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昭公十九年》西晉·杜預(yù)(公元222——284年)注:“戌,莊王曾孫,葉公諸梁父也?!睎|漢·王符《潛夫論》說:“左司馬戌者,莊王之曾孫,葉公諸梁者,戌之第三弟也?!薄秴问洗呵铩犯哒T(與應(yīng)劭同時(shí)人)注:“沈尹戌,莊王之孫,沈諸梁葉公子高之父也?!边@些不統(tǒng)一的說法,恰好說明他們都是沒有根據(jù)的,是一說之歧出的,只能算作傳言而已。 唐·林寶《元和姓纂》說:“周文王第十子耼ran季食采于沈shen,因氏焉。今汝南平輿沈亭,即沈子國也?!边@個(gè)說法也是錯(cuò)誤的。耼季是封于“聃”,而不是封于“沈”(按:本字作“邥”)。后裔是姓“冉”,而不是姓“沈”。沈諸梁也不是沈國的后裔。沈國還沒有滅亡,沈諸梁早就存在了。 清·陳廷煒、王仁俊《姓氏考略》說:“《左傳》:沈zhen、姒、蓐、黃。注:四國,臺駘之后,系出金天氏。又,楚有沈尹氏,沈諸梁,并公族,以封于沈鹿得姓,則系羋姓,非一族。直深切者,為實(shí)沈之后,與音審者不同?!薄蹲髠鳌ふ压辍氛f:“沈、姒、蓐、黃,實(shí)守其祀。今晉主汾而滅之矣?!边@個(gè)山西地區(qū)的“沈國”,在它還沒有滅亡時(shí),沈諸梁和父親也是早就存在了,所以沈諸梁不是這個(gè)沈國的后裔。又說公子貞封于沈鹿,因而后代姓“沈”,是沈尹戌的祖父。按:公子貞,字子囊,系楚莊王兒子,楚國的令尹,他并沒有封于“沈鹿”,他的后代更不會(huì)姓“沈”。他的孫子(莊王曾孫)囊瓦,字子常,和沈尹戌同時(shí),也是楚國的令尹。囊瓦就是用他的字“囊”為氏(“以祖字為氏 ”),所以公子貞的后代是“囊”氏,而不是“沈”氏。 古人眾說紛紜,漏洞百出,真讓人莫衷一是,后世研究者隔靴搔癢,墨守陳規(guī),牛頭不對馬嘴。鄙文欲以一說定乾坤,一掃千年之陰霾,不知能否哉? 一、葉氏的來源 東漢末年,應(yīng)劭在他的著作《風(fēng)俗通義》(又叫《風(fēng)俗通》)里的《姓氏》篇說: “(葉氏):楚沈尹戍 生諸梁,字子高,食采于葉,因氏焉?!?/p> 《左傳·定公四年》載“吳楚柏舉之戰(zhàn)”,左司馬沈尹戌和令尹子常是此戰(zhàn)楚國軍隊(duì)的主帥,接著《左傳·定公五年》載秦軍支援楚軍大敗吳軍,吳王敗后乃回國。文中突然莫名其妙地冒出:“葉公諸梁之弟后臧從母于吳,不待而歸。葉公終不正視。(葉公諸梁的弟弟后臧跟從母親被俘虜于吳國,他不等待吳國放了母親就自己棄母逃回。葉公所以始終不把他當(dāng)作正派人看待)”如果葉公沈諸梁的確是沈尹戌之子,作者順便冒出這句話也就不奇怪了。 二、沈諸梁的“沈氏”的來源 唐·林寶《元和姓纂》說: “沈尹:楚有沈尹戌、沈尹赤、沈尹壽、沈尹射,子孫以官為氏?!?/p> 沈尹戌是楚國的左司馬?!蹲髠鳌贩Q他“沈尹戌”“左司馬戌”“左司馬沈尹戌”,絕對沒有稱他作“尹戌”,所以“沈尹戌”的確是氏“沈尹”的。 “沈諸梁”如果確為“沈尹戌”的兒子,那他就是把氏“沈尹”省為氏“沈”。他是氏“沈尹”省為氏“沈”的第一人。 三、沈尹氏的來源 《呂氏春秋》著于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之前,保存資料較希有,書中提及兩個(gè)氏“沈尹”的人: 一個(gè)時(shí)代較早,叫沈尹莖,說楚莊王(五霸之一,公元前613——591年在位)以他為師,他推薦孫叔敖(蒍氏,名敖,字孫叔,一字艾獵)代己做莊王的令尹,遂成霸業(yè)。《呂氏春秋·不茍論》說: “沈尹莖游于郢五年,荊王欲以為令尹,沈尹莖 辭曰‘期思之鄙人有孫叔敖者,圣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G王于是使人以王輿迎叔敖以為令尹,十二年而莊王霸,此沈尹莖之力也。” 一個(gè)時(shí)代較晚,叫沈尹華,說楚威王(公元前339——329年在位)向他學(xué)書法?!秴问洗呵铩は茸R覽》說:“荊威王學(xué)書于沈尹華,昭厘惡之。” 楚莊王時(shí)(公元前597年)還有個(gè)中軍將軍(這種官職往往都是臨時(shí)任命的,事后就解除了,回去做原來的工作)叫“沈尹”,而孫叔敖當(dāng)時(shí)的確是令尹。《左傳·宣公十二年》說:“沈尹將中軍,子重將左,子反將右,將飲馬于河而歸?!薄吧J敖為宰”“令尹孫叔敖弗欲”。 我們一看就知道“沈尹”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的官名,因?yàn)槌癤尹”都是官名,“尹”是“長官”的意思。平時(shí)人們都叫他“沈尹”,官名就成了他的人名了(現(xiàn)在社會(huì)上還有叫人官名的習(xí)慣)。他是《左傳》中最早出現(xiàn)的“沈尹”,隨后名冠“沈尹”的人就突然集中多起來了,所以這個(gè)“中軍將軍”大概就是“沈尹”氏的來源。 沈尹果然有勢力,公元前584年,他瓜分過別人的財(cái)產(chǎn)?!蹲髠鳌こ晒吣辍氛f:“使沈尹與王子罷分子蕩之室?!边@是當(dāng)時(shí)的“分室”制度,強(qiáng)宗的分掉弱宗的財(cái)產(chǎn)。 四、沈尹就是沈尹莖 《墨子·所染篇》說:“齊桓染于管仲、鮑叔;晉文染于舅犯、高偃;楚莊染于孫叔、沈尹;吳闔廬染于伍員、文義;越勾踐染于范蠡、大夫種。此五君者所染當(dāng),故霸諸侯,功名傳于后世?!?/p> 《呂氏春秋·當(dāng)染篇》引用《墨子·所染篇》原文時(shí),“孫叔、沈尹”作“孫叔敖、沈尹蒸”??梢姟吧蛞本褪恰吧蛞o”。孫叔敖、沈尹莖是楚莊王取得霸主的得力助手,所以三個(gè)人的名字常常出現(xiàn)在一起。根據(jù)《呂氏春秋》等許多書說,沈尹莖推薦孫叔敖直接當(dāng)上令尹的?!吧蛞o”的官名“沈尹”,經(jīng)過一番嚴(yán)格的法律手續(xù)程序,被政府批準(zhǔn)為氏(“以官名為氏”),因?yàn)橛绊懘?,所以才被人叫做“沈尹”。他的朋友孫叔敖的字“孫叔”也成為氏(“以祖字為氏”)。古人說“氏”本作“是”,籀文作“昰”,就是表示光明正大,表示無尚的光榮,可見這個(gè)“沈尹”的功勞之大,可惜《左傳》中沒有具體地記載他的事跡。 五、沈尹莖原來氏“虞丘” 《史記》說把孫叔敖推薦給楚莊王當(dāng)令尹的是“虞丘相”,是沈尹莖原名叫“虞丘相(“相”為“桱”之訛,而桱、莖可通)”?!妒酚洝ぱ袅袀鳌氛f:“孫叔敖者,楚之處士也。虞丘相進(jìn)之于楚莊王,以自代也?!薄缎滦颉るs事一》在敘述這件事時(shí),尊沈尹莖叫“虞丘子(“子”是對男子的尊稱)”?!坝萸饤J”當(dāng)了“沈尹”的官,所以又稱“沈尹桱”。“虞丘”也寫作“吾丘”。《左傳·襄公十六年》(公元前557年)晉國有個(gè)乘馬御也氏虞丘,叫虞丘書(替代程鄭為乘馬御)。戰(zhàn)國有吾丘鴆,西漢武帝時(shí)有吾丘壽王,與司馬相如齊名,南北朝有虞丘進(jìn),元朝有吾丘衍。 據(jù)說“虞丘”也省作“丘”了,清朝又因避諱孔圣人名“丘”而規(guī)定作“邱”了。楚國古史《梼杌·虞丘子》說:“莊王從之,賜虞丘子菜(采)地三百(戶),號曰國老?!边@里也可以看出虞丘子的年齡應(yīng)該比楚莊王大很多。許多書說莊王以他為師,猶如周武王以姜尚為師一樣,倍受莊王的尊重,所以號稱“國老”。 六、沈尹的職責(zé) 根據(jù)武漢大學(xué)歷史學(xué)院歷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田成方的論文——《從新出文字材料論楚沈尹氏之族屬源流》說,“沈尹”(按:“沈”本字作左“酉”,右上作“冘”,右下作“臼”)是楚國管理宗廟祭祀和貞卜的中央官員的官名 。 這種官員職責(zé)專業(yè)技術(shù)性強(qiáng),所以往往都是世襲的。要證明很簡單,貞卜時(shí),要在龜甲上刻上貞問的日期和占卜者,貞問事,占卜后的吉兇,還有事后應(yīng)驗(yàn)的結(jié)果,這就相當(dāng)于記載了歷史,這個(gè)官職在夏商周王朝叫做“史”?!笆贰钡淖中尉褪恰耙恢皇郑ㄓ郑┰谝粔K龜甲上刻字(中)”。這個(gè)“史”后來就形成了太史。大家知道,漢代的史學(xué)家司馬遷自己說,他們家在周朝時(shí)就已經(jīng)是太史了,他們家是世襲的史學(xué)家。 從楚莊王時(shí)的“沈尹”以后,《左傳》中有很多名前冠“沈尹”的人,不管他是現(xiàn)職的“沈尹”,還是氏“沈尹”,他們都是同一個(gè)家族的,都是“沈尹”氏。如果官職“沈尹”和氏“沈尹”不是同一個(gè)家族,那么政府必定要更改其中的一個(gè)名稱。 七、虞丘氏為姜太公之后裔 先秦古籍《世本·卷第二》說:“虞丘:齊大夫采邑?!薄傲呵?、虞丘皆齊邑?!?/p> 虞丘是齊國的邑名,是某個(gè)大夫的采邑,后來也和沈諸梁的采邑“葉邑”一樣成為氏。“虞丘”氏早已列在齊姜太公后裔的姓氏中。 《世本八種·張澍稡集補(bǔ)注本》也說:“虞丘,齊大夫采邑?!保ā堵肥贰洝罚╀瘢骸蹲髠鳌は骞辍穫鳎簳x虞丘書為乘馬御,代程鄭。“虞丘”一作“吾丘”。又桉:《史記》:孫叔敖楚之處士,虞丘相進(jìn)于王以自代?!墩f苑》:虞丘子為令尹,在莊王時(shí)。是楚亦有虞丘氏也。 “梁丘、虞丘皆齊邑?!保ā堵肥贰洝罚╀瘢憾蓬A(yù)《左》注:高平昌邑西南有梁丘鄉(xiāng)。羅泌《路史》云:《谷梁》謂:曹邾之間有梁丘,去齊八百里。又桉:齊景公時(shí)有梁丘據(jù),字子猶。 所以說到底,葉氏祖源就是齊國的姜太公。 附一:沈尹氏的家族 沈尹莖【氏虞丘,字莖(莖)、桱、子桱】,楚莊王(五霸之一,公元前613——591年在位)以他為令尹,他推薦孫叔敖代己做莊王的令尹,遂成霸業(yè),后為楚國宗廟官員“沈尹”。(秦·呂不韋《呂氏春秋》)公元前597年,沈尹(莖)(活動(dòng)期:公元前597年至公元前584年,共14年)為楚莊王的中軍將軍(臨時(shí))。共王時(shí),公元前584年和王子罷瓜分子蕩的財(cái)產(chǎn);(春秋·左丘明《左傳》) 公元前549年左右,沈尹壽(官“工尹”)在康王手下為官;(春秋·左丘明《左傳》) 公元前538年左右,沈尹射、沈尹赤(官“工尹”)在靈王手下為官;(春秋·左丘明《左傳》) 公元前519年左右,沈尹戌(卒于公元前506年舊歷11月?;顒?dòng)期:公元前523年至公元前506年,共18年)在平王手下任左司馬;(春秋·左丘明《左傳》) 公元前490年左右,葉公沈諸梁(葉公活動(dòng)期:公元前505年至公元前476年,共30年)、沈尹朱(官“沈尹”)在昭王、惠王手下為官;(春秋·左丘明《左傳》) 沈尹華,楚威王(公元前339——329年在位)向他學(xué)書法。(戰(zhàn)國·呂不韋《呂氏春秋》) 附二:姜太公后裔的姓氏 姜、呂、許、謝、紀(jì)、丘、齊、強(qiáng)、尚、封 、左、薄、賴、逄、申、向、文、駱、充、連、國、饒、蓋、丁、闞、易、崔、高、章、賀、柯、盧、井、富、欒、厲、桓、景、柴、聶、查、慶、焦、梁丘、望、戎、酈、暢、谷、浦、移、 麻、孝、懿、靈晏、平、檀、閭、即、棠、竹、淳于、東郭、太公、將具、丁若、樂利、申屠、高堂、東宮、士強(qiáng)、仲孫、齊季、子襄、子雅、公旗、子尾、子乾、子工、子夏、雍門、閭邱、盧蒲、盧門、翰公、公牛、公牽、臼季、左丘、閭公、公紀(jì)、余丘、車門、虞丘、南郭、北郭、於陵、章仇、三、汲、年、邱、甫、芮、 楂。 附三:福建“沈葉尤王同宗”說的根據(jù) 沈尹戌之子沈諸梁,字子高,食采于葉,因氏焉。(漢·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義》) 五代十國時(shí),王審知在福建稱王。因“審”、“沈”同音,境內(nèi)沈氏犯王諱,故“沈”字就去掉水旁,余下部分“冘”,以近似字“尤”字為氏。(宋·李綱《梁溪漫錄》) 此王姓應(yīng)是楚國被秦國所滅,楚末王名負(fù)芻,史稱“王負(fù)芻”,被俘,后代就以“王”為姓,不敢以原“熊”氏為姓。(漢·司馬遷《史記·楚世家》) 沈尹戌傳說為楚莊王后代,與楚王族同宗。(漢·王符《潛夫論》等) 葉氏祖源系齊國姜太公考 【注釋】 [1]戍:有的書作“戌”。行文從《左傳》作“戌”。 [2]莖:《呂氏春秋》又作“筮”、“巫”、“蒸”,《新序》作“竺”,都是“莖”字之訛。標(biāo)準(zhǔn)字應(yīng)根據(jù)出土的竹簡文作“桱”,由于古人用字不是很嚴(yán)謹(jǐn),同音也可替代,所以用同音形近字“莖”字作為標(biāo)準(zhǔn)字也未嘗不行。 [3]武漢大學(xué)歷史學(xué)院歷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田成方《從新出文字材料論楚沈尹氏之族屬源流》,認(rèn)為沈尹氏可能出自楚穆王(莊王父)兒子的小宗族;沈尹為主管宗廟祭祀和貞卜的楚官職;沈尹氏因其祖沈尹子桱官沈尹一職而得氏,始封時(shí)間約在前六世紀(jì)上半葉。沈尹莖(莖),“莖”竹簡文也作“桱”、“子桱”,是沈尹的字。作者說沈尹莖是楚穆王的兒子,這是不大可能的,因?yàn)樗哪昙o(jì)應(yīng)該比楚莊王大很多,莊王對他是畢恭畢敬的,所以他不是楚莊王的兄弟。根據(jù)《呂氏春秋·不茍論》“沈尹莖游于郢五年”的說法,沈尹莖怎么可能是莊王的兄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