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有一些父母會發(fā)現,自己的孩子總是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總是不敢主動去找小朋友玩,遇到問題也總是不敢找人幫忙。 這種「總是不敢」雖然可能是其他的原因導致的,但是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缺乏自信心。 問題是,自信心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只要自我感到自己很特別,自己很棒就是自信呢? 一到底什么是真正的自信心呢?其實,自信心雖然跟自己的價值的感受和態(tài)度有關,但是并不是父母越吹捧孩子很特別,孩子就會更自信,否則就不會有缺乏自信心的孩子了。 畢竟,自信的人的關注點根本不在自己身上。自信的人關注的是事情本身,因為他們從心底就有一股良好的感覺,他們根本不用問自己「我夠不夠好?」就可以很輕松愉快地實現要做的事情。 就拿父母們平時的生活來說吧。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都不用想就可以去工作,都不用想就可以去洗碗拖地以及做一些家務。這,都是因為自己足夠自信。 但是如果我們對要做的事情不自信,我們這時候才會開始關注自己,開始想「我要是做不好怎么辦?」、「我做不好會不會被其他人嫌棄辱罵?」…… 所以,要讓孩子有自信心,重點并不是怎么去提高自信心,而是讓孩子能夠忘我地、全神貫注地做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只有當我們不關注自己,當我們不做自我判斷的時候,我們才可以自由地嘗試、體驗、做事和學習。 二那怎么才能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呢?實際上,孩子的自信心從小就會開始建立起來了。他們的自信心是通過實現目標并一次又一次地看到自己努力后的回報而形成的。這種成功會讓孩子感到自我良好,并理解即使做錯了也沒關系。 根據著名的心理學家愛利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的社會心理發(fā)展階段,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兩個重要的階段會對自信心產生影響。 其中一個就是當孩子處在大約 1 歲半到 3 歲的這個階段。由于在這個階段的孩子的大動作比之前好很多,而且已經能夠到處走動、自由活動了,因此孩子在這個階段里會大膽地嘗試自己的邊界在哪里。 也就是說,這個階段的孩子會嘗試從父母身邊走開一段距離再回來,會嘗試自己穿衣吃飯,會嘗試做出自己的選擇。 所以,根據埃里克森,如果父母在孩子的這個階段中鼓勵并支持孩子的獨立性,孩子就會更加地自信和安全地面對這個世界。 但是,如果父母在這個階段中太過于控制孩子的各種行為,不給孩子機會去嘗試獨立,或者太過于嚴厲,孩子就會對認為他們處在一個危險的世界。他們就會因此過于依賴其他人,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還會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 這意味著,父母在這個階段中應該多給孩子嘗試的機會,不要把孩子可以做的事情包辦代替「搶來做」;同時,如果孩子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沒有成功,父母也不應該去批評孩子,而是稍微提供一些幫助,鼓勵孩子想想還可以怎么去解決。 另外一個重要的階段就是當孩子處在大約 5 到 12 歲的時候。孩子通常會在這個階段中從幼兒園和學校中學會怎么讀書寫字,學會基本的數學思維,學會怎么照顧自己。 這意味著,在這個階段中,除了父母之外,老師和孩子的同伴們也對孩子的自信心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因此,根據埃里克森,如果父母和老師能夠在孩子的這個階段中多鼓勵、多保護孩子的主動性,多認可他們的能力,這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自信心,讓他們感到自己是能夠給這個社會提供貢獻的。 相反,如果孩子沒有因為自己的主動性而被鼓勵,或者他們的能力被父母或者老師給限制了,他們就會感到自卑,孩子就會懷疑自己的能力而無法發(fā)揮自己的潛力。 所以,不論在哪個階段,當孩子擅長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孩子周圍的人的反饋對孩子的自信心的建立非常重要。正面的反饋能讓孩子感到良好,繼而把重心放在事情上,而不是自己身上。 總 結自信的建立,關鍵并不在有多吹捧孩子,而是在于父母和老師們切合實際且不過度保護的支持孩子的行為。 所以,我們能夠做到的,就是多發(fā)掘孩子的長處,多給孩子提供嘗試的機會并認可孩子的成功。只有當孩子得到認可,才能更多地關注自己手頭上正在做的事情,而不是自己本身。 - 參考文獻 -Erikson EH. Childhood and Society. Norton. 1950. ISBN 9780393310689. Ryan RM, Deci EL.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well-being. Am Psychol. 2000;55(1):68-78. doi:10.1037//0003-066x.55.1.68 |
|
來自: 昵稱44943940 > 《兒科孔令?!?/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