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誼《過秦論》有言“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span>,秦王朝真可謂“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span>。然到了兩宋期間,漠北一蠻族金人竟能使大宋遭到“靖康之恥”,從而簽訂割地又賠款的不平等條約,即《紹興和議》。 賈誼《過秦論》 試問:在此期間沒有悍將保家衛(wèi)國?宋之將領(lǐng)均是貪生怕死之輩嗎?非也,史料記載:紹興十年,金兵南侵,劉锜率“八字軍“破金兵于順昌,岳飛率”岳家軍“接連取得郾城、穎昌大捷,尤其是岳家軍組建的“背嵬軍”,更是讓女真人聞風(fēng)喪膽。 然將士們縱使粉身碎骨,浴血犧牲,也抵不過奸臣(如:秦檜)及其宋徽宗父子舉棋不定后的乞和。同時宋徽宗父子“家”的思想大于“國”的概念,為保全“家”竟然屢次放棄反攻(如:十二道金牌),可伶大好的宋王朝就因“家”重于“國”的思想滅亡了。 對此,我們從“靖康之恥”到《紹興和議》入手,探析宋徽宗父子“家”與“國”思想對宋朝的危害。 宋徽宗人物像 引言金人在北宋的疆土擄走徽、欽二帝以及宗室百官約3000余人,即把整個北宋的朝廷搬到漠北境界內(nèi),此行為對北宋簡直是國恥,對中興四將(即岳飛、韓世忠、劉光世、張?。?/span>而言更是疚愧難當(dāng)。借用岳飛《滿江紅》詩句“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來表達(dá)“靖康之恥”的悲憤和夙愿再好不過了。 然趁著武將們與敵軍浴血奮戰(zhàn)之際,北宋朝廷內(nèi)卻被金人嚇破了膽,不思鼓舞將士捍衛(wèi)宋之領(lǐng)土,取而代之的竟然是皇帝同宋徽宗連同秦檜等權(quán)臣一致希望和金人乞求言和。此乞和的行為與“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span>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時也是對其宋之朝廷最大的諷刺。 岳飛詩篇《滿江紅》 在整個宋徽宗與宋高宗期間,我們看到金人屢次用野蠻的手段搶奪錢財,虜獲皇家的子嗣,甚至是帝王等。而宋之朝廷為了把虜去子嗣等盡快的送回,竟然一步一步的讓步,甚至是岳飛、韓世忠等悍將的捷報傳到京都汴京時,皇帝卻無視這些讓其換回,快速獲取其兵權(quán)。
一代悍將岳飛 看到這里實在是令人心碎,奸臣范同、秦檜與宋高宗同流合污,本可以讓其將領(lǐng)們把金人趕到漠北去,可是卻一次次的縱容,一次次的舉棋不定,致使金人更加的囂張跋扈。此行為是宋高宗軟弱無能,毫無主張,一心只有“小家”的體現(xiàn)。在此,我們從“靖康之恥”到《紹興和議》,淺析徽、欽二帝的拋“大家”顧“小家”的思想。 一、靖康之恥:迎回子嗣,割地三鎮(zhèn)可以說,金人怎么也沒有想到偌大的南宋卻這么不堪一擊,只要虜獲其當(dāng)權(quán)大臣,皇家子嗣,就如同扼住了北宋的喉嚨,想讓其干什么都可以。不然北宋也不會心甘情愿,不動軍隊就直接割地給金人以換取子嗣的平安等。 徽、欽二帝被金人押送于塞北
此史料記錄了靖康元年二月,金人擄走了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gòu)和當(dāng)朝的太宰張邦昌,并以此為人質(zhì)來脅迫宋徽宗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zhèn)。結(jié)果北宋的朝廷真的統(tǒng)一割讓其三鎮(zhèn)來換取子嗣和大臣的平安回來,這等糊涂之舉也能做的出來,金人這次“牛刀小試”算是摸到了北宋的軟肋。 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gòu) 縱觀整個歷史,皇帝的子嗣在異國他鄉(xiāng)當(dāng)做人質(zhì)的事件很多,為什么都沒有用割地的愚蠢行為來換取子嗣的遣返回國呢?因為這些君主知道,自己的國家軟弱無能,即便這次割地?fù)Q回了子嗣,那下一次是不是還要更多的割地來換取呢?此等行為如同“助紂為虐”,其本質(zhì)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同時只有國家強大了,就算其皇家子嗣被擄走了,只要軍隊一出動,地方一定為了考慮其損失等來儀和,甚至是直接把擄走的子嗣給送過來。可以說擄走康王趙構(gòu)的行為只是金人的一次試探,一旦試探成功,接下來擄走的是誰,遣送回國的條件又是什么呢? 金國軍隊圖 在靖康二年,金人勢如破竹一舉南下,火速攻取北宋京都并且擄走了徽、欽二帝,同時還包括大批趙氏皇族、后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梢?,這次的擄虐事件很干凈和徹底,同時大家心里都明白,假如沒有康王被擄走事件能有效的打擊金人,徽、欽二帝等不至于被擄走,亦不會存在“靖康之恥”,北宋也不會頃刻間滅亡。 此等結(jié)果是宋徽宗“以家庭子嗣為重,以江山社稷為輕”導(dǎo)致的,但凡如此行為者必會面臨“靖康之恥”的國恥大辱。可以說如若其子趙構(gòu)不深知其意,改其行為,南宋亦復(fù)如此。帝王者,當(dāng)以江山社稷為重,以百姓為重,而不是為了其子嗣等折損社稷,使忠良之士寒心,使百姓處于水火之中。 后宮嬪妃等被金人擄走 二、紹興和議:迎回父輩,割地賠款又?jǐn)貙?/h2>金人擄走了皇室、后宮及百官,可以說手里的王牌如同一把尖刀直插在南宋帝王宋高宗趙構(gòu)的心臟。趙構(gòu)之人,如其父,必不會對其父親姐妹等不管不顧,縱使百姓被金人諂害,斬殺武將等也在所不惜。此等的宋之朝廷,何以稱之國,用“小家”代者再好不過了。 紹興十一年,金國在無力攻滅南宋的情況下,準(zhǔn)備重新與宋議和。同命令其金人蕭毅、邢具瞻在宋官李微的帶領(lǐng)下和宋高宗面議商量議和的具體事項。然韋太后趁機讓李微帶話于其子宋高宗,同時宋高宗用書信答之。 韋太后影視照
此次的議和一事進(jìn)展的很順利,同時金人要求宋高宗派一代表(秦檜)到金國去簽訂具體的議和條文。然前線的金人將領(lǐng)屢次被岳飛、韓世忠等軍隊打得節(jié)節(jié)潰敗,金人的有利形勢很快就要轉(zhuǎn)眼即逝了。其岳飛、韓世忠軍隊有史料這樣記載。 奸臣秦檜
在此可見,南宋的軍隊并不是沒有金人的英勇,也不是其將領(lǐng)指揮不當(dāng)?shù)仍?。兩宋交換之際遭到一系列的慘狀,其來源均在南宋的朝廷之上,均在奸臣和皇帝們身上。南宋本有一副好牌卻打成這個樣子,真是令人“怪哉”、“惜哉”。 岳家軍 作為這個結(jié)果,金人的完顏兀術(shù)在給秦檜的書信中另外加了一個前提,曰“必殺岳飛,而后和可成”。其具體的書信一部分如下:
也就是說儀和一事很好商量,金人也愿意接受宋國的賠款和割地。但是有一前提條件,想要讓其韋太后等回宋國,想要達(dá)成議和,必須先把岳飛給殺掉。岳飛乃抗金的主將,甚至可以說是挽救整個宋朝的救星,假如把岳飛給殺掉了,那宋國就再無回天之力了。正常人都知道金人心里的“小九九”,然為了“家人”能平安回家,一代名將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冤死。 岳家軍將佐圖 岳飛身死,儀和的前提條件達(dá)到了,同時宋高宗按著金人的要求簽下不平等條約《紹興和議》,其內(nèi)容被《宋史》被抹殺,幸好吾熟讀歷史,在《金史》中找到了具體的內(nèi)容,在此分享給大家,以戒“落后就要挨打”的現(xiàn)實性。
《紹興和議》談判部分資料 寥寥百余字,字字誅心。在內(nèi)容中可以清晰的看到不平等條約有如下幾點:
本為強國,本有悍將,卻舉棋不定,以“家”為重,致使金人步步緊逼,直到簽下《紹興和議》。同時金人的目的都達(dá)到了,在5月1日派完顏宗送回了“靖康之恥”中幸存的人員,其具體的過程有史料記載。
金人送回韋太后等所虜之人 此時完全可以想象的出南宋的百姓們無不為岳飛痛哭流涕,文武百官無不為南宋朝廷失望之極,宋高宗與韋太后們雖然團聚了,但是這些均是岳飛的性命和三條不合理的要求換來的。反觀金國再也不懼怕北宋了,甚至繼岳飛被斬后史料有一描述,表達(dá)出金人的喜悅之情。
岳飛被斬殺之際 總結(jié)試想大宋為何會有“靖康之恥”和“紹興和議”的國恥呢?其實是當(dāng)權(quán)者不能有效的控制朝政,同時聽信一方之言語。如果宋高宗能平等的對待武將岳飛和文臣秦檜,知道江山社稷之重,以勞苦的百姓為本,斷然不會出現(xiàn)“靖康之恥”,亦不會簽下“紹興和議”。 秦莊襄王異人曾在趙國邯鄲做人質(zhì),可有割讓土地,賠償巨款,斬殺悍將只為迎回“家眷”的事跡呢?因其知道不能為了“小家”而退讓其“大家”(大家代指國家),同時此等做法也不能解決問題,甚至處理不好會有更大的禍患會出現(xiàn)。 宋高宗與秦檜影視照 此為再淺顯不過的道理,然宋徽宗卻不明其理,其子宋高宗以有“靖康之恥”的前車之鑒,卻依舊采用割讓“大家”成全“小家”的思想。此等“眷家”思想何以成就大事,何以守護大宋河山,保護大宋子民呢?用宋徽宗父子的“家”與“國”思想來看待“靖康之恥”和“紹興和議”只是個人的觀點,如若讀者有其他切入點或是異議,均可以彼此交流,一起回顧歷史,傳承華夏文化。 參考文獻(xiàn):《金史·宗弼傳》、《云麓漫鈔》、《鄂王行實編年》、《金佗稡編》、《宋史·岳飛傳》、《宋史·高宗本紀(jì)》、《金史·本紀(jì)第三·太宗》、《會編》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