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傷氣 氣是人體生長發(fā)育的動力,又是濡養(yǎng)機體,維持正常生命的精微物質(zhì)。致傷因素作用于人體,引起氣機不利,氣運失?;蛘邭獾啦煌?,統(tǒng)稱傷氣。其形式有: 氣滯:受傷后氣機不利,氣運滯澀,稱為氣滯。臨床表現(xiàn)為傷處游走性疼痛,痛的性質(zhì)時輕時重,時有時無,成串痛或攻擊性疼痛。 氣郁:受傷后精神抑郁、默不欲言,心煩意亂、易怒,并有胃納呆滯、食后腹脹、痞悶、脅肋脹痛、大小便失調(diào),等氣郁的臨床表現(xiàn)。 氣逆:傷者的氣運,逆肝犯胃、頭暈?zāi)垦?、上腹部或脅肋脹痛,嘔吐,曖氣,呃逆,嚴重者喘咳難平,不思飲食,搜腸刮肚。 氣閉:傷者精神煩亂、躁動不安。嚴重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稱氣閉。這種病象多見于頭部或其他部位重要臟腑的損傷。 氣虛:傷者倦怠無力、少氣懶言、語音低微、心悸耳鳴、氣短食少、自汗,腫脹不散,局部疼痛纏綿,脈搏無力等全身或部分臟腑功能明顯減退,這種抵抗能力下降的病象稱為氣虛。 氣脫:傷者面色?白,兩眼無神,反應(yīng)呆滯,呼吸急促,大汗淋漓,脈細數(shù)無力甚至?xí)灥狗Q為氣脫。 氣絕:氣脫惡化或傷后氣機喪失,氣道斷絕,臨床上病人死亡,稱氣絕。 二、傷血 人之血乃先天之本源、后天水谷精微之化生,它能濡養(yǎng)四肢百骸。傷血包括血熱、血瘀、血虛和亡血四種情況。 血熱:人體受傷后血勢鼓蕩、動而生熱。實熱者口渴心煩,口苦咽干,出入氣粗、舌質(zhì)紅絳、脈數(shù);虛熱者發(fā)熱多發(fā)生在午后或晚上、夜汗心悸、神疲力乏、耳鳴、眩暈,脈細數(shù)。 血瘀:人體損傷后,離經(jīng)之血未出皮外、郁積肌膚、腠理脈道之中,稱之瘀血。有一分瘀血便有一分壓痛。瘀血有新瘀和陳瘀之分,其癥狀特點有痛點固定、寒溫不解,常并有痞悶,低熱、脹滿、眼瞼烏黑,唇色枯萎,肌膚甲錯,舌見紫斑,脈澀,有報傷體癥出現(xiàn)。 血虛: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或者中魚痞悶、水谷不化,這些因素都可以導(dǎo)致血虛。血虛的臨床特點有臉色蒼白, 唇舌、爪甲無華,頭目眩暈,心悸氣短,疲倦乏力,肢體酸軟,手足麻木,肢體重著、疼痛,脈細、軟。 亡血:損傷引起血出脈外,繼續(xù)流出體外者為外出血;不流出體外者稱內(nèi)出血。內(nèi)出血的血液多滯留在臟腑、肌腠之間。內(nèi)出血的量超過三分之一,就有可能威脅人的生命(人的血量大約相當于本人體重的八分之一)。 三、氣血兩傷 “氣為血帥”,氣滯可以引起血瘀,此為傷氣殃及傷血,這類傷病多見于體弱多病者表或老人;“血為氣府”,亡血過多往往造成氣隨血脫,此乃傷血禍及傷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