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起床后或有閑時,我總習慣佇立在朝南的樓窗前,凝望那高高的永清堡。這不僅僅因為永清堡是一個仰韶文化的遺址,是清水縣的風景名勝,更重要的它還是我的母?!逅h一中的所在地。
古時的永清堡是什么樣子,現(xiàn)在只能靠我們有限的想象力去追溯。但那時肯定已是一塊高地,三面懸崖,南接三廟塬,依山傍水,高出縣城二十多米。這樣的地勢,既可遠避洪水,又能防御兵匪和野獸。這樣的“高地”上,還有水井。根據(jù)近年來發(fā)現(xiàn)和保存的先民生活遺存看,古窯洞、石碾、石磨、石臼、水井、藏錢的石罐及生產(chǎn)、生活用具等品種繁多,這令我們不能不佩服先民的生存智慧。
永清堡之名因何而來,眾說紛紜,現(xiàn)在還缺乏有力證據(jù)。但專家學者說,那是很早的原始村落,也是軒轅時期的一個著名部落的住地。但民間傳說是大明初期,從山西遷移至此的高永清、高永康弟兄兩人的家園。永清在堡上、永康在堡下。金水河西邊,有條路就叫永康路。后來的西關小學,就建在永康路,叫永康小學。高永清的后裔人丁興旺,存有家譜。前些年的建設中發(fā)現(xiàn),永清堡上,原來有過大廟、大樹、大香爐、古幣,但早已深深的埋在了地下。永清堡上一道雄偉的古城墻,也毀于文革時期。
1938年日寇侵入中原后,河南的一批有志青年,在老師的帶領下,沿著祖先們常來常往的避難路線,輾轉(zhuǎn)來到清水縣。清水人民熱情接待了他們,為他們提供衣食和住所。當時的縣政府為他們申辦了“國立十中”,校園就設在清水最美麗的風景名勝地——永清堡上。國立十中在這個“世外桃源”,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上幾百名英才?,F(xiàn)在尚健在的人民大學退休教授關懷和原全國婦聯(lián)書記關濤兄妹,就是在清水度過的中小學時代??箲?zhàn)后期的1944年,河南已恢復失地,師生要回老家,清水人用毛驢和騾馬為他們運送行李,依依惜別。那些十中的尚存者,都常常深情回憶清水人的淳樸和憨厚,回憶清水溫潤的氣候和甘甜的泉水,美麗的山巒和廣闊的樹林……國立十中遷走,在十中扶持下建立的清水中學遷入永清堡,利用十中的教學設施辦學,成為清水人才的搖籃。清水中學后來改稱清水一中。清水一中歷經(jīng)七十年風雨,在幾代人的艱苦努力下,尤其進入新世紀以來,在仰韶文化遺址的一片廢墟上,除舊布新,創(chuàng)建美麗校園。修建了九棟高樓,一個標準化操場,裝備了現(xiàn)代化的電教設備,不僅解決了教學設施落后的問題和師生的食宿等生活問題,同時還遵循環(huán)境育人的理念和鐘靈毓秀、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在占地近二百畝的校園里,修建了一系列象征日月云霞等富有文化內(nèi)涵的花園、園林。栽植了數(shù)萬株喬灌木、品種達一百多個。種植著數(shù)十種花卉,潛移默化地陶冶著師生的人文情懷。在如此優(yōu)美的育人環(huán)境里,清水一中的教育教學質(zhì)量逐年攀升,一批又一批優(yōu)秀學子被送入大中專院校,畢業(yè)后,他們又抱著建設家鄉(xiāng)的雄心壯志,回到母親的身邊,回到成長的地方,投入家鄉(xiāng)的建設事業(yè),追求、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夢想。每當我深情凝望永清堡的時候,不僅它的歷史會在我心中掀起無限漣漪,讓我浮想聯(lián)翩,尤其會讓我一遍又一遍地打開中學時代校園生活的一頁頁記憶,讓我回味無窮。
曾記得,春風拂面,楊柳如煙的春天,萬物復蘇,校園里一片生機盎然。柳樹綻出了鵝黃的新芽,松樹吐出了針一樣的新葉。校園中的月季花,散發(fā)出陣陣撲鼻的芳香,它們有的還是花骨朵兒,有的含苞待放,有的綻開了粉紅色的笑臉,引來了蜂蝶紛飛。粉的桃花、白的梨花也都次第開放,清風徐來,使人神清氣爽。校園里、操場上、走廊上到處是讀書和游戲的人群。歡聲笑語和讀書聲響成一片。春天的校園,風景秀麗,如詩如畫……
烈日炎炎,知了聲聲叫著的夏天,校園里綠樹濃蔭,花團綿簇,更是充滿了一幅幅動人景象。清晨,我們背著書包,迎著初升的朝陽,沿著長滿青苔的石級,成群結對,你追我趕,快步走進了校園。這個季節(jié),初中同學面臨著中考,高中同學面臨著高考,夏日的校園彌漫著一種緊張的氣氛。
秋風習習,天高云淡的秋天,校園的草坪已開始泛出微黃,整個校園里彌漫著秋的淡雅,烙滿秋的印記。放學后,我們坐在枝繁葉茂,猶如巨傘一樣的雪松下,暢談著我們的人生理想。望著夕陽西下時的校園,我們唱起了《永清堡之歌》。
“牛頭河畔,永清堡上,寄托著清水人民的希望!軒轅故里,秦皇家邦,哺育著我們茁壯成長!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迎著旭日展翅翱翔!努力學習和鍛煉,積累知識和力量。建設祖國,振興家鄉(xiāng),讓明天更加繁榮富強!”那經(jīng)久不息的歌聲在校園上空久久回蕩,讓我們熱血沸騰,豪情萬丈……
北風蕭蕭、雪花飄飄的冬天,大地一片冰封,飛雪給校園披上了一層白色的衣裳,操場、樹木花草、教室全被厚厚的積雪覆蓋。下課了,我們在雪地里飛跑著,追趕著,打雪仗,賞雪景,潔白的雪地上留下了一串串校園生活的印記……
永清堡,凝聚了我們一代人成長的歡笑和淚水,承載著我們那一代人永不褪色的青春記憶。那時我們一起拼搏、相互幫助、相互鼓勵,每每憶及,我的心里就仿佛春風拂過一樣。記憶中最深刻、最難忘的事便是每年“五一”舉辦的校園運動會。那是母校生活中的一件盛事。運動會開始后,看臺上的啦啦隊是最亮麗的風景線,每一種顏色代表著一個陣營,每一個陣營都有屬于他們的口號,當槍聲響起,他們就用這口號為自己的隊員吶喊助威,整個運動場如排山倒海般沸騰起來。每個運動員都能為集體榮譽而堅持到最后一刻。最值得自豪的是有一年我班在800米的短跑接力賽中,一舉奪冠,一時間全班的同學都歡呼雀躍,爭先恐后為健兒慶賀!
在任課老師中,我記憶最深、最難忘、最喜歡的是語文老師姚來春。他知識淵博,深受同學們的喜愛。他在課堂上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還有對人生的思考,讓我們在狹小的校園里也能獲得廣闊的知識。他還是一位很有愛心的老師,愛心遍及他的每一位學生,尤其是經(jīng)濟困難、學業(yè)難以為繼的窮學生,他都想方設法予以接濟,使其不致綴學。在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中,他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課外倡導學生們辦手抄報,展示自己的才能。自己還研究《紅樓夢》、寫一些文學作品,并創(chuàng)辦了“永清堡文學社”和《蓓蕾》校刊。就像園丁珍愛著自己辛勤培育的花朵一樣,姚老師也珍愛著自己的每一個學生。說起學生,他如數(shù)家珍,多年前的學生都能叫出名字來,不少人到現(xiàn)在還互相保持著聯(lián)系、來往。老師是我們的良師益友,而同學們更是我們親密無間的好兄弟好姐妹,幾年同窗,我也交到了幾個很要好的朋友,這里面最難以忘卻的是低我兩級的緱念龍同學,記得辦《蓓蕾》??瘯r,由于投稿,我們便開始有了交往。他愛文學,談到動情處眉飛色舞。當時,我們都熱衷于那個“永清堡文學社”,念龍還當過一任社長,課間休息和節(jié)假日,他經(jīng)常給我看他寫的一些文章,并讓我給他提出修改意見。高中未畢業(yè),他考上了酒廠的工人。后來,他又放棄了工作,離家出走,自費去西安某大學學習中文,同時在那座文化古都西安的一家晚報社里打工。學業(yè)完成,又到南方去了。聽說不久成了江南名都一家《擇業(yè)導報》記者部的主任。好多年過去了,我們都為了各自的生計而奔波,天各一方,很少聯(lián)系,現(xiàn)在聽說他的盛世美容院辦得紅紅火火,加盟店遍及許多大城市……
20年前的校園身影與校園生活已經(jīng)離我們?nèi)諠u遠去,只記得那時的教室是簡陋的,教學設備是落后的,與如今我們孩子的學習條件有著天壤之別。但那時老師們的育人觀念和敬業(yè)精神,確實令人敬佩,我們自從走出校門,步入社會,所遵循的做人準則,都是那時老師的言傳身教得來的,與我們?nèi)缃褊`行的共產(chǎn)黨員的準則,一脈相承。我們秉承著這些做人信念,在社會上應對自如,能化解各種問題。盡管有時也會“高情不入時人眼”,但卻每每讓我圓滿地完成了平凡崗位上的工作任務。那些諄諄教導過我們的老師們,他們的身影時常浮現(xiàn)在我的眼前,他們的聲音時常響在我的耳邊……凝望永清堡,那昔日的蒼悴已經(jīng)“舊貌變新顏了”,再也無法找回。但它十多年來青春煥發(fā)的姿容,很難讓人相信還是那個“山城堡子”。這里已經(jīng)見不到以前的瓦房校舍、飯廳、操場、洋槐樹、垃圾坑了,代之而起的是高聳的教學樓、實驗樓、標準化大操場、各種名貴珍稀的樹木,如黃金槐、皇宮柳、紅葉李、銀杏、多種松樹、柏樹、還有叫不上名的彩葉喬灌木、多種花卉、魚池、各式盆景、木雕、石雕……簡直就是一個植物園、一個容校園、花園、園林于一體的樂園。每當我去過一次母校,總有新的感覺、新的留戀。由于工作、生活重擔在肩,我無法象辛勤的園丁在那美麗的校園工作和生活。但為了不負那里的良辰美景,每當楓葉、爬山虎紅了、銀杏黃了的時候,我總是要去看一回樹葉;每當雪滿山城、雪裹校園、雪壓青松的時候,我必定要去賞一回雪景;每當桃李芳菲的季節(jié),我總是要約上家人、朋友、同學,多次地去那里觀花;看好多種梅花、看杏花、賞桃花、看垂柳。那里的十多種觀賞桃花,不僅在清水,即使是在全省,都是獨具特色的。真如一位“種桃道士”說的“十樣桃花十樣景,萬千儀態(tài)難形容”。諸芳竟秀沐春風的享受,會讓人感到不負人生,不虛此行。
凝望永清堡!就如同置身校園里一樣讓人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