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寶兵,字劍梅,號劍梅樓主,中國散文學(xué)會會員、德州市作家協(xié)會全委會委員、德州市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千古文人俠客夢》和《開滿芙蓉花的校園》被草根博客網(wǎng)推薦為草根名博;同時在《禹城市報》《禹城文萃》《德州日報》《大眾日報》《魯北文學(xué)》《山東綠化》《文苑》等報刊發(fā)表文章近百篇,作品《夜讀魯迅》榮獲全國“與共和國同行好書伴我成長”讀書征文比賽二等獎,《從飲食變化看社會變遷》獲建國六十周年國慶征文一等獎?!肚嗲嗟奈嗤洹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yōu)秀文藝作品三等獎。 國槐朔源【原創(chuàng)】 我住的樓前有一棵國槐,是小區(qū)初建時栽種的,至今已經(jīng)二十多年了。每當(dāng)春末夏初,槐樹從沉睡的寒冬漸漸蘇醒過來,高大美麗的樹冠,一根根蓬勃向上的枝條,便綻放出嫩綠嫩綠的幼芽。進入7月,這是國槐的開花期,一束束米粒狀的花蕾,縮放在千枝萬葉間,過不了多久,便綻放出橙黃色的一束束花穗,那一簇簇花團錦繡,布滿枝頭,繁花似錦。每當(dāng)夏風(fēng)輕拂,香氣裊裊,濃濃的槐花香味沁人脾肺,更引來無數(shù)的蜜蜂??崾顏砼R,驕陽似火,烈日炎炎,槐樹以她那茂密的綠葉,遮日蔽天。讓人們在她那綠蔭的庇護下,納涼、小憩。站在槐蔭下,看著滿地金燦燦的槐花,不由得對國槐的淵源感起了興趣。 據(jù)記載,中國人植槐最早可能起源于古代的“社壇立樹”?!吨芏Y·地官·大司徒》載:“設(shè)其社稷之,而樹之田主,各以其野之所宜木,遂名其社與其野?!闭f明樹是社的標(biāo)志。而槐樹是西周時的社樹之一。在《尚書·逸篇》載:“大社唯松,東社唯柏、南社唯梓、西社唯栗,北社唯槐。”國槐不同于洋槐,國槐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樹種,而洋槐的另一個名字叫做“刺槐”,開白花,是從外國引進的。 中國民間有一俗語:“門前一棵槐.不是招寶就是進財”。在這里人們把槐樹譽為招財進寶的吉祥之樹。中國人將槐樹譽為吉祥的化身,源于首先將它視為神靈的棲息之所。如果追根溯源,當(dāng)起源于周朝?!短饏T》中記載:“武王問太公曰:天下神來甚眾,恐有試者,何以待之?!碧f道:“ 請樹槐于王門內(nèi),有益者人,無益者距之。”這里講的是周武王與姜太公關(guān)于祭祀神靈的一段對話。武王對太公說:天下來的神很多,我們將如何安排他們歇息呢?太公答道:請在王宮門內(nèi)栽植槐樹。社神就有了棲息之處。 在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的民謠:“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桐大槐樹,問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樹下老鴰窩?!闭f的就是山西移民的歷史。民國《洪洞縣志》載:“大槐樹在城北廣濟寺左。按《文獻通考》,明洪武、永樂間屢徙山西民于北平、山東、河南等處,樹下為集會之所,傳聞廣濟寺設(shè)局置員,發(fā)給憑照、川資。因歷久遠,槐樹無存,亦發(fā)貢于兵燹。”這里說的是元末山西洪洞縣城北廣濟寺旁驛道邊有株“樹身數(shù)圍,蔭遮數(shù)畝”的漢槐。明初鑒于長年戰(zhàn)亂,中原荒蕪,朝廷多次組織將山西之民移往冀魯豫皖等地。當(dāng)時洪洞縣人口稠密,地處交通要道,故移民尤多。每次移民多在深秋,官府在廣濟寺“設(shè)局駐員”,凡移民都要集中在這里登記造冊,“發(fā)給憑照、川資”,后由這里編隊遷送。據(jù)說當(dāng)時明朝官府廣貼告示,欺騙百姓說:“不愿遷移者,到大槐樹下集合,須在三日內(nèi)趕到。愿遷移者,可在家等待?!比藗兟牭竭@個消息后,拖家?guī)Э?、熙熙攘攘,紛紜趕往古槐樹下。到第三天,大槐樹下聚集了十幾萬人。突然一大隊官兵包圍了大槐樹下的百姓,一位官員宣布了大明皇帝的敕命,“凡來大槐樹之下者,一律遷走?!庇捎谑菑娖刃砸泼瘢砸泼駛冊谶@里登上了離鄉(xiāng)背井的征程,他們拖兒帶女,扶老攜幼,悲傷哭啼,頻頻回首,漸行漸遠,親人的面孔逐漸模糊,只能看見大槐樹和大槐樹上的老鴰窩。因此,大槐樹和老鴰窩就成了移民惜別家鄉(xiāng)的標(biāo)志。據(jù)考證洪洞古大槐樹移民分布在全國11個省市的227個縣?;睒湟簿统闪艘泼駛儜炎娴募耐校砸泼駛兊竭_新地建村立莊時,多在村中最顯要的地方,如十字路口、丁字路口或村口種植上一棵槐樹,以此表達對移民活動的紀念和對故土祖先的懷念之情。隨著時間的流逝,幼槐成了古槐,古槐就成了故鄉(xiāng)、祖先的象征。 中國人崇拜槐樹不僅是因為將它作為神樹、吉祥之樹,也不僅是因為它的材質(zhì)堅實且富彈性,耐水濕,是古代建筑、車輛、農(nóng)具、雕刻的優(yōu)質(zhì)原料,還在于它的花、實、葉、枝、木皮、以及生長在它樹身上的槐耳都是良好的中藥藥材。在饑饉年代,它的葉子是人們的救命食物。即使在今天,它的嫩芽也是一道美味的野菜,用它的嫩芽作飲代茶,更有治病的效果。 3、本刊對所錄用的稿件保留刪改權(quán),文責(zé)自負。來稿請附作者簡介、通訊地址、聯(lián)系電話及個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眾號發(fā)表過的勿投本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