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鈞窯,在今河南禹州市,古代稱為鈞臺,明代稱鈞州。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亦稱“鈞州窯”。創(chuàng)燒于唐代興盛于北宋,經(jīng)歷宋金至元代,歷代都有燒造。北宋后期專為宮廷燒制各式花盆與其它器皿的鈞臺窯是宋代眾多鈞窯中最具代表性。窯址發(fā)掘出土供宮廷陳設用的這類瓷器器物底部各刻一個從一到十的數(shù)目字,數(shù)字越小器物尺寸越大。鈞窯瓷器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窯奇珍,品種繁多,造型獨特,以瑰麗異常的鈞釉名聞天下。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銅金屬經(jīng)高溫產(chǎn)生窯變使釉色以青、藍、白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紅等......釉色華麗奪目、色彩斑斕、美如朝暉晚霞。窯變是鈞瓷的一大特色,清代藍浦《景德鎮(zhèn)陶錄》贊美曰"窯變之器有二、一為天工,一為人巧,其為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則工故以泑作幻色,物態(tài)直名之窯變。"
清代道光年間《禹州志》記載"對鈞瓷釉色之美,明代張應文著文"鈞州窯紅若胭脂者為最,青若蔥翠色,紫若黑色者次之,色純而底一、二數(shù)目字號者佳,其雜色者無足取。"
在清代寂園叟的《詠陶詩·均盆歌》中對均亦作鈞瓷作了比較全面的評價“柴窯不可見,存者惟禹鈞,均也,汝也,皆宋器。蚯蚓走泥跡已陳,欹斜屈曲若隱現(xiàn),以此辨其贗與真。宋后莫能仿制者,造化巧妙何其神。汝窯糊以瑪瑙釉,末若均紫彌可珍。均窯較多,汝較少,宋均聲價高無論。均釉有青亦有紫,紫者麗色輝千春。青者俗謂之月白亦自雅靚而溫純。
鈞瓷乃皇室的傳世寶,所以墓葬出土的文物中也甚為稀少。世界著名的各大博物館雖有收藏,為數(shù)亦寥寥無幾。因此,宋代鈞釉瓷器,被譽為“國之瑰寶”。在宋代就享有“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盛譽。
這件宋鈞釉六棱花盆高13公分,上口長徑21,5公分,寬徑15公分。底長徑13公分,寬徑8,5公分。里天青色,外玫瑰紫色。里外明顯見自然之蚯蚓走泥紋。底六足刷醬釉。官鈞為數(shù)字陰刻一到十,這一件陰刻數(shù)字五。
鈞瓷絢爛奇妙之色彩在燒制中自然形成,或如藍天,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里泛紅。即“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尤為神奇者,窯變妙景叢生,似群山疊翠、幽潭帆影,或如雪積南嶺、玉暖冰河、或似星辰滿天、寒鴉歸林、或如仙山環(huán)閣、飛云流水,皆惟妙惟肖,如潑墨寫意,其神妙絕非世間丹青妙手心思所能及,因其色其形皆為天成,可謂道法自然。古人曾有詩贊曰"綠如春水初生日,紅似朝霞欲上時。煙光凌空星滿天,夕陽紫翠忽成嵐?!?/font>
鈞瓷色彩交融,朦朧隱約如天象地文,引人遐思無限。觀其漫無邊際之變化,當以為獨有心領神會之境界,自樂陶然,修身養(yǎng)性是觀賞鈞瓷之獨特樂趣。釉中更有點如珍珠,星溪銀河,光澤潤目,此乃鈞瓷舍色彩以外另具神韻之處。
人間有五色,尚且千變?nèi)f化,何況鈞瓷色彩天成,變幻無窮,故世上絕無相同之兩件鈞瓷,所謂“鈞無雙”。加之鈞瓷燒制極難,有“十窯九不成”之說。歷代帝王欽定為御用珍品,專有于宮廷,而嚴禁于民間亦“君無雙”之意。中國五大名瓷鈞、汝、官、哥、定,以鈞瓷為首,取瓷之君意也。其它瓷上可供于貴宦高堂,下可用于布衣陋室,唯鈞瓷自帝室之下,民間罕見,莫知其祥。
這件六棱鈞釉花盆,器型端莊典雅,兩岸故宮和其它博物館都未見此器型器皿的收藏,為宋鈞難得之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