沒有濫竽充數(shù)的稿子? 因為現(xiàn)在號稱作家、詩人的實在是太水了,就因為人情和關系,跟某報刊雜志進行了一次非親密接觸,在這些所謂作家的筆下就成為“資本”了。我見過好幾多作家介紹自己的時候說,我在《人民日報》等中外媒體上發(fā)表過作品上百萬字,這句話一看就是病句,因為《人民日報》上可能就錄用了他的一個小豆腐塊,后面跟著一個豆制品廠。 中國奇怪的現(xiàn)象有很多:魯迅文學院不給學生講魯迅,魯迅文學院的領導可能是詩人,很多人生前名氣很大死后默默無聞,很多人有名不是因為他有立世的作品,而是因為他是某領導,很多文學或者文聯(lián)機構的負責人是官員而非專業(yè)人士。就憑這些亂象,誰還有資格說誰好誰不好呢? 作品到底怎么樣,還是歷史說了算。等都死了,臭皮囊上的包裝物跟尸體一起爛掉,假如從尸體上還能冒出一些東西,這就是牛人! “王婆賣瓜,自賣自夸”是沒有用的。
朱曄,男,1970年8月生于安徽望江縣,經濟學碩士,高級經濟師,中國注冊會計師,人力資源管理師,中國金融作家協(xié)會會員。現(xiàn)就職于中國工商銀行。2010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已經出版了五本文學專著。2012年出版了《理說明朝》(2012)、《理說宋朝(北宋篇)》(2013)、《理說宋朝(南宋篇)》(2013)三本歷史評論類專著,2014年出版散文集《一車一世界》,2015年出版類自傳體小說《最后一個磨盤州人》,累計出版的字數(shù)近200萬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