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小建中湯的“中”,是指“中氣”,即人體的脾胃之氣。小建中湯就是溫里補虛的方劑,重點在于氣血雙補,補脾胃,補氣血,氣血足則心悸心煩止。陰陽雙補,比桂枝湯功效還要強大。 《傷寒論》小建中湯 處方: 桂枝9克(去皮)甘草6克(炙)大棗12枚(擘)芍藥18克 生姜9克(切)膠飴30克 功能主治: 溫中補虛,和里緩急。治虛勞里急,腹中時痛,喜得溫按,按之則痛減,舌淡苔白,或心中悸動,虛煩不寧,面色無華,或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現(xiàn)用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神經(jīng)衰弱、慢性肝炎等見有上述癥狀者。 用法用量: 上藥六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加入飴糖,更上微火烊化,分二次溫服。 注意: 嘔家、吐蛔、中滿者均忌用。 備注: 本方為桂枝湯倍芍藥加膠飴組成。方中重用飴糖溫中補虛,和里緩急;桂枝溫陽散寒;芍藥和營益陰;炙甘草調(diào)中益氣。諸藥合用,共奏溫養(yǎng)中氣,平補陰陽,調(diào)和營衛(wèi)之功。 飴糖,就是糖稀,吹糖人手里的“孫悟空”,“豬八戒”,便由它吹就...... 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金匱要略》 “虛勞里急”,就是虛勞病,而有里急,“里急”就是我們方才講的“少腹里急”,就是小肚子這兩條肉拘急。 “悸”,心跳,小建中湯主要是血虛,津液虛,血虛,血不足以養(yǎng)心,心跳就厲害。 “衄”,鼻子出血。 “腹中痛”跟“里急”是一致的,“里急”小腹腹肌拘攣,肚子腰疼,疼是里有寒。 “夢失精”這都是虛勞的情況。 “四肢酸疼”這是桂枝湯證。桂枝湯治身疼痛??! “手足煩熱”這個煩熱也是虛煩,這是虛熱,不是實熱。 “咽干口燥”,津液虛,當然也有熱象,是虛熱。 小建中湯主之。 后世醫(yī)家遇到這個情形不敢用,其實是大錯特錯!津液虛,要是不健胃可不行。 當然也有例外,比方說大熱,口干舌燥,那個津液虛,你祛熱就好了,那是白虎湯證,熱結于里,是實熱的津液虛,祛熱津液就存在了,(病)就好了,所以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渴得厲害加人參就可以了。 真正虛,什么虛? 中虛,胃虛,胃虛不能化水谷,這種津液虛要是用石膏不要他命了嘛,這個地方非分清楚不可! 不是說小建中湯就治口干咽燥,那非把人治死不可。 但這種情況下(胃虛而津虛)的咽干口燥,你非用它不可,你要用白虎湯就把人藥死了。 后世籠統(tǒng)辯證這個法子糟透了,那就是害人。啊呀,津液虛,得滋陰、補腎,那不瞎鬧嘛,怎么滋陰、補腎?不對啊! 小建中湯是不是治這個?。克_實能治,這個我有經(jīng)驗,這個方子我常用。 我曾治一個腸結核病人,他高燒40°C,可是一系列的小建中湯證,我給他吃了,燒就退了,這非常好使。 那么熱象你別怕,他津液虛,總是中氣不好,即胃氣不好,盡管放心用這個方子,沒錯的。 尤其是身體疼痛,自汗出,有表證。 所以它還是以桂枝湯為基礎,加芍藥、飴糖,加芍藥治腹攣急,腹急,攣急,也治肚子疼。 飴糖是大溫性藥,咱們用飴糖,分量得用好,古人的一升,相當于現(xiàn)在一茶杯, 你看咱們現(xiàn)在吃藥,古人說服一升,吃藥多少,那么飴糖就得擱多少,少了就沒用了,所以與分量都有關系。 (有人說)他用有效,我用沒效,為什么呢?你用沒效,自然有沒效的道理。 這個地方很要緊,所以臨床上,方劑的適應證,是很要緊的,要搞清楚,你別片面看問題,片面看問題就錯了,得整個看,這個方子很好! 編后:冬天,有的朋友會去南方旅游,比如西雙版納,或者三亞,風大衣單,水果誘人,偶爾便會出現(xiàn)“肚子疼”的情況。怎么辦呢?用小孩子拳頭大一塊紅糖放在玻璃杯里,用開水邊沖邊喝,糖水喝完,額頭微微汗,肚子也便不疼了!傣族人熬制的糯米紅磚糖,效果更好! 歡迎薦稿; 歡迎疑難雜癥交流; 健康咨詢 請掃碼文后二維碼互動。 來源:搜狐網(wǎng) 小道經(jīng)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