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我在臨床應用益氣聰明湯治療耳鳴取得顯著效果,其處方意義「益氣」者,指本方有補益中氣作用;「聰明」者,為視聽靈敏,聰穎智慧之意。本方黃耆、人參、炙甘草補中益氣;升麻、葛根升發(fā)清陽;蔓荊子清利頭目;芍藥平肝斂陰、黃柏清熱瀉火。服之可使中氣得到補益,從而清陽上升,肝腎受益、耳聾目障諸癥獲愈,令人耳聰目明。故名「益氣聰明湯」。 一、古方原載: 【方名】益氣聰明湯(補養(yǎng)之劑)。 【來源】醫(yī)方集解。 【功效】聰耳明目 【組成】黃耆﹑人參各五錢;葛根、蔓荊子各三錢;白芍﹑黃柏各二錢(如有熱煩亂,春月漸加,夏倍之;如脾虛去之;熱減少用);升麻錢半,炙甘草一錢。 【用法】每四錢,臨臥服,五更再服。 【主治】治內障目昏、耳鳴耳聾。 【各家論述】 《醫(yī)方集解》:五臟皆稟氣于脾胃,以達于九竅;煩勞傷中,使沖和之氣不能上升,故目昏而耳聾也。李東垣曰:醫(yī)不理脾胃及養(yǎng)血安神,治標不治本,是不明理也。 此足太陰、陽明、少陰、厥陰藥也。十二經清陽之氣,皆上于頭面而走空竅,因飲食勞役,脾胃受傷,心火太盛,則百脈沸騰,邪害空竅矣。參、耆甘溫以補脾胃;甘草甘緩以和脾胃;干葛、升麻、蔓荊輕揚升發(fā),能入陽明,鼓午胃氣,上行頭目。中氣既足,清陽上升,則九竅通利,耳聰而目明矣;白芍斂陰和血,黃柏補腎生水。蓋目為肝竅,耳為腎竅,故又用二者平肝滋腎也。 二、我的經驗方: 【方名】益氣聰明湯,本人在此方的基礎上根據(jù)病情,辨證施治加減變通,治療效果極為滿意。 【處方】黃耆30克﹑西洋參10克、葛根20克、蔓荊子12克、白芍15克﹑黃柏10克、升麻10克、炙甘草6克、 【加減】兼有①心煩、胸悶或有熱加知母、山梔各10克。②目澀羞明加枸杞子、菊花各10克。③脾胃虛寒者去黃柏加炒白術20g,石菖蒲10g,砂仁6g。④眩暈(美尼爾氏癥)去黃耆﹑西洋參加姜制半夏12克、茯苓15克、陳皮10克。⑤頸椎病加鹿含草30g、桂枝10克。⑥高血壓去黃耆﹑西洋參、升麻加夏枯草15克、川牛膝15克、羅布麻10克。 【功效】治療耳鳴、久服令耳聰目明,久服預防內外障、耳鳴耳聾之患。又可令精神過倍,元氣自益,身輕體健,耳目聰明。 【主治】飲食不節(jié),勞役形體,脾胃不足,始得內障,耳鳴或多年目暗,視物不清。 【禁忌】1.忌食油膩、生冷及不易消化之食物。2.目疾屬血虛肝熱或耳鳴耳聾屬肝膽濕熱者禁用。3.忌煙酒、火熱及酸性食物。 附:彭堅教授益氣聰明湯驗案2則 益氣聰明湯出自金元四大家補土派醫(yī)家—李東垣的《東垣試效方》卷五,東垣自己評論益氣聰明湯時說:“益氣者,指本方有補益中氣作用;聰明者,為視聽靈敏,聰穎智慧之意。本方黃耆、人參、炙甘草補中益氣;升麻、葛根升發(fā)清陽;蔓荊子清利頭目;芍藥平肝斂陰、黃柏清熱瀉火。服之可使中氣得到補益,從而清陽上升,肝腎受益、耳聾目障諸癥獲愈,令人耳聰目明。故名益氣聰明湯?!?。清代著名醫(yī)家—汪石山在其著作《醫(yī)方集解》中也曾說此足太陰、陽明、少陰、厥陰藥也。十二經清陽之氣,皆上于頭面而走空竅,因飲食勞役,脾胃受傷,心火太盛,則百脈沸騰,邪害空竅矣。從這兩位著名醫(yī)家的言論中不難發(fā)現(xiàn)益氣聰明湯主治耳鳴耳聾,內障目昏?,F(xiàn)代臨床報道益氣聰明湯也多運用于耳鼻喉科。 但據(jù)作者跟隨彭堅教授在長沙百草堂“專家門診”隨堂坐診發(fā)現(xiàn)益氣聰明湯在臨床上運用于病機為脾胃氣虛,清陽不升,主癥為頭暈的病人療效卓著?,F(xiàn)就將隨堂抄方學習時收入教授案例2則訴諸如下: 一、勞力性暈眩癥 彭某,男,67歲。病人2010年8月30日初診,自訴頭暈眩(近段時間因家里有事較忙),頸椎有動脈斑塊形成,夜尿3—4次一夜,苔薄黃膩,脈弦滑。中醫(yī)辨證:眩暈癥。治法:益氣止眩,祛濕清熱。主方:二妙散合益氣聰明湯加減,處方如下:蒼術10克,黃柏15克,蔓荊子10克,葛根60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白參10克,白術15克,黃芪80克,天麻10克,半夏10克,茯苓30克,澤瀉30克。病人9月6日復診,病人自訴藥后夜尿多、頭暈癥狀轉好,現(xiàn)左側頭痛,舌淡苔薄白,脈弦。藥已對癥,原方去蒼術、白術、茯苓、澤瀉加升麻10克,丹參30克再進7劑。病人2010年12月20日因胃寒腹瀉癥狀就診,告知服上藥14劑后頭暈癥狀已無,痊愈收功。 按語:教授曾說:“暈眩癥,原因有二:一、頸椎推行性病變,壓迫椎動脈,大腦缺血而導致眩暈。二、脾胃虛弱,清陽不升,中氣下陷?!焙茱@然,該患者屬于前者,病人自訴有頸椎有動脈斑塊形成,是因為家里處于多事之秋,身心疲憊,從而誘發(fā)其頸椎病加重,腦部缺血導致的眩暈癥。第一次的方中有蒼術,茯苓,白術,澤瀉是因為病人自訴有夜尿頻、多之癥,是對其癥治療,第二次方中加了升麻,丹參是偏重于治療其頸椎病的供血不足之癥,藥對癥,自然收效顯著。這是“有是證用是方,有是癥用是藥”又一具有說服力例證。 二、脾胃氣虛型頭暈癥 呂某,女,77歲,病人2010年12月27日初診:自訴目蒙,頭暈,氣短,下肢酸軟,食熱食胃部較舒,有腦血管狹窄,糖尿病5年,飯前血糖大于9mmol,現(xiàn)服降糖藥。舌質暗,有齒痕。中醫(yī)辨證:氣血虧虛。治法:補脾益氣,養(yǎng)陰清熱。主方:益氣聰明湯加減。處方如下:天麻15克葛根60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西洋參10克黃芪80克黃柏15克蔓荊子10克柴胡10克黃芩10克石斛30克鬼箭羽30克。病人2010年1月3日復診:自訴上訴癥狀大為減輕,舌質淡,稍暗,有齒痕,另大便稍結,糖尿病病史。藥已對癥,原方加麻子仁30克收官。 按語:教授在其著作《我是鐵桿中醫(yī)》這本書講述這首方的用方心得時曾說“該方適合氣虛挾有虛火為主要癥候的病證。[1]”張景岳也說:“無虛不作眩,當以治虛為主,酌兼治標。[2]”病人頭暈,氣短,齒痕舌,結合病人年紀,說明該病人應是有氣虛之癥,故教授用益氣聰明湯原方治療其氣虛。病人還有糖尿病,這種病人多有食欲尚可,甚至比其他人更有食欲,這勢必加重胃的負擔,故用石斛滋養(yǎng)胃陰,用鬼箭羽來幫助降血糖。二診時病人還有大便稍結的癥狀故加瀉熱潤腸的麻子仁來對癥治療,癥、藥對應,自然藥到病除。 體會:彭堅教授益氣聰明湯加減2則驗案體現(xiàn)了中醫(yī)治病求本的原則,為什么主癥為眩暈之人用一首治療脾胃氣虛夾有虛火上炎之證的方有效,這就是中醫(yī)辯證以及治病求本的魅力,治療疾病講求的是治病求本,追本溯源。這里兩個驗案雖然一些臨床表現(xiàn)不同,那是由于個人體質以及所受病邪也各異,但是有一點相同,那就是他們都有脾胃氣虛之癥。根據(jù)人體的十二經脈循行路線,十二經脈清陽之氣皆上于頭面,而走空竅,因飲食勞倦,脾胃受傷,心火太盛,則百脈沸騰,邪害空竅。故取足太陰、陽明、少陰厥陰藥。其中人參甘溫以補脾胃;甘草緩以和脾胃;葛根、升麻、蔓荊于輕揚升發(fā)能人陽明,鼓舞胃氣,上行頭目,中氣既足,清陽上升則九竅通利,耳聰目明;白芍斂陰和血;黃柏補腎生水.因目為肝竅,耳為腎竅達到平肝滋腎。脾胃乃后天之本,后天不足,勢必導致百病叢生,固有見金元四大家之一東垣老先生“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yǎng)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