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答疑會”第二期 的確,哲學和心理學有時真分不開。 今天我們也來聊一個新話題: 如何活得更自在、更舒服? 這幾乎是大多數(shù)人的期待:不被周圍的人影響、如自己所愿去生活、不必在意家人/朋友/領導的看法..... 這次我邀請的同事還是周健文老師。 針對這個問題,他的答案是: 把力平攤在前進的道路上。 意思就是去追求各個方面的自我實現(xiàn),不在某一個點上糾結和較勁,如此一來,便可以自在。 但要做到,真的不容易。 在咨詢室里,不少來訪者都希望從這種困境里走出來,并為此一直在努力。 下面讓周健文老師談談他的觀點和經驗。 不在意不較勁不焦慮,的確很難啊。 來找我咨詢的人,往往是有一些巨大的痛苦點,一直困擾著他們。 而往往在咨詢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 這些痛苦的傷口,其實一早就形成了。 例如很多來訪女性,她們的焦慮和痛苦,在于丈夫的回避和忽視。 她們的丈夫因工作忙缺乏陪伴、看不見自己、不配合家務、當甩手掌柜、不溝通等等。 每次遇到這種情況,她們就會忍不住發(fā)脾氣、吵架、陷入痛苦的情緒里,所以才找咨詢,想解決這些問題。 但在咨詢中,通過一次次覺察,我們才看到: 她們對于“被忽視”這件事抱有強烈的創(chuàng)傷感。 有些人會發(fā)現(xiàn),丈夫偶爾沒接電話,她們也歇斯底里,冷靜下來過后又會覺得自己很不可思議。 再往下探索,才慢慢看到這個創(chuàng)傷的來源: 她們從小就生活在被忽視的環(huán)境中,例如家里重男輕女,或者父母無暇顧及自己。 這種不被看見的感覺,就好像一次次告訴她們:“你不存在、你不重要”,很難受。 所以她們?yōu)榱司徑獗缓鲆?,自小做了很多努力,一般是通過付出和追求優(yōu)秀,來獲得表揚或認可。 但結婚后,這種努力似乎不管用了。 隨著結婚久了,丈夫們往往越來越習慣她們的付出,不再刻意認可她們。同時,再加上忙于工作,更是容易忘這忘那。 這時,被忽視又出現(xiàn)了。 童年未療愈的傷口,又重新被觸及。 每次被忽視,就像是在一個未愈合的傷口上撕扯,帶來了巨大的疼痛。 所以盡管是很小的忽視,也會讓人忍不住歇斯底里。 如果這時候她們的丈夫無法理解她們,或者丈夫也有自己的創(chuàng)傷,那么就很容易感到壓力,并且更想回避,隨之更加刺激到她們的創(chuàng)傷。 在這種刺激下,療傷都來不及,怎么可能自在。 所以我們經??吹降?,就是她們忍不住去抓住丈夫,希望能被看見。 這時候她們無心療愈自己仍未愈合的傷口,更別提成長和自在。 但其實每個不自在的人,都有自己的傷口。 有的人很怕被依賴,因為從小他幾乎沒有自己的空間。所以一旦有人想要依賴,他就恨不得趕緊走; 有的人很怕責任,因為從小她經常被道德綁架。所以一旦有人不小心給她負擔感,她就會跑掉。 這時,自在真的很難。 而找到這個傷口,療愈它,才是自在的關鍵。 那么我們要如何去療愈傷口呢? 我想說一下我的做法,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幫助。 很多時候當來訪者沒有辦法去覺察到這些情緒,就會陷入盲目的焦慮中。 這時,咨詢師一般會去幫來訪者認可和命名這種情緒,并且允許和陪伴來訪者的情緒。 在這樣抱持的氣場下,來訪者也能夠表達自己,內心的焦慮就慢慢得到緩解。 當然,這種情緒常常一波一波地來,小時候的一些創(chuàng)傷會不斷重現(xiàn),對于來訪者來說,也很辛苦。 所以作為咨詢師,我們會有一些心理學的方法或策略,陪伴他去慢慢感受和接納,一起去面對。 這個過程,就像是來訪者重新走一遍過去。 過去他們的傷口被觸及的時候,他們只能歇斯底里、不斷用各種方式緩解。 而這一次,他們的恐懼被看到,他們痛苦的時候有人陪著去面對,有人穩(wěn)穩(wěn)地不去譴責。 他們害怕被忽視,那么咨詢師一直穩(wěn)定陪伴; 他們害怕被依賴,那么咨詢師一直穩(wěn)穩(wěn)不強迫...... 當舊的情緒像淤血一般流出之后, 當有了新的生活體驗,對舊痛苦的恐懼減少之后, 這個傷口才能真正被療愈。 這個過程,是發(fā)生在咨詢室里面的。 當然在咨詢室外,我們也可以做一些事情,來幫自己去感受和療愈。 第一步是,自我覺察。 在痛苦的時候,通過去覺察、書寫自己的感受和情緒,慢慢地觸碰自己的傷口,并接納它的存在。 這部分可以幫我們流動舊的情緒。 第二步是,有新的生活體驗。 最好是能借助關系來療愈自己。 有些人幸運地有一個很好的知己、伴侶。 通過一次次傾訴和陪伴,他們可以有一種感覺: 我的情緒得到允許,我的需要被看見; 我的傷口出現(xiàn)時,我的所有反應都被理解; 他們不小心碰到我的傷口之后,也會調整自己。 有了這些體驗之后,傷口就有療愈的機會。 我做了七八個“被忽視”的來訪者。 當他們的內在不那么焦慮時,就是創(chuàng)傷開始被療愈的時候。 療愈的一個重要標志是,我們內心會有這種感覺: 我不想控制任何人,也不想在意了; 我過去因為傷口而一直糾結在某個點上,為了避免傷痛而失去了很多我想做的事情; 現(xiàn)在,我有沖動想重新去完成。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xiàn)的一個需要。 但是他常常把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遺忘了,相反,為了傷口的緩解,去抓住別人、或者害怕別人傷害自己。 當我們傷口療愈,我們會回到自己身上,找到自己的一個存在感,并且能夠慢慢靠近自己的需要和感覺。 我有一個來訪者。 當她找回自己時,突然之間覺得:我怎么變苦情臉了,我怎么活成現(xiàn)在這個樣子啊。 并且意識到以往自己那種每天都盯著老公的行為,很不可思議。 于是她開始化妝、出去唱K、去上課。 這下,要焦慮的反而是她老公了(笑)。 所以回到最后,療愈了傷口之后,我們才能真正從某件事情里面抽出來。 這件舊事曾是我們的人生大事。 但想想,哪有什么事情值得我們被困在其中一輩子。 當解掉這個結之后,就能把原先擰在這里的力撤下來,把眼光投向更寬廣的人生中。 人生漫漫,把力均勻地撒在前進的路上。 ---下面是慢慢的話--- 感謝周健文老師的解答。 不知道能不能給大家?guī)硪恍┦斋@。 我想幫他總結一下,當我們陷入痛苦時,可以做的兩件事: 第一件,處理傷口——覺察和接納。 停下來,慢慢呼吸,去感受自己的情緒,并且允許它的發(fā)生,覺察它的根源。 第二件,紗布敷藥——去獲得新的體驗。 讓新的關系體驗,給自己一些新的感覺。 最后,特別感謝周健文老師給我們分享他的經歷和感想。 這里我也悄悄友情推薦: 周老師在兩性關系、婆媳關系和個人成長上,有不少獨特見解。想了解他的,可以戳下面的圖片哦。 最最后,如果大家對我們的答疑會有什么想法,可以隨時和我聊聊。 祝大家,今晚晚安。 |
|
來自: 昵稱44943940 > 《徐慢慢心理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