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說在1955年全軍授銜之前,性情直率的許世友得知自己名列上將,很是不服氣,向上面討要說法,自己為什么不被授銜大將。而總理給他的回復(fù)是“粟裕也只是大將呀!”粟裕的軍事指揮才能和戰(zhàn)功,作為老部下的許世友自然比誰都清楚。聽到粟裕也是大將,他還是服氣的,再也不提升銜一事,粟裕震大將的典故就是出自此處。 有一種觀點認為,粟裕辭讓元帥,產(chǎn)生了連鎖反應(yīng),使得第三野戰(zhàn)軍眾將軍銜都跟著都降了一級。陳士榘和許世友是大將的底子,王必成、陶勇兩個主力縱隊司令員,參謀長張震授中將,原華野三縱何以祥,縱隊司令授少將。并且這些將軍還都傳出過“不服”的聲音,除了許世友之外,王必成也找譚震林給自己說情,何以祥找陳毅哭訴,都是覺得自己軍銜被低授。 如果論實力,三野在人數(shù)上僅次于四野,比一野和二野要多一半左右。論戰(zhàn)功,三野和四野更是在伯仲之間。但是授銜時,三野10名上將,只是四野的一半,與一野、二野相對持平。這樣一橫向?qū)Ρ?,三野在授銜上,似確有“吃虧”之嫌? 其實三野軍銜問題的根源,在于其自身的特殊性,這是一支戰(zhàn)績輝煌但卻非常年輕的野戰(zhàn)軍。一野的前身是賀老總的紅二方面軍, 二野有紅四方面軍的底子,四野更不用說,井岡山上走出來的紅四軍,紅一方面軍的老部隊。這三大野戰(zhàn)軍,都是由歷史悠久,戰(zhàn)績彪炳的功勛部隊發(fā)展起來的,指揮員也很多都是南昌、秋收、平江起義中的元老級人物。 而三野則屬于后起之秀,其前身是由南方游擊隊改編而成的新四軍。除了參加過南昌起義的陳毅、粟裕、陳士榘,百色起義的老資格張云逸大將,其余指揮員資歷普遍不高,很多都是基層軍官出身。王必成和陶勇,包括粟裕、陳士渠,都是從連排長一路晉升上來。 如果細比三野、四野的上將名單,也很容易看出差別。除去政工人員,三野其他上將大都是兵團司令員。而四野的上將像李天佑、洪學(xué)智、韓先楚這樣的兵團副司令,周純?nèi)?、楊志成主管后勤和軍需的部長,這些身份在三野上將名單中并未出現(xiàn)。而四野很多副司令的資歷,甚至要高于三野的兵團司令。 至于許世友,他確實在大將軍銜的7人候補名單內(nèi)。不過在他之前,大將最初的大名單就有15人??偣?2人的名單,還有肖克、周純?nèi)@樣資歷完全能授元帥的,許世友競爭力并不大。洛陽戰(zhàn)役,陳唐兵團和陳謝兵團聯(lián)合作戰(zhàn),包括在雙堆集,陳士榘都指揮過陳賡。華野參謀長的資歷也確實不低,不授大將卻有難以解釋之處,姑且算作軍功不算太耀眼吧。 總而言之,三野軍銜普遍偏低的現(xiàn)象,確實和粟裕有關(guān),但不是因為他辭讓元帥,而是粟裕是一個代表。很多人認為論軍功,粟裕評元帥絕不為過,只有資歷上差了一點。其實這也是三野的“通病”,解放戰(zhàn)爭表現(xiàn)太過搶眼,讓很多三野名將威望直線上升,甚至趕上了原先的老首長們。但作為后起之秀,資歷上的差距,很難通過其他方式彌補。軍銜的評定,又是一個綜合的評定,既不是純粹的“論功行賞”,也不是單純的“論資排輩”。 不過對于這些百戰(zhàn)沙場的將軍來說,榮譽重要,但卻并不是必不可少的。軍銜只是褒獎,而功勛將被永遠銘記,這就足夠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