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血祛風湯治療銀屑病關節(jié)炎經(jīng)驗 組成:土茯苓、莪術、烏梅、紫草、槐米、生地黃、牡丹皮、甘草、丹參、蟬蛻、防風、白鮮皮。 【按】:白鮮皮清熱燥濕,土茯苓解毒除濕、通利關節(jié),槐米清熱涼血,三藥合用,清熱利濕,通利關節(jié)。生地黃涼潤,烏梅酸潤,甘草甘潤,三藥配伍,使生津潤燥之力大為增強。牡丹皮活血涼血,莪術活血破血,丹參活血養(yǎng)血,三藥深入血分,化瘀生新。防風能走衛(wèi)分,溫散四肢風邪,蟬蛻輕清上浮,可入氣分,疏散頭面風熱,紫草深入血分,透散血中伏火,三藥并用,使熱邪由里出表,斑疹消散。
治一切炎癥眼病方 【配方】: 生地12克、元參15克、柴胡10克、黃芩12克、金銀花20克、連翹12克、菊花10克、防風10克、桑葉10克、甘草6克、鉤藤30克(外包后下)、赤芍12克。 【用法】: 水煎, 飯后服。 【主治】: 一切炎癥眼病。 【方歌】: 一切眼病因在肝,生地元參柴芩研。 銀翹菊防桑葉草,赤芍鉤藤解痙攣。
蟾酥合劑 【處方】 蟾酥(酒化)腰黃 銅綠 炒綠礬 輕粉 乳香 沒藥 枯礬 干蝸牛各3克 麝香 血竭 朱砂 煅爐甘石 煅寒水石 硼砂 燈草灰各1.5克 【制法】 上藥共研細末,和勻,蟾酥另以燒酒化開為糊,徐徐和入藥末,混合研勻,曬干,研成細末,收貯備用。 【功能主治】 驅(qū)毒、消腫、化腐。主疔瘡。 【用法用量】 在紅腫初起時用上藥,以燒酒(亦可用煅石膏為賦形劑,制成為30~50%蟾酥合劑)調(diào)涂患處。外貼太乙膏。至紅腫消失,腐肉與健康組織起一裂縫時,改用10%蟾酥合劑(即上藥1份,煅石膏9份),至腐肉脫落階段,再改用5%蟾酥合劑(即上藥1份,煅石膏9份,煅爐甘石5份,海螵蛸5份)。亦可改用吹藥器將藥噴入口腔、咽喉患處。 【摘錄】 《中醫(yī)外傷科學》
疳蝕癰腫,一切齒痛 蟾酥膏 【處方】 蚵蚾汁。 【制法】 捕蚵蚾大者1個,削竹篦子刮其眉,即有汁粘其上。 【功能主治】 疳蝕癰腫,一切齒痛。 【用法用量】 以汁點痛處。 【摘錄】 《醫(yī)說》卷四引《類編》
瘰疬 蟾酥膏 【別名】 蟾捻子、蟾酥拈子 【處方】 蟾酥如大豆許,白丁香15個,寒水石些少(煅),巴豆5粒,寒食面些少。 【制法】 上藥各為末,和作1處,再研,煉蜜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瘰疬。 【用法用量】 蟾捻子(《瘍科遺編》卷下)、蟾酥拈子(《金鑒》卷六十四)。 【摘錄】 《醫(yī)學正傳》卷六
三辨六法治肺癌特效 01 三辨。 一,首辨陰陽,再辨六經(jīng);二,辨氣血陰陽之虧,溫補腎陽為先; 三,辨病與辨證相結(jié)合,明腫瘤之性。 02 六法。 1,寒熱同用法:因為腫瘤病機比較復雜,常常表現(xiàn)局部的熱,全身的寒。或上熱下寒。在這個時候就要根據(jù)具體情況,熟寒熟熱的程度,來決定寒藥熱藥的量。從而達到最佳的效果。仲景在《傷寒論》厥陰篇的烏梅丸給我們提供寒熱同用一個例證。當熱多了以后,可以黃連、黃柏重用,必要時加黃芩以清三焦之火。附子、肉桂可輕用,臨床重在活辨。 2,清熱解毒法:腫瘤與熱毒同時存在,特別是中期、晚期的癌癥患者,常伴有腫塊局部灼熱疼痛,發(fā)燒或五心煩熱,口渴,便秘等。清熱解毒藥可以控制腫瘤周圍炎癥,提高免疫功效,防止腫瘤擴散。在治療肺小細胞癌時,余常選用金蕎麥根、龍葵、白毛藤、蚤休等。在選用清熱解毒藥時,余主張以鮮品含有大量生物活性,抗癌效果比較好,可榨汁服用。 3,金石法:主要使用礦物藥,如砒霜、紫石英、青礞石、龍骨、牡蠣等這些藥物不僅能祛風平肝止痛,且能促進癌細胞的凋亡。是未來50年抗癌最有前景的藥物之一。 4,攻下法:主要以大黃、芒硝、甘遂、大戟,芫花等藥物。癌毒一定要有出路,所以通大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癌毒的發(fā)展。比如肺癌,當寒象明顯的時候,極易腦轉(zhuǎn)移。當熱象明顯的時候,極易肝轉(zhuǎn)移。適時攻下讓癌毒有出路。這是我們腫瘤科醫(yī)生要把握的要點。 5,以毒攻毒法:主要是應用蟲類藥攻克腫瘤方法。草木無情,蟲類有情。性喜攻逐走竄,通達經(jīng)絡搜剔疏利,無所不至。另外蟲類藥又系高蛋白,可激發(fā)體內(nèi)細胞再生。臨床中可不同種類的腫瘤選用不同藥物。如肺癌一般選用天龍、全蟲。肝癌一般選用鼠婦、地鱉蟲、穿山甲等。 6,化痰軟堅法:不僅能軟化腫塊,還能清熱瀉火。如天南星、貝母、山慈菇、海浮石、僵蠶、半夏、天葵子等。
膩苔的治法分5步 膩苔的危害及其糾正 膩苔無論厚薄均主實邪,多見為痰濁,也有食阻。 黃膩者痰熱或食阻熱化,臨床常見,白膩者痰濁或食阻寒化,臨床少見。痰濁和食阻是實邪致病中的重要病因,也是病理產(chǎn)物。由于“胃氣為本”,痰濁、食阻均為影響中焦脾胃的運化吸收,加之中醫(yī)湯劑治病,主要由脾胃吸收,發(fā)揮藥效。 臨床見到膩苔如不及時祛除,一則病勢多變,二則影響藥效發(fā)揮。膩苔的危害顯而易見。 糾正膩苔應以溫膽湯合保和丸化裁,主要的藥味有竹茹、枳殼、云苓、陳皮、萊菔子、焦三仙。 黃膩熱化宜選加連翹、公英、桑白皮之類。 白膩寒化宜選加半夏、木香、厚樸之屬。 配用透竅行氣的石菖蒲、郁金; 第一步:分利兩便的車前草、草決明。 第二步:膩苔不退,可以“三竹”換用 便干熱盛改用天竺黃, 痰多咳促改用竹瀝水。 第三步:不效再加茵陳15g后下、澤瀉10g,以增利濕祛痰之功。 第四步:再不效,加入散結(jié)的海藻15g、昆布15g。 第五步:依然不退,最后可加軟堅的生龍骨30g、生牡蠣30g、海蛤殼30g。 見膩苔先退膩這是臨證取效之道。上述五步退膩法,一般便能達到退膩目的。
治療各種疼痛 內(nèi)科臨床常見疼痛多為“腫瘤”、“痹證”、“中風”的并發(fā)癥狀或后遺癥狀。按照中醫(yī)“不通則痛”的理論,疼痛的主要病機是經(jīng)絡氣血凝滯不通,津液凝澀不暢。周師認為,臨床一些久治不愈的頑痛皆有“瘀痰”,在治病求本的同時加用蟲類藥,可獲捷效。 一、癌性疼痛,周師常使用蜈蚣、廣地龍、炙全蝎、土鱉蟲、九香蟲、露蜂房等以破血行血、化痰散結(jié)、熄風搜剔止痛配合: 1、祛風止痛的細辛、白芷,2、散寒止痛的川烏、草烏、肉桂; 3、化痰之品如白附子、皂莢、白芥子、天南星; 4、理氣止痛之延胡索香附、青皮、木香等。 二、痹證疼痛,周師常使用炮山甲、烏梢蛇、廣地龍、蜈蚣、炙全蝎、露蜂房等熄風搜剔、化瘀止痛配合: 1、溫陽散寒止痛的川烏、草烏、附子、仙靈脾、巴戟天、鹿角霜, 2、祛風除濕之羌活、獨活、蒼術、防風; 3、燥濕化痰之南星, 4、養(yǎng)血活血之川芎、鬼箭羽、赤芍藥、白芍藥、桃仁、紅花、片姜黃、雞血藤、廣郁金, 5、祛風濕通經(jīng)絡之青風藤、海風藤、絡石藤、桑枝、石楠藤、油松節(jié)、雷公藤、威靈仙, 6、強腰補骨壯脊之金毛狗脊、杜仲、桑寄生、骨碎補、川斷、千年健等。 三、頭痛,周師常用蜈蚣、廣地龍、炙全蝎搜風通絡止痛配合: 1、平肝潛陽之石決明、珍珠母等, 2、祛風活血止痛的白芷、川芎、蔓荊子、葛根, 3、平肝潛陽之天麻、鉤藤、白蒺藜; 4、滋養(yǎng)肝腎之枸杞子、制黃精、何首烏、山萸肉、生地黃。
老年人皮膚騷癢 【配方】:生地30,黃芪10,元參15,丹參15,茯苓10,澤瀉10,地膚子10,蛇床子10。(克) 【用法】:水煎服,日一劑。 【療效】:三劑內(nèi)有效,十劑止癢
風蛀諸牙疼痛 蟾酥膏 【處方】 蟾酥少許,巴豆(去油,研如泥)、杏仁(燒)。 【制法】 上研如泥,以綿裹,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 風蛀諸牙疼痛。 【用法用量】 如蛀牙,扎入蛀處;如風牙,扎入牙縫中,吐涎盡愈。 【摘錄】 《醫(yī)統(tǒng)》卷六十四
肉刺 蟾酥膏 【處方】 蟾酥5片(湯浸濕),膩粉1錢。 【制法】 將蟾酥于盆中,以膩粉同和令勻。 【功能主治】 肉刺。 【用法用量】 先用針撥破頭邊,以后涂藥,密裹之。 【摘錄】 《奇效良方》卷五十四
疔毒攻心,欲死者 蟾酥錠子 【處方】 天南星2錢,款冬花2錢,巴豆2錢,黃丹2錢,白砒2錢,獨活5分,斑蝥(去頭足)10個。 【制法】 上為細末,用新蟾酥和,如黍豆大錠子。 【功能主治】 疔毒攻心,欲死者。 【用法用量】 若遇疔瘡,先刺,后入錠子。如覺痛,不須用此,止以膏藥貼之,膿自出矣。 【摘錄】 《外科啟玄》卷十一
網(wǎng)球肘 【配方】:羌活 威靈仙 紅花 桑枝 姜黃 白芍 蘇木。 研細末備用。 【治療方法】: ◆◆◆外用 先熱敷患處,找出壓痛點,取藥粉5--10克外敷壓痛點,外用傷濕止痛膏固定。每天換藥一次。 【注意事項】: 治療期間 1、避免勞累及過度曲肘, 2、注意保暖, 3、盡量休息。
足麻貼藥 處方:芥子、蒼術各等分。 制法上為末。 功能主治足麻。 用法用量每兩加麝香3分,姜蔥汁調(diào)搗成膏,加白及少許,臨睡時貼上,早晨去之,將睡再貼。 滋陰潤燥湯 處方:女貞子30克,旱蓮草30克,何首烏30克,枸杞子15克,巴戟15克,麥冬12克,山萸肉12克,陳皮3克。 功能主治滋潤腎精,化氣潤竅。主腎精不足。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6天為1療程。
腫毒 蟾靈膏 【處方】 蟾酥、石灰各等分。 【制法】 和勻,成小餅。 【功能主治】 腫毒。 【用法用量】 貼瘡頭上,以膏蓋之,即破。 【摘錄】 《仙拈集》卷四
蟾灰丸 【處方】 蟾灰1分,人糞灰1分,地龍(微炒,末)1分,蝸牛殼(微炒)1分,狗頭灰1分,麝香1分,蘭香根灰1分。 【制法】 上為細散,用漿水調(diào)在紙上。 【功能主治】 小兒急疳。蟲食口內(nèi)作瘡,四肢瘦弱,腹大筋粗。 【用法用量】 用時貼瘡。如鼻中有瘡,以綿子裹藥安在鼻內(nèi)。如疳入腹內(nèi),水浸蒸餅和丸,如綠豆大。每服5丸,以粥飲送下,日3次,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八十六 小兒走馬疳 蟾灰散 【處方】 干蝦蟆1個(大者,燒存性),五倍子1錢,麝香少許。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小兒走馬疳。 【用法用量】 蜜調(diào),涂齒根。 【摘錄】 《幼幼新書》卷二十五引丁左藏方
耳鳴耳聾 疏通與調(diào)補是治耳鳴、耳聾的兩大法門。 (一)肝膽火熱,上擾清竅主癥: 耳鳴暴發(fā),聲如雷作,甚者耳聾,來勢急而時間短,惱怒后病勢即增,心煩多夢,舌紅口干,便結(jié)溲赤,脈多弦數(shù)。 治法:清泄肝膽,疏利氣機。 方藥:柴胡清肝散加減:桑葉10克 菊花10克 柴胡6克 郁金6克 黃芩10克 防風6克 龍膽草3克 川楝子10克 梔子6克 加減法: (1)火郁較重,舌質(zhì)紅絳,脈弦數(shù),按之搏指者,加蟬衣6克、僵蠶10克、赤芍10克。 (2)肝火上炎,目赤面紅,煩躁易怒者,用潛降瀉火方法,前方加靈磁石10克、夏枯草10克、木通3克。 (3)火灼陰分,下元受損,腰膝酸軟,脈沉弦細且數(shù),用育陰瀉火方法,前方加元參10克、旱蓮草10克、女貞子10克、生白芍15克。 (4)痰火郁阻,舌紅且膩,脈弦且滑數(shù),胸中堵悶,煩躁不安,用豁痰開結(jié)、降火理氣方法,前方加蘇子10克、萊菔子10克、白芥子6克、皂角子6克。 (5)肝火熾甚,頭脹且暈,欲作風動者,用瀉火平肝熄風方法,方中加水牛角10克(研細沖服),鉤藤10克、生石決明20克。 (二)下元衰弱,腎陰不足腎虛耳聾多見于老年人,或是下元過度虛損之體。 主癥:耳鳴如蟬,甚則兩耳日漸不聰,終至耳聾。伴有腰酸腿軟,一身無力,脈象虛弱,兩尺更甚,頭暈目眩,舌紅苔少。 治法:滋補肝腎,填充下元。 方藥:耳聾左慈丸加減:熟地15克 芡實12克 楮實子12克 山萸肉10克 山藥30克 五味子10克 磁石15克 加減法: (1)陰虛火旺,脈細且數(shù),用養(yǎng)陰清火方法,甘苦化陰,方中加黃柏6克、知母10克、澤瀉10克。 (2)陰陽俱虛,腎氣衰弱,脈沉細微弱者,陰陽雙補,填充下元,方中加菟絲子10克、補骨脂10克、杜仲10克。 (3)素體腎虛,耳鳴或聽力差之患者,又新發(fā)肝膽郁熱,使耳鳴、耳聾加重,這就要先治肝膽郁熱之新病,俟熱退之后,再議滋補。清熱方法參考“肝膽火熱,上擾清竅”類。
滋陰清熱化瘀湯 處方元參15克,天冬15克,花粉15克,赤芍15克,虎杖20克,生石膏20克,生山楂20克,桑白皮10克,白芷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 功能主治滋陰清熱化瘀。主風寒外束,陽氣內(nèi)郁。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左歸飲 處方:熟地6~9克或加至30~60克 山藥6克 枸杞6克 炙甘草3克 茯苓4.5克 山茱萸3~6克(畏酸者少用之) 功能主治滋陰補腎。治腎陰不足,陰衰陽盛。腰酸遺泄,盜汗,口燥咽干,口渴欲飲,舌光紅,脈細數(shù)。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250毫升,空腹時服。 如肺熱而煩者,加麥冬6克;血滯者,加丹皮6克;心熱而躁者,加玄參6克;脾熱易饑者,加芍藥6克;腎熱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6克;血熱妄動者,加生地6~9克;陰虛不寧者,加女貞子6克;上實下虛者,加牛膝6克以導之;血虛而燥滯者,加當歸6克。 摘錄《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滋陰定眩湯 處方:珍珠母30克,菊花10克,沙參30克,白芍24克,枸杞15克,山茱萸15克。 功能主治滋補肝腎,平肝定眩。主肝腎陰虛,肝陽上亢,髓海不充。(美尼爾氏綜合癥)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小兒齒疳。牙齦腐爛,惡血口臭,牙齒脫落 蟾灰散 【處方】 蝦蟆1個(燒灰留性),青橘皮(湯浸,去白,焙)1分,甘草(銼)1分,青黛(研)1分。 【制法】 上為散,入麝香少許。 【功能主治】 小兒齒疳。牙齦腐爛,惡血口臭,牙齒脫落。 【用法用量】 或小兒滿口臭爛,落下牙齒,用鵝毛掃于瘡上。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七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