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江的由來 平心而論,我們對黃浦江的宣傳是不夠的,即便是在上海,許多人對黃浦江的歷史知識也是知之甚少。記得京劇“海港”有一句唱詞:說是黃浦江千年流萬年淌,其實黃浦江的真正形成始于明初,至今不過六、七百年的歷史。黃浦江從陸家嘴到滬東街道這一段,原是范家浜的河道。關(guān)于范家浜,歷史上有不少的記載。明弘治《上??h志》:“北宋太平興國(976~983年)年間,僧及操舟云游,一夜停泊范家浜,聽到蘆葦叢中有鐘鼓聲,懷疑出于佛寺,前往察訪,未見寺廟,掘地得一鐵佛,于是建寺”。太平教寺在今楊浦區(qū)蘭州路,當(dāng)年曾與慶寧寺隔江相望。慶寧寺是在元大德年間從陸家行北遷建至江邊南蹌村的,元大德年間(1297—1307年)黃浦江還沒有開挖,這個“江邊”顯然不是指黃浦江而是范家浜。明戶部尚書夏元吉在給朝廷的奏折中寫到:“淞江大黃浦乃通吳淞要道,今下流壅塞,難即疏浚,傍有范家浜至南蹌浦口,可徑達?!?。 黃浦江的形成與太湖流域的泄水密切關(guān)聯(lián)。太湖古稱“震澤”,兩千多年前,太湖流域諸水主要通過松江、婁江、東江三條水系從不同方向宣泄入海。先秦史書《尚書·禹貢》就有“三江既入,震澤底定”的記載。 三江中的“松江”即“淞江”、“吳淞江”,唐代時最寬處達20余里,是那個時期太湖、浙西一帶泄水排澇的主要水系。到了宋代,吳淞江下游的淤塞已經(jīng)非常嚴(yán)重,以至“兩岸漲沙漸與岸平,大片澤土露出水面,入江浦口不斷東移”,“河道僅存江洪一線,浦面闊盡一矢之力”。吳淞江水系的萎縮,直接導(dǎo)致了水患的恣意泛濫。元末年間一次大水,使得蘇、常、湖、秀四州盡成澤國注4,治理疏浚太湖浙西諸水的入海通道已刻不容緩。
明永樂初年(1403年),朝廷任命戶部尚書夏元吉南下治水。經(jīng)多方論證,夏決定采用松江府生員葉宗行“掣淞入瀏、分水入浦”的治浦方略,即將一部分上游來水經(jīng)夏駕浦入?yún)卿两⑼g河,成為一條匯入長江的水道,重點則是疏浚連通黃浦與吳淞江的河流范家浜,使范家浜上接吳淞江,下連南蹌浦通海水道,形成一條以“大黃浦為上游、范家浜為中段、南蹌浦為下游”的新河道??:庸こ坍?dāng)年開工,集聚民工十余萬,永樂二年(1404年)基本完成,共開掘大黃浦、范家浜河道12000丈。 經(jīng)夏元吉治水分流后的黃浦江,河寬30丈約百米,尚不能擔(dān)負起太湖泄流的重任,遇到水澇仍會造成局部災(zāi)害。自1412年至1521年的百多年間,大黃浦、吳淞江及上海其他塘浦的疏浚治理仍在不斷進行,前后共實施了9次相當(dāng)規(guī)模的疏浚工程。前8次因仍拘泥于“吳淞江為太湖排水正脈”的傳統(tǒng)觀念,繼續(xù)大浚吳淞江下游河段,結(jié)果總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到了1521年,巡撫都御史李允嗣主持疏浚吳淞江。他吸取前人浚河不利的教訓(xùn),決定放棄吳淞江下游古道(今虬江路一線),另鑿新渠,將時稱橫潦涇的古東江來水截流改道,在今潭子灣附近東折匯入宋家浜(今福建路橋一帶)。同時拓寬宋家浜 河道70余里,使其在今外白渡橋處與新吳淞江(即黃浦江)合流,以期達到合流沖刷下游水道,以水力疏淤河道的目的,這就是浦江歷史上著名的“江浦合流”,也就是后來黃浦江為何在陸家嘴處會突然拐向東行的原委。
上游來水匯入“新吳淞江”后,導(dǎo)致水力猛增。河水猛烈地沖擊著河道兩岸,使河道不斷變深變寬。到了今滬東街道的地方,也就是原范家浜、吳淞江、南蹌浦匯集處時,原有的河道根本無法約束洶涌而至的水流,咆哮的江水越過堤壩,沖斷南蹌浦,徑直向北涌向長江,直至在入江口沖開了一個巨大的口子……,后來人們將這次浦江改道稱為“龍頭向北搖”,黃浦江也因此成了長江的最后一條支流。而吳淞江則愈發(fā)萎縮,最后反倒成了黃浦江的支流。歷史上稱這次水文地理的演變?yōu)椤包S浦奪淞”, 注1:《浦東老地名》上冊215頁, 《南來北往的重要渡口——慶寧寺”》朱鴻伯著 注2、注3:《浦東老地名》上冊218頁,《南蹌村:浦東最早有歷史記載的村落》谷良著 注4:秀州,州名,包括舊嘉興府(除海寧外的今嘉興地區(qū))與舊松江府吳淞江以南的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