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典》是我國明永樂年間組織編纂的一部大型類書,全書22877卷,目錄60卷,共11095冊,書中保存了我國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種典籍資料達七八千種?!队罉反蟮洹肥侵腥A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據文獻記載,《大典》嘉靖副本貯藏皇史宬配殿約150年,到清雍正間(1723-1735)被移貯翰林院敬一亭。從此這部內府藏書開始被大臣們借閱輯錄佚書,從而不斷遺失并遭受各種破壞。乾隆三十八年(1772)修《四庫全書》曾利用此書,清查時發(fā)現已缺失2422卷,約一千冊。 嘉慶、道光間修《全唐文》和《大清一統(tǒng)志》時又利用《大典》,這期間由于監(jiān)管制度不嚴,又被官員大量盜竊。 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侵占北京,翰林院遭到野蠻破壞和搶劫,丟失《大典》不計其數。尤以英侵略軍搶掠最多,作為戰(zhàn)利品運回該國。光緒元年(1875)修繕翰林院建筑時,清查所存《大典》已不足 5000 冊。 另據記載,次年翁同龢入翰林院檢查《大典》只剩800冊。最后是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翰林院成為戰(zhàn)場,《大典》除戰(zhàn)火焚毀破壞以外,再加上人為搶劫,使翰林院所藏副本至此化為烏有。各國侵略者將搶劫的大量財富文物盜運回國,《大典》從此散布在世界各國圖書館和私人手中。國內一些文人書賈也競相購買收藏,以為奇貨可居。這部曾藏于明內府、清官署的萬余冊《大典》,不到百年幾乎是灰飛煙滅。宣統(tǒng)二年(1910)京師圖書館成立時,教育部只撥交劫余的64冊《大典》,作為京師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前身)最初的收藏。 《大典》的毀滅,不僅是中國學術的重厄,也是世界文化的巨大損失。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黨和政府更加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永樂大典》的收集也出現了一個新局面。 1951年,前蘇聯列寧格勒大學東方系將11冊大典還歸中國政府。文化部接收后即撥交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以下統(tǒng)稱國圖)。國圖舉辦了一次《永樂大典》展覽,宣傳《大典》的價值及其慘遭劫掠的遭遇以為紀念。展覽極大地激發(fā)了各界群眾的愛國熱情。一些愛國人士和藏書單位紛紛將自己收藏的《大典》交由國圖集中收藏。 1951年8月20日,周叔弢先生將家藏的一冊《永樂大典》無償捐獻給國家并致信國圖:“仆舊藏《永樂大典》一冊,杭字韻,卷7602至7603,謹愿捐獻貴館,……珠還合浦,化私為公,此亦中國人民應盡之天責也?!睅缀跖c此同時,在張元濟先生的倡議下,商務印書館董事會一致通過,將商務印書館所屬東方圖書館所藏21冊《大典》贈送國圖。隨之,趙元方先生也將家藏的一冊《大典》捐贈出來。1958年,北京大學將4冊《大典》移送國圖。廣東文管會也移送3冊。向國圖捐贈大典的還有張季薌先生、金梁先生、徐伯郊先生、陳李藹如先生以及趙萬里先生。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共和國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日理萬機的周恩來總理對文物的收藏給予了極大的關注,特批??顝南愀壑貢谊惽迦A手中購回了一批珍貴古籍,其中有4冊《永樂大典》1965年回到國家圖書館。 大典的收集過程中還有一段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1983年,在山東掖縣農民孫洪林家中發(fā)現了一冊《永樂大典》。發(fā)現時,這一冊《永樂大典》的天頭地腳部分已經不存,書里夾著花樣、鞋樣。幸運的是,當時的農家婦女雖然不識字,但從祖上因襲的敬字惜紙的傳統(tǒng),使這冊《大典》得以保存了下來,也可以算做《大典》流傳過程中的一件幸事。得知此書的重要價值后,孫家將書送到了掖縣文化館,掖縣文化館將書又轉送到國圖,國圖在收到此書后即由專業(yè)修復人員做了復原。這冊流落在外多年的典籍終于與其他《大典》聚合了?! ?nbsp; 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啟動,在專家赴上海鑒定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時,天假機緣,一冊新的《永樂大典》又呈現眼前,經各方努力,入藏國家圖書館,這是“?!弊猪崱昂弊忠粌裕c原藏國圖的部分可以實現綴合。 《永樂大典》在文獻保存方面的價值,遠過于它作為工具書的實用價值。這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所說的“元以前佚文秘典,世所不傳者,轉賴其全部全篇收入……正不必以潦草追咎矣!”鄭振鐸先生曾經感慨地說道:“假如《永樂大典》全部保存到現在的話,我們對于中國古文學史的面貌是可以看得更完全的?!瓋H僅就這百存三四的《大典》說來,我們已經可以從那里邊得到不少的珍罕而且重要的資料了。” 《大典》究竟保存了多少佚文秘籍呢?從知識門類上講,則“經史子集百家之書”,包括陰陽、醫(yī)卜、僧道,技藝等雜家之言,真可謂包羅萬象;從輯錄范圍上講,則“上自古初,迄于當世……包括宇宙之廣大,統(tǒng)匯古今之異用”,都被網羅無遺;以數字而言,則輯錄圖書七八千種,將明朝皇家圖書館———文淵閣藏書囊括凈盡。文淵閣所藏圖書,到萬歷間重修書目時,就已“十不存一”,清康熙朝徐健庵修一統(tǒng)志時,更已“寥寥無幾”。因此,《大典》就成了保存這些佚書的獨一無二的寶庫。 《大典》在文獻保存方面的巨大價值,在修《四庫全書》時充分體現出來。當時,安徽學政朱筠奏請從《大典》內輯錄佚書,共輯出“經部66種,史部41種,子部103種,集部175種?!北M管如此,袁同禮先生還批評說:“宋元以來所亡之書,雖賴得傳,然當時編校者,遺漏之處尚多?!睆暮笕巳詴r有輯出的情況看,袁先生的這個批評還是合乎實際情況的。從《大典》輯出的佚書,不僅種數甚多,且大都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其中如北宋薛居正所撰《舊五代史》,主要依據五代諸帝各朝實錄,史料價值極高。所以“司馬光作《通鑒》,胡三省作《通鑒注》,皆專據薛史而不取歐史(歐陽修《新五代史》)”。但元、明以后,傳本湮沒,幸賴邵晉涵等從《大典》錄出原文,仍按原書卷數,勒成一編,才使二十四史無有缺遺。 為此乾隆皇帝非常高興,特意做了《題舊五代史八韻》,文津閣《四庫全書》的架子上刻有乾隆御筆的此詩。 卷13965—13991 就收有戲文33種,卷20737—20757 又收雜劇90 種(趙萬里先生所作《記永樂大典內之戲曲》一文,列有上述作品篇名,可資參閱)。 《大典》內輯錄的久無傳本的文學作品,更是不可勝數。其中如宋代李希聲、徐師川等人的詩歌以及宋元許多詩人的作品,就有不少是人所未聞的。再如南宋浙江一帶民間流傳的南戲,大都亡佚,流傳下來的也不過《琵琶記》《殺狗記》《拜月記》《荊釵記》等,而殘存的《大典》中就輯出《小孫屠》《張協狀元》《宦門子弟錯立身》三種。這些作品的發(fā)現,無疑給我國文學史增添了新的內容。 2004年出版的《永樂大典方志輯軼》從《永樂大典》中輯錄了失傳已久的全部方志,凡900余種,其中宋元及其以前方志約180種,700余種明初方志,記載了宋元及明初各地行政建置沿革、地理方位、城池坊鄉(xiāng)、學校選舉、田賦戶口、倉廩鋪舍、礦產土貢、宮室寺觀、風土民情、名勝古跡、人物遺事、詩詞文章等,對研究宋元明初的歷史文學、語言哲學具有重要價值。 國家圖書館很早就開始了對《永樂大典》的關注和研究。 2002年國家圖書館召開“《永樂大典》600年”國際研討會,激發(fā)國家圖書館對《永樂大典》更多的關注,在籌備研討會的幾個月的時間,就收到了一批研究性的文章,如《永樂大典》中的佛教文獻、《永樂大典》的主題標引等等,都反映了新一代圖書館員對《永樂大典》研究的關注。在開幕式上任繼愈館長呼吁,將存世的永樂大典以各種渠道回歸、復制集中進行影印出版,進行研究。開幕式上,牛津大學的何大偉先生還將阿伯丁藏《永樂大典》的數字影像贈送給國家圖書館。 2002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現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將現存于內陸的《永樂大典》全部原樣影印出版,近年又進行重印。同時盡力將境外藏《永樂大典》出版,方便學術研究。目前已經有233冊完成影印。 2003年國家圖書館藏《永樂大典》進行了整體修復,并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了掏補的方法,在最少干預的原則下,使大典獲得更好的保護。在國家財政額支持下,我們?yōu)椤队罉反蟮洹分谱髁诵碌臅?。使永樂大典有了更好的保護條件。在書柜里我們預留了幾十個抽屜,希望有更多的卷冊能夠回歸團聚。 《永樂大典》在國家圖書館的公益展覽中也多次展出,2019年進行了“曠世宏編,文獻大成——《永樂大典》”專題展覽,展示了《永樂大典》的前世今生。展覽同時古籍館在蜻蜓FM中講述《永樂大典》的故事,收聽者眾多。體現了大眾對傳統(tǒng)文化的關注度在不斷提高。 《永樂大典》寄托著太多的民族情感。國家圖書館的關注從未間斷。我們期待能夠了解由于歷史原因散落在世界每一個地方的《永樂大典》更多成員的消息,以各種方式促成這個《永樂大典》大家庭的團聚。 |
|
來自: 袁承志dtau70na > 《書林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