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作為封建社會權(quán)利最高的獨(dú)裁統(tǒng)治者,在易位換主的時(shí)候勢必引起一場轟動,按道理來說,在“禪讓制”的約束下,理應(yīng)由皇帝的嫡長子來繼承皇位,如若嫡長子夭亡,那么依次向下排序。 可真實(shí)的歷史復(fù)雜多變,并不是單純的制度就可以決定的,皇帝手握重權(quán),在選定繼承人的時(shí)候勢必要選擇品德和才智并行的,諸位皇子為爭奪地位也是用盡了手段,清朝康熙年間曾出現(xiàn)過九子奪嫡的局面。 作為我國清朝歷史上在位時(shí)間最長的皇帝,長達(dá)61年的時(shí)間中,康熙與后宮嬪妃共生育了24位皇子和20位皇女,除去幼年早夭、中途去世的,最終長大成人的皇子共有20位,而我們所說的九子奪嫡顯而易見并不將所有皇子囊括在內(nèi),那除去這些爭奪皇位的阿哥之外,其余的阿哥都去向哪里了呢? 康熙年間太子之位被廢,九子奪嫡之勢漸起康熙47年,由于皇太子胤礽日漸驕縱、結(jié)黨營私,康熙皇帝最終無法隱忍,下令廢除胤礽皇太子之位,自此之后,剩余的諸位阿哥對太子之位起了覬覦之心,開始了曠日持久的太子爭奪戰(zhàn)。 而我們常說的九子奪嫡中的九位阿哥分別指的是:大阿哥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這九位阿哥與朝廷大臣或是其他阿哥聯(lián)合,都渴望得到太子之位,形成了五大黨派。 以大阿哥為首的大千歲黨由于野心暴露過早而被康熙帝厭惡,慘遭終身圈禁。二阿哥胤礽原本為皇太子,最受康熙帝喜愛,在一歲時(shí)就確立了胤礽為儲君之位,于康熙14年冊封,可隨著年齡漸長,胤礽竟然開始謀結(jié)黨羽,甚至威脅到康熙帝的統(tǒng)治,最終被廢除,遭到終身圈禁。 三阿哥獨(dú)身一人,由于平日里素愛舞文弄墨,其實(shí)說不上對于皇帝之位有多渴求,在康熙帝駕崩之后被派去守護(hù)景陵,之后被關(guān)押在石景山去世。 以八阿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是當(dāng)時(shí)所有皇子當(dāng)中最強(qiáng)勁的一支隊(duì)伍,其中包括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等諸多權(quán)勢之人,太子之位被廢后,八爺黨在皇帝跟前十分活躍,許多文武大臣們紛紛推薦八阿哥為立儲最佳人選。 這讓痛恨結(jié)黨營私的康熙帝十分不滿,甚至在往后的統(tǒng)治生涯中多次打擊八爺黨,過于高調(diào)的渴求注定八阿哥的失敗,雍正四年,八阿哥被趕出皇族,死在獄中。由此也襯托出了以四阿哥胤禛為首的四爺黨的勝利,也就是后來的雍正帝。 除去失敗的阿哥,未參與爭斗的大部分阿哥被封為親王康熙爺共生育了24位皇子,除去過早夭亡的六阿哥、十一阿哥,十八阿哥和十九阿哥,真正參與皇位爭奪的人數(shù)才不到一半,許多阿哥由于母妃身份低下或者沒有足夠的勢力,從始至終都未卷入到這場爭斗中,在四阿哥胤禛繼位之后,大部分的阿哥都被封為了親王,他們都包括哪幾位阿哥呢? 按照順序排的話,首先便是五阿哥胤祺,早在康熙皇帝在位時(shí)便被封為恒親王,性格和善,不好爭斗,生母是康熙爺?shù)膶欏隋杂讌s在孝惠章皇后的膝下長大,雍正繼位之后,并未改動五阿哥的地位,而是依舊延續(xù)他親王的封號,最終享年52歲。 其次便是天生殘疾的七阿哥胤祐,七阿哥早在未成年時(shí)就被過繼給了純靖親王,自然無緣宮廷爭斗,雍正繼位后封其為淳親王,享年51歲。 十五阿哥叫做胤禑,生母位分不高,僅在嬪位,早年間曾經(jīng)跟隨過康熙爺前往塞外巡游,后來還曾被指派前往大內(nèi)祭祀神靈,面對九子奪嫡的兇猛之勢,十五阿哥深知自己勢單力薄并未參與,雍正繼位之后封其為榆郡王,享年39歲。 十七阿哥名字叫做胤禮,倘若在歷史上果真發(fā)生過《甄嬛傳》所描繪過的故事情節(jié),那么17阿哥就是劇中的果郡王原型,雍正六年,十七阿哥被封為和碩果親王,享年42歲。 九子奪嫡之時(shí),仍有許多阿哥尚未成年除卻以上這些被封為親王的阿哥,十六阿哥胤祿的境遇就不一樣了,他可是諸多阿哥中最為長壽的一位,早在康熙年間,他就被過繼給了博果鐸,也就是順治爺兄長的兒子,還被封為了莊親王,后來到了雍正年間,十六阿哥和十七阿哥頗受寵信。 乾隆帝繼位之后,由于與胤礽之子交往過密,十六阿哥被解除公職,最終又被重新啟用,享年73歲。 除去以上這些成年的阿哥們,九子奪嫡的時(shí)候二十一阿哥、二十二阿哥、二十三阿哥、二十四阿哥尚且還未成年,自然沒有機(jī)會參與到這場爭斗中,后來這些阿哥也都駛向了不同的人生方向,大部分也被封為了親王,安穩(wěn)度過了一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