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過后,秋老虎也還沒有消退,經(jīng)過炎夏的消耗,人體的消化功能下降,腸道抗病能力也減弱,稍有不慎,就可能發(fā)生腹瀉。不僅如此,這個時節(jié)還特別容易感冒,因為氣候不穩(wěn)定,如果空氣質(zhì)量差,人體容易出現(xiàn)免疫力下降的問題。 香港注冊慈善機構(gòu)“醫(yī)道惠民醫(yī)館”創(chuàng)辦人注冊中醫(yī)師兼香港中醫(yī)學院“黃天賜”教授師承父親黃道益,天賜醫(yī)師因幼時體弱,曾因感冒菌感染留院兩年,后隨父親習武學醫(yī),深深體會中醫(yī)《綠色醫(yī)道》“未病先防,有病防變”的治未病優(yōu)勢,自始遠離藥物及傷寒感染五十年,談及防感染123:: ![]() 1 未病先防:維持體內(nèi)生態(tài)循環(huán) 充足睡眠、均衡飲食有助人體各器官組織的功能恢復及夜間骨髓的造血作用,從而增強身體的抗病本能。忌煙酒熬夜、忌冷飲厚味,煎炸辛辣飲食影響胃腸腔的溫度和濕度,忌長期依賴藥物影響胃酸分泌,影響胃酸對病毒細菌的防御能力,影響腸道粘膜正常的生態(tài)循環(huán)。 ![]() 2 防積勞成疾---聆聽身體的警號 及早察覺:有無鼻癢、口干舌燥、二便異常、習慣性失眠、頭痛等身體信號; 及早維護粘膜:維持粘膜濕潤,可使用含有34%薄荷的“壹點寧”滴入水中,用來熏蒸沖洗口腔和鼻腔的微生物,忌用口腔清新劑和將藥物直接噴入口腔,影響口腔微生物相生相克的生態(tài)平衡。 宜每15分鐘飲水1/4杯,每天8杯。 ![]() 3 既病防變:維護血液循環(huán) 上班族頸部長期疲勞緊繃,會影響咽喉兩旁的免疫淋巴循環(huán),從而減少上呼吸道的抗病本能。 ![]() 《瘟熱論》:“在表初用辛涼輕劑,挾風則加入薄荷”。肺開竅于鼻,黃天賜教授建議:未病先防,用含34%薄荷的“壹點寧”磁力按摩氣管兩側(cè),改善繃緊的肌肉,舒緩氣管疲勞,改善免疫淋巴的抗病本能,同時可改善頭部機體的免疫力,防止積勞成疾,防溫邪犯肺,防病變,防肌肉疲勞、防氣管免疫力低下。初期每天早晚2-3次,重建人體的抗病機制,有病早就醫(yī),扶陽正氣,調(diào)節(jié)自身的血氣和免疫力。 ![]() 黃天賜教授談及的薄荷,又名升陽草。味道聞起來十分提神醒腦,從身心處都能感受到一股冰冰涼涼的氣息,廣泛用于驅(qū)風、防腐、消炎、鎮(zhèn)痛、止癢、健胃等藥品中。《本草綱目》記載:“薄荷,辛能發(fā)散,涼能清利,專于消風散熱。故頭痛、頭風、眼目、咽喉、口齒諸病、小兒驚熱、及瘰疬、瘡疥為要藥。” ![]() 《本草經(jīng)疏》記載:“薄荷,辛多于苦而無毒。辛合肺,肺合皮毛,苦合心而從火化,主血脈,主熱,皆陽臟也。賊風傷寒,其邪在表,故發(fā)汗則解。風藥性升,又兼辛溫,故能散邪辟惡。辛香通竅,故治腹脹滿、霍亂?!?/span> 《藥品化義》記載:“薄荷,味辛能散,性涼而清,通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熱之風邪。取其性銳而輕清,善行頭面,用治失音,療口齒,清咽喉。同川芎達巔頂,以導壅滯之熱。取其氣香而利竅,善走肌表,用消浮腫,散肌熱,除背痛,引表藥入營衛(wèi)以疏結(jié)滯之氣?!?nbsp; ![]()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文獻記載:薄荷水煎劑對表皮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蠟樣芽胞桿菌、大腸桿菌、枯草桿菌、肺炎鏈球菌等均有較強抗菌作用[1]。此外對炭疽桿菌、白喉桿菌、甲型鏈球菌、乙型鏈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及人型結(jié)核桿菌等也均有抑制作用[2,3]。還對白色念珠菌、青霉菌屬、曲霉菌、小抱子菌屬和殼球孢屬等多種真菌也有較強抑制作用[2,4-5]。此外,薄荷油尚能驅(qū)除犬及貓體內(nèi)的蛔蟲[2]。從薄荷全草中提取出的d-8-乙酰氧基蒔蘿艾菊酮對蚊、蠓等多種昆蟲均有較好的驅(qū)避效果,對皮膚無刺激作用和過敏反應[6] ![]() 薄荷助防疫 守住人體防御第一關 守護呼吸道的第一防線 改善肌肉疲勞改善呼吸道 脾開竅于口 防疾除了要實踐基本的衛(wèi)生常識 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也很重要 ![]() 未病先防 薄荷助力提高防疫能力 宇宙間有生物的地方便有微生物 細菌病毒的存在 通過空氣、食物和水傳播 人類一出生便擁有可以活在 充滿微生物的空氣中的本能 臨床上常見的疾病流感等感染 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 抗生素不能消滅病毒 因為病毒不是生物體 所以防治病毒感染 要加強維護人體防御 病毒入侵呼吸道的第一防線 就是粘膜 生理上,口腔黏膜、鼻腔黏膜、眼黏膜、呼吸道黏膜 是人體防御病毒外物入侵人體的第一關 ![]() 參考資料: [1]Chen C P.生藥學雜志(日),1987,41(3):215. [2]王浴生主編.中藥藥理與應用.第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3:1244. [3]零陵地區(qū)衛(wèi)生防疫站.湖南醫(yī)藥雜志.1974,(5):49. [4]Chaurasia S C.C A.1979,91:14518r. [5]Maiti D.C A.1985,103:3554q. [6]劉國聲.藥學通報,1983,18(10):6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