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在打下魏國、代國之后,一鼓作氣攻下趙國,他接下去目標是北方的燕國和東方的齊國。韓信并沒有驕傲自滿,他深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就虛心的向趙國的李左車進行請教。 李左車果然高人,一席話讓韓信耳目一新,在他的建議之下,韓信讓疲憊的大軍在趙地休養(yǎng),而后挾得勝之威給燕國送去勸降書信,燕國果然應(yīng)聲歸降,這也讓韓信對未來充滿了期待。 在韓信的提議之下,劉邦封張耳為趙王,韓信和張耳又花了一年左右的時間在趙地經(jīng)營,把趙國徹底變成漢軍的后方。 此時的劉邦正需要這么一個后方,他在前方被項羽打的十分狼狽,就帶著夏侯嬰,假稱是漢王的使者,沒有通過韓信和張耳,進入中軍大營,奪了軍權(quán)。劉邦告訴韓信和張耳,大部隊我?guī)ё吡耍瑥埗羰刳w國,韓信你就地征集一支隊伍,打齊國去吧。 韓信多少有些郁悶,本來按照李左車的計劃,燕國已經(jīng)歸降,現(xiàn)在趙國也梳理明白了,下一步不管打還是不打,拿下齊國,問題應(yīng)該不大,現(xiàn)在可好,順手的將士都被老大帶走了,自己還要重新帶一撥不熟悉的士兵去打齊國。 郁悶歸郁悶,韓信還是帶著大軍出發(fā)了,剛走到平原津,還沒等渡過黃河的時候,他得到了一個消息,劉邦派酈食其出使齊國,齊王已經(jīng)向漢王投降了。韓信愣住了,辛苦的打下趙國,自己讓給了張耳,本來打算在齊國享受勝利果實的,可齊國沒經(jīng)過自己的手就投降了,這,這,這也只能這樣了。 韓信手下有一個謀士,名叫蒯通,蒯通看韓信打算停止進攻,就來勸他,將軍本來奉命攻打齊國,雖然漢王派人勸降了齊王,可并沒有讓您停止進軍,您干嗎要停下來? 那酈食其就是一個書生,憑三寸不爛之舌,就說服齊國七十多座城邑投降,您先前千辛萬苦,花了一年多時間,才打下趙國五十多坐城邑,難道您做了這么多年的將軍,功勞還比不上一個書生嗎? 哎呀,要說這謀士就是厲害,本來韓信就想這么干,就是心理覺得過不去,這回好了,聽蒯通這么一講,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干這個事情都不虧心了。 韓信下令,大軍渡過黃河。此時的齊王已經(jīng)接受了劉邦的招降,覺得沒必要再提防韓信,前方的守備工作也就松懈了下來。韓信不管這些,大軍直接偷襲了駐守在歷下的齊軍,得手以后,大軍一路無阻的就打到了齊國的都城臨淄。 齊王正陪著酈食其喝酒,聽說韓信都干到城下了,不用說,自己肯定是被耍了,他一怒之下烹殺了酈食其。可此時大勢已去,韓信攻下了臨淄,齊王只好逃走向項羽求救去了。 看到這里,有的朋友可能會覺得,韓信這個齊國打的太容易了,簡直就是撿了大便宜。其實您仔細想一想,是,齊王向劉邦歸降,所以不防備韓信,可您再想想,齊王為什么會向劉邦投降,難道真的是因為酈食其口吐蓮花嗎?那還不是因為韓信在西方先后攻下魏國、代國趙國,燕國又先一步投降,這些給了齊國巨大的壓力,齊王才順水推舟投降的。 所以說,韓信能拿下齊國,大多數(shù)的功勞還是要歸于自己的本事。 不過話又說回來,攻下齊國和平定齊國,差的可不是兩個字那么簡單,齊王還在,手下還有兵馬,項羽也不能眼瞅著劉邦占這么大的便宜,勢必會帶兵來救,韓信還要經(jīng)歷真正的考驗,才能真正拿下齊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