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人從利茲魚化石推想出來的想像圖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目: 厚莖魚目 Pachycormiformes 科: 厚莖魚科 Pachycormidae 屬: 利茲魚屬 Leedsichthys 種: 利茲魚 L. problematicus ▲利茲魚和滑齒龍想象圖 物種介紹 Introduction 中文名:利茲魚(拼音:lì zī yú); 英文名:Leeds' fish; 學名:Leedsichthys problematicus(Woodward, 1889)。 利茲魚是利茲魚屬(學名:Leedsichthys)的唯一物種及模式種;而這個屬是一種已經(jīng)滅絕的巨大中生代輻鰭魚厚莖魚目的成員,生活在1億6500萬至1億5200萬年前的侏羅紀中晚期的海洋,直到白堊紀結束。它們代表了真骨類的一個早期分支。 本物種首個被發(fā)現(xiàn)的遺骸在19世紀時被認出,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巨大的硬骨魚類。在現(xiàn)存魚類中與利茲魚最接近的是弓鰭魚(學名:Amia calva),雖然這兩種魚類之間的關系仍然距離很遠。 ▲弓鰭魚利茲魚的名稱意為“利茲的魚”,因化石收集家Alfred Nicholson Leeds于1889年在英格蘭彼得伯勒發(fā)現(xiàn)它的化石而得名。利茲魚的化石可以在英格蘭的卡洛夫階、德國及法國北部、智利的牛津階及法國的啟莫里階等地發(fā)現(xiàn)。1999年,在智利的一次發(fā)現(xiàn),學者一度以為發(fā)現(xiàn)了本屬的第二個物種,被曾將之命名為Leedsichthys notocetes,但事后發(fā)現(xiàn)這個“新物種”的遺骸無法與原有的遺骸分辨,所以認為這次發(fā)現(xiàn)的其實亦是原來的物種。 ▲利茲魚的化石切片,A.來自Ariston (PETMG F174)的鰓耙,有17個環(huán)面和鈣化的軟骨;B.來自標本“尾巴”(NHM P.10000)的鰓耙,有19個環(huán)面和不連續(xù)性的內(nèi)環(huán),表明一些軟骨核心周圍在骨重塑。標尺=1mm。本屬物種的化石非常難以辨認及描述,因為它們的化石非常破碎:其遺骸中有不少部分由軟骨組成,而這些軟骨均無法成為化石;而亦有多次這些碎片被錯誤辨認為劍龍亞目的恐龍遺骸。因此,利茲在發(fā)現(xiàn)它的化石后,以problematicus作為利茲魚的種小名。 ▲利茲魚和滑齒龍想象圖外形特征 Description 雖然古生物學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幾具利茲魚的化石,但是完整的脊椎骨化石尚未發(fā)現(xiàn),所以古生物學家很難確定它的大小,亞瑟·史密斯·伍德沃德(Arthur Smith Woodward)在1889年描述利茲魚的標本,并拿它的尾部與另一種厚莖魚類Hypsocormus比較后,估計它的長度大約是9米。古生物學家D. M. Martill在1986年拿他剛發(fā)現(xiàn)的利茲魚化石與其他厚莖魚類互相比較,不過因為這具樣本相當不尋常,所以利茲魚推斷出來的體型大小范圍相當廣。 最近古生物學家根據(jù)歷史上所發(fā)現(xiàn)的化石,及古生物學家在靠近彼得伯勒惠特西(Whittlesey)所發(fā)現(xiàn)更完整的樣本來估計的結果都支持亞瑟·史密斯·伍德沃德當時所估計的結果是9-10米。近來古生物學家使用樹輪年代學來研究利茲魚的骨骸,結果顯示它們要長到這個長度需要花費21至25年。而根據(jù)其他樣本進行的研究顯示利茲魚最大可以長到超過16米,從而推算出這種魚比現(xiàn)時的鯨鯊還要重的結論,是不合理的推論。 ▲利茲魚的大小比較,依次是藍:人類;紅:利茲魚;橙:史前巨魚Bonnerichthys gladius,是英國牛津大學古生物學家馬特·弗里德曼教授有一次在參觀堪薩斯大學時,偶然發(fā)現(xiàn)的一種遠古巨魚化石。他將這種遠古巨魚命名為“B. gladius”。據(jù)了解,這種巨魚的化石是在19世紀被發(fā)現(xiàn)的,并在當時被錯誤地歸類為利茲魚;綠:原金梭魚,這是外型像劍旗魚的一群已滅絕魚類,分布范圍可能遍布上白堊紀時期的全球海域;靛青:Ohmdenia multidentata,是一種已滅絕的史前硬骨魚屬下魚類,生活在侏羅紀早期的托阿爾期;紫:Pachycormus bollensis,一種已滅絕的輻鰭魚類,身長約1米,生活在侏羅紀。利茲魚是已知的最大的硬骨魚,除了陸地上生活的四足形亞綱(如巨型蜥腳類動物和鯨魚)的最大后代,通常不被認為是“魚”類。現(xiàn)存最大的非四足硬骨魚是翻車魚(Mola Mola),重量可達2噸,比利茲魚還是小了一個數(shù)量級。現(xiàn)存的深海魚類皇帶魚(Regalecus glesne)倒是在長度上可以與利茲魚相媲美,但皇帶魚還是屬于一種體型更為細長的動物。由于沒有保存下來的利茲魚完整脊柱,所以很難估計到利茲魚的確切長度。 生態(tài)習性 Ecological Habit 利茲魚是一種巨大的魚,海洋中所有其它動物和它相比都顯得渺小,但它是一位溫和的巨人,它可能緩慢地游過大洋的上層水體,吸入滿滿一口富含浮游生物(小魚、蝦、水母等)的水,然后通過嘴后部巨大的篩網(wǎng)板把它們過濾出來。進食習慣與現(xiàn)在最大的動物藍鯨、鯨鯊及姥鯊一樣都是屬于濾食性的。不過尚不清楚浮游植物是否也屬于飲食的一部分。 保存在倫敦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P.6924樣本顯示,這條利茲魚遭受過上龍亞目的滑齒龍攻擊,后來這些傷口愈合了。這顯示利茲魚可以躲避那些牛津黏土層(Oxford Clay)中的侏羅紀掠食者,很可能是因為它們具有強大力量的尾巴。 盡管至今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70多具利茲魚的遺骸,但其中大部分都是殘缺零碎的。因此,利茲魚的完整骨骼依舊不為人所知。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骨骼元素,包括頭蓋骨前部和椎體中央沒有骨化仍然是軟骨。此外,那些軟骨在動物的一生中也會逐漸被吸收去完善體內(nèi)的其他骨組織。在化石形成階段,土地的壓力壓縮又將這些脆弱柔軟的中空骨質結構壓扁并皸裂,這使得識別確定它們的原始形態(tài)變得異常困難。 最近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有關利茲魚的代謝速率和速度的一些估計。使用了一些來自硬骨魚類的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利茲魚可以以11 mph(17.8 km/h)的潛在速度航行,同時仍保持其身體組織的充足供氧。(《Plants & Animals》By Colin Barras May. 29, 2018 , 4:45 PM) ▲利茲魚想象圖大眾文化Mass culture利茲魚出現(xiàn)于2003年英國BBC制作的《海底霸王》里,一只利茲魚被地蜥鱷、弓鮫獵殺,最后被一只滑齒龍殺死,成了一群滑齒龍的大餐。 在神秘的大自然面前,我們無知的像個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