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積是以腹部膨隆,毛發(fā)稀疏,萎黃消瘦等為特征。多由飲食不節(jié),斷乳過早、喂養(yǎng)不當(dāng)、病后失調(diào)、藥物攻伐太過及蟲積等因素,使脾胃受損,津液灼傷,不能消磨水谷,久之積滯生熱,遷延成疳證。 【取穴】 處方(1) 主穴:建里、天樞、足三里。 輔穴:隨癥加減。 胃滯嘔吐:加內(nèi)關(guān)。 肚腹脹滿:加氣海、公孫。 煩躁啼哭:加行間。 陰虛發(fā)熱:加血海。大便秘結(jié):加支溝。 處方(2)胃腸不調(diào) 主穴:胃俞、中脘、足三里、三陰交。 輔穴:四縫。 處方(3)消化不良之腹脹 足三里、合谷、天樞、灸大腸俞。 處方(4)主治蟲積 四縫、百蟲窠、痞根、內(nèi)庭。 小兒泄瀉 泄瀉是以大便次數(shù)增多,便下稀薄,或如水樣為特征的病證。小兒脾胃虛弱,或乳食不節(jié),感受外邪,損傷脾胃,或久瀉久病之后脾腎陽虛,不能溫運(yùn)水谷,從而引起泄瀉。 【取穴】 主穴:中脘、天樞、足三里、陰陵泉。 輔穴:隨癥加減。 消化不良:加下脘。 腹脹腹痛:加上巨墟、大腸俞。 小便不利:加水分、三陰交。 脾虛肝旺:加大包、太沖。 腸胃虛寒:加關(guān)元、灸神闕。 脾胃虛弱:加脾俞、胃俞。 胃腸滯熱:加曲池、內(nèi)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