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 魯迅先生的話,總給我們一種心潮澎湃的感覺。雖然說年代已經(jīng)久遠,但是魯迅先生給我們的影響總是難以磨滅。 在那個黑暗的年代,魯迅先生如猛士一般,站在民族的最前沿,給我們指引方向。 早年魯迅先生在外求學的時候,本來是學醫(yī)的,可是后來意識到,即便他擁有再高的醫(yī)術,也只能夠醫(yī)治受傷的身體,而不能夠醫(yī)治早已經(jīng)麻木的思想。 于是,魯迅先生多加思索之后,決定棄醫(yī)從文。 他的文字雖然表面上看來觀點新穎獨到,實則蘊意深刻,讓人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 魯迅先生的貢獻是難以計量的,評價魯迅先生的貢獻,絕對不能夠單單從文學角度去思索。 不過年代久遠了,對于有些人而言,魯迅先生的貢獻已經(jīng)有一些模糊,認為學習魯迅先生的文章已經(jīng)沒有什么用了。 眾所周知,魯迅先生的文章以前在中小學生的語文課本當中,是占比很重的。但是現(xiàn)在來看的話,都在漸漸地“去魯迅化”,將魯迅先生的文章從課本中刪掉。 其原因是魯迅的文章深奧復雜,學生學不懂,老師不知道怎么教,與其雙方都茫然,不如不學。 當然,最根本的一個原因在于有一部分人認為魯迅的文章對于目前的人們而言已經(jīng)沒有了實用價值,已經(jīng)過時了。 關于“去魯迅化”這樣一個觀點,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提出了看法,觀點很犀利。 莫言的成就不必多說,作為我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可以說,他無論是文學成就還是在文學領域的地位,都是屈指可數(shù)的,因此在他對“去魯迅化”這樣一個現(xiàn)象提出自己的觀點之后,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 莫言指出:我愿意用我全部作品“換”魯迅的一個短篇小說;如果能寫出一部類似《阿Q正傳》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的中篇,那我愿意把我所有的小說都不要了。 在這里,雖然莫言并沒有直接反對“去魯迅化”,但是他的觀點已經(jīng)很明顯了。 用自己的的所有作品去換魯迅的一個短篇小說,這是莫言在間接地證明魯迅先生在文學上的地位,其作品的重要性不是一般人所能夠相比的,以至于哪怕是魯迅先生寫的一篇短篇小說,他都愿意拿自己的所有作品去換。 之后,莫言又補充道,如果他能夠寫出《阿Q正傳》這樣的作品,寧愿所有作品都不要了。也就是說,魯迅先生的作品并沒有過時,對于如今的我們而言,同樣具有很大的意義,而且這種價值還很大,以至于莫言寧愿不要自己所有的作品。 因此,“去魯迅化”不可行,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是經(jīng)典,所謂經(jīng)典,就是無論過去多久,都不會過時,對于我們來說,都有很大的好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