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對待父母不是簡單孝順就行了

 背后國文 2020-08-06

《論語》基本涵蓋了一個讀書人為人處事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一部分特別重要,不僅是綿綿不斷傳承下來的優(yōu)秀中華美德,而且是華夏兒女最看重,最為著力的一個方面,那就是如何對待父母。

有人說,對待父母有什么特別,對他們好,能孝敬、贍養(yǎng)他們就行了,然而孔子告訴我們,這些還不夠,還有很多其它要注意的地方。

孝和敬

《說文》曰“孝,善事父母者?!薄墩f文》段注曰:善事父母者。禮記。孝者,畜也。順于道。不逆于倫。是之謂畜。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說會意之恉。

再看孝的造字本義,孝,會意字。甲骨文和金文皆從老,從子,像孩子攙扶老人形,表示孝敬老人。因此可以說,孝在古時候是指孝順父母,即尊敬和順從父母,盡心奉養(yǎng)。

在《為政篇第二·七》,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子游請教什么是孝??鬃诱f:“現(xiàn)在所謂的孝,是指能夠侍奉父母。就連狗與馬,也都能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樣分辨這兩者呢?”

孔子認(rèn)為,孝是指能夠侍奉父母,但一定要有敬心。能事奉父母,但內(nèi)心不敬,不是真正的孝。有人會反問說,還有誰不尊敬父母,不對父母恭恭敬敬的?當(dāng)然有,特別是現(xiàn)在,大家都講平等。有人就認(rèn)為子女和父母是平等的,當(dāng)然他們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如果內(nèi)心不敬,難免會亂了長幼次序,難免會讓子女錯誤地認(rèn)為,能贍養(yǎng),能孝順就是孝了。

要我說,這樣的人僅僅是完成了孝的任務(wù),而沒有做到真正的孝。真正的孝,是能養(yǎng),是有敬。如果有敬,侍奉父母時就會和顏悅色了,就不再“色難”了。

《為政篇第二·八》,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意思是,子夏請教什么是孝??鬃诱f:“子女保持和悅的臉色是最難的。有事要辦時,年輕人代勞;有酒菜食物時,讓年長的人吃喝。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當(dāng)然孝也有其它方面的表達(dá),在《學(xué)而篇第一·一一》,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币馑际?,孔子說:“觀察一個人,要看他在父親活著的時候選擇什么志向,在父親過世以后表現(xiàn)什么行為,如果他能三年之久不改變父親做人處事的作風(fēng),就可以稱得上孝順了?!?/span>

孔子認(rèn)為,一個人做到孝,還要看父母在時子女的志向,父母過世后,子女的行為,只有“無所改于父之道”才是孝。

在《為政篇第二·五》,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币馑际?,孟懿子請教什么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禮制?!狈t為孔子駕車時,孔子對他說:“孟孫問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違背禮制。’”樊遲說:“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依禮的規(guī)定來侍奉他們;父母過世后,依禮的規(guī)定來安葬他們,依禮的規(guī)定來祭祀他們?!?/span>

在《學(xué)而篇第一·九》,曾子曰:“慎終追遠(yuǎn),民德歸厚矣?!币馑际?,曾子說:“喪禮能慎重,祭祀能虔誠,社會風(fēng)氣就會趨于淳厚了?!?/span>

孔子認(rèn)為孝還是要依禮而行,這是我們必須遵循的大道。說到底,禮不是虛無的、形式的封建教條,它有其深刻的內(nèi)涵和廣泛的社會意義,因為“禮之用,和為貴”。

盡心竭力

大家可能都經(jīng)常看到這樣的公益廣告,是講子女不在父母身邊,不斷給父母錢,給父母禮物,但這樣都不是父母真正需要的,他們需要的是子女的陪伴。我們也是為人子女,我們自己也知道,我們并非忙得連看父母的時間都沒有。只是我們沒有那樣去想,總是去找各種理由為自己開脫,如果想擠出時間來陪陪父母,時間不是沒有的。

在《學(xué)而篇第一·七》,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xué),吾必謂之學(xué)矣。”意思是,子夏說:“對待妻子,重視品德而輕忽容貌;侍奉父母,能夠盡心竭力;為君上服務(wù),能夠奮不顧身;與朋友交往,答應(yīng)的事就守信用。這樣的人,即使他說自己沒有學(xué)習(xí)過,我也一定說他是學(xué)習(xí)過了?!笔谭罡改敢欢ㄒ弑M其力,不是表面的,形式的東西。

在《里仁篇第四·一九》,子曰:“父母在,不遠(yuǎn)游。游必有方?!币馑际?,孔子說:“父母在世時,子女不出遠(yuǎn)門;如果出遠(yuǎn)門,就必須有一定的去處。”要把父母時刻裝在心里,不論自己身在何處,從事何種工作,要把父母的事放在第一位。

在《里仁篇第四·二一》,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币馑际牵鬃诱f:“父母的年紀(jì),做子女的不能不記得。一方面為他們得享高壽而歡喜,另一方面為他們?nèi)諠u老邁而憂慮。”因為心里有父母,所以對父母的長壽,對父母的日漸衰老時刻牽掛,盡可能讓他們安享晚年。

所以,無論怎樣,對待父母一是心里有,二是盡力做,這是做子女的本分。離得近的,周末陪父母吃個飯。離得遠(yuǎn)的,每月或每半年或每年去看看父母,沒有什么事不可以放下。當(dāng)我們踏上去父母家的路時,我們仿佛已經(jīng)看到了他們親切的微笑,而我們自己此刻也別無牽掛。比爾蓋茨說,世界上最不能等的,莫過于孝敬父母。所以對父母盡心盡力,就是不等。

想父母所想不給他們?nèi)魏蔚睦_

我發(fā)現(xiàn)出在的子女都是長不大的孩子,有些人到了四十、五十依然像個孩子,不懂得怎樣去體貼、體諒父母的心。自己一遇到困難挫折時,毫無顧慮地向父母傾訴,讓父母跟著著急,跟著難過,而不想一想,父母這么大的年紀(jì)了,不應(yīng)該去折騰他們了。

在《為政篇第二·六》,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币馑际?,孟武伯請教什么是孝。孔子說:“讓父母只為子女的疾病憂愁。”做子女的在做好自己的本分時,應(yīng)當(dāng)盡可能地讓父母不再受到其它事情的困擾,除非自己生病。當(dāng)然一點小毛小病,也沒有必要讓父母知道,讓他們擔(dān)憂。

每一個父母都對子女鐘愛有加,無論子女過得好還是過得不好,他們一如既往為子女歡喜為子女憂,因此做子女的在盡心竭力照顧父母的時候,盡量不能把自己遇到的問題,遭遇的挫折或面臨的災(zāi)難毫無保留,無所顧忌,一古腦兒地對父母說,這是不負(fù)責(zé)任的做法。找父母商量事情,請教意見沒有問題,但要謹(jǐn)記,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

人活在世,我們幾乎都在為自己打拼,賺更多的錢,爭取更高的職位,給孩子最好的東西。但我們從未走進(jìn)父母的心里,設(shè)身處地地替他們想一想,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們常常只是在逢年過節(jié)時,才會想到不在我們身邊的父母。雖然平時,我們也給父母錢,給他們各種各樣的東西,但我們沒有仔細(xì)聆聽過他們的想法,沒有揣摩過他們現(xiàn)在在想什么。

人生不易,每個人在社會上生存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我們在處理一個又一個問題時,全力以赴,充滿斗志,即使焦頭爛額,遍體鱗傷也在所不辭??墒俏覀冎幌氲搅俗约旱牟灰?,而很少考慮到父母他們也有他們的不易。有些不易,不是我們有時間打個電話,問個好,或倉促看一下就能解決的。因此在不給父母帶來困擾的同時,我們要盡可能多地想想父母他們在想什么,我們做子女的能不能為他們做點什么。

委婉規(guī)勸父母

有時候,我們可能會遇到這樣的情形,那就是與父母爭執(zhí),甚至對父母言語不敬。發(fā)生這樣的情況,一是子女和父母的意見相左,雙方互不相讓;二是父母出現(xiàn)過錯,子女指責(zé)父母。遇到這樣的情形,做子女的應(yīng)該怎么做呢?

在《子路篇第十三·一八》,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笨鬃釉唬骸拔狳h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币馑际?,葉公告訴孔子:“我們鄉(xiāng)里有個正直的人名叫躬的,他父親偷了羊,他親自去檢舉?!笨鬃诱f:“我們鄉(xiāng)里正直的人做法不一樣:父親替兒子隱瞞,兒子替父親隱瞞。這里面自然就有正直了?!?/span>

“直”在《論語》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很多,是孔子推崇的一種好的品質(zhì)。直,不僅是直爽,而且更重要的是真誠而正直。父親偷了羊,兒子去告發(fā)不是真正的“直”。是莽撞、魯莽,是不顧親情。相反,父親替兒子隱瞞,兒子替父親隱瞞不是偏私,不是袒護(hù),是尊重內(nèi)心,是內(nèi)心真正的正直。

因此對父母出現(xiàn)過錯時,不應(yīng)去告發(fā),但可以相互規(guī)勸,讓犯錯誤的主動認(rèn)識到錯誤。

在《里仁篇第四·一八》,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币馑际?,孔子說:“服侍父母時,發(fā)現(xiàn)父母將有什么過錯,要委婉勸阻;看到自己的心意沒有被接受,仍然要恭敬地不觸犯他們,內(nèi)心憂愁但是不去抱怨?!痹谖駝褡韪改笗r,如果父母不肯接受,做子女的要仍然“敬不違,勞而不怨”。

子女在處理和父母關(guān)系時,遇到父母做出不恰當(dāng)或不正確的舉動時,做子女的一定要謹(jǐn)慎對待,處理方法和對待他人是有差別的。

永遠(yuǎn)不忘父母的恩,父母的愛

實際上,《論語》的很多篇章不說振聾發(fā)聵,但往往直擊人心,讓人深思,為之折服。特別是有一章,講“三年之喪”,讓人不得不為之動容。

《陽貨篇第十七·二一》,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鉆隧改火,期已可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于女安乎?”曰:“安?!薄芭矂t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痹孜页觯釉唬骸坝柚蝗室?!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

意思是,宰我請教說:“為父母守喪三年,時間未免太長了。君子三年不舉行禮儀,禮儀一定會荒廢;三年不演奏音樂,音樂一定會散亂。舊谷吃完,新谷也已收成,打火的燧木輪用了一次。所以守喪一年就可以了?!笨鬃诱f:“守喪未滿三年,就吃白米飯,穿錦緞衣,你心里安不安呢?”宰我說:“安?!笨鬃诱f:“你心安,就去做吧!君子在守喪時,吃美食不辨滋味,聽音樂不感快樂,住家里不覺舒適,所以不這么做?,F(xiàn)在你既然心安,就去做吧!”宰我退出房間后,孔子說:“予沒有真誠的情感啊!一個孩子生下來,三年以后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為父母守喪三年,天下人都是這么做的。予曾經(jīng)受到父母三年懷抱的照顧嗎?”

我們往往不知道父母對我們的愛,但如果把這句話記在心里,我們每一個人可能永遠(yuǎn)都不會忘記了,那就是“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是說一個孩子生下來,三年以后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想一想這一點,我們怎么能忘父母的恩,父母的愛!所以當(dāng)我們和父母的關(guān)系緊張,或發(fā)生齟齬時,想想這句話。

子女與父母相處是一門學(xué)問,古代還有一些禮制的約束,現(xiàn)在人們更開放,更自由,有更多的包容,對父母的“敬”沒有那么嚴(yán)格了。因此在今天,我們要特別注意怎樣和父母相處,怎樣孝敬父母,怎樣盡心竭力侍奉父母,怎樣不給父母困擾,怎樣委婉勸導(dǎo)父母,怎樣一輩子記住父母的恩愛,做一個新時代的好兒女。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