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作家原創(chuàng)作品 文學愛好者交流園地 」 孔孟之鄉(xiāng) | 禮義之邦 | 物華天寶 | 人杰地靈 南池荷凈 作者:劉巨成 自南池公園2012年重建開放后,我每年夏秋兩季都會去拍荷,幾年下來,照片已逾千張。夏初,小荷出水露出尖尖角,如青澀少年。盛夏時節(jié),濃密的綠蔭蔭的荷葉相互依偎,長徑頂著花苞從荷葉的縫隙間冒出來,蜻蜓、豆娘獨立菡萏;很快高過荷葉,綻放大朵大朵的荷花,驚艷了整個池塘。秋風送涼,花瓣飄落處結(jié)出一個個蓮蓬。深秋后,翠減紅衰,花盡仍有擎雨蓋。不同時節(jié),荷給我們的觀感也大不相同。 荷在南池生根開花始于唐代開元年間,正值開元之治,國力強盛,經(jīng)濟繁榮?!澳铣睾蓛簟笔菨鷮幑虐司爸?,《濟寧縣志》記載:“古南池在城南三里許小南門外……地周二三里,內(nèi)有王母閣,閣西南水中有晚涼亭,夏日荷花盛開時,清香襲人,而白蓮尤盛,每有游人宴宴于是。”美景吸引李白、杜甫暢游,念此,公園重建在湖南岸邊立有“李杜攜游”雕像,幾十米外建有“少陵祠”。清康熙、乾隆南巡,也到南池游覽,康熙御筆題寫“王母閣”,乾隆題寫杜甫游南池的詩篇。千年來,歲月變遷,王母閣、晚涼亭建了又毀,毀了又建,唯有那池荷綠了又枯,枯了又綠,穿越古今,延續(xù)千年。2010年重建時,古老的王母閣已于82年前毀于戰(zhàn)火,南池被周邊民居、廠房擠壓蜷縮,只有幾十畝大小,破敗不堪,南池盛景不復(fù)存在。重建后的南池公園比原先大出許多,包括王母閣等諸多建筑、景觀得到復(fù)原,那池荷也愈發(fā)茁壯嬌艷——盛景也需逢盛世。 我認識荷是從書本文字開始的。周敦頤贊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辛棄疾則詩曰:根底藕絲長,花里蓮心苦。老家在河北平原,那里也有大大小小的池塘;池水苦澀且經(jīng)常干涸,沒有荷,只有蘆葦,秋冬時節(jié)開一池白白的蘆花。第一次出門遠行,火車駛過黃河,透過車窗驚喜地發(fā)現(xiàn)鐵路邊池塘中有片片荷葉,像一把把綠傘,嬌艷的荷花玉立其間。到了南京,郊外稻田間有很多池塘,也生長著一些荷。 印象深的是那年暑假從南京去黃山,應(yīng)該是進了安徽境了,鐵路兩側(cè)的池塘密密麻麻,荷葉鋪滿塘面。我與同行的南方同學談起,好奇地問這么多荷結(jié)了藕能吃完嗎?他笑了,說很多人家都有藕田(藕池),想賣了、想吃了就去采些上來,剩下的就留在池里,來年再發(fā)。 到山東工作后,發(fā)現(xiàn)荷不只是江南獨有,作為可觀賞又可食用的水生植物,在這里廣泛種植:公園里有,水池里種,濕地、河道里也常見。山東人喜歡賞荷,喜歡吃藕,喜歡剝蓮蓬吃蓮子,夏天用蓮子心沖茶喝,清熱去火。 在濟寧,荷很普遍。賞荷除到南池和城區(qū)公園外,還可以去北湖,有幾百畝之多,七八個品種。更為壯觀的是以微山湖著名的南四湖,將楊萬里寫西湖的詩句用在這里更為貼切: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里的荷不是十畝、百畝、千畝,而是一眼望不到邊。西湖就那點大,荷也偏居一隅,和南四湖的荷比起來,那是小樹林和大森林之別。當?shù)厝耸治找恢е窀?,撐著小木船、小鐵船,在荷葉、荷花間穿梭;游人頭頂大荷葉,坐在游動的船上,高興地四處尋找采摘荷花、蓮蓬。湖邊居民將一片片新鮮荷葉剪下來,晾曬在湖邊——荷葉是傳統(tǒng)的包裝材料、烹飪材料,用來包裹食物,做荷葉雞、荷葉肉、荷葉粥,飯食中融入了荷特有的清香;湖邊有茶廠專做荷葉茶,它能祛除體內(nèi)濕氣,清熱解暑,有降血壓、降血脂的作用。 人們喜歡荷,除了它的實用外,還有它的美,它特有的氣質(zhì),以及人們賦予它的吉祥、圣潔、清正、謙虛等諸多美好的寓意,視其為花中仙子、花之君子。中國的荷文化源遠流長,經(jīng)久不衰。周敦頤,儒家理學思想鼻祖,愛荷成癡,挖愛蓮池,建愛蓮堂,修愛蓮書院,其《愛蓮說》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在山東住久了,發(fā)現(xiàn)很多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山東人,也有與荷相似的性情:心直性真,謙虛重名,積極向上。 作者簡介: 劉巨成,男,原籍天津,現(xiàn)居山東濟寧。曾在空軍部隊服役24年,轉(zhuǎn)業(yè)后進入公安系統(tǒng)。喜愛寫作,多年來部分作品在網(wǎng)絡(luò)媒體和濟寧報刊發(fā)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