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強,男,1971年出生,山東高密市人,中國散文家協(xié)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員,高密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現(xiàn)供職于高密市國稅局。1991年開始發(fā)表作品,作品散見于《當代散文》《當代小說》《散文詩》《視野》《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濰坊日報》《風箏都》等報刊。著有散文集《行走的季節(jié)》,新聞作品集《藍心集》。 古韻高密(散文詩)【原創(chuàng)】 ◆城陰城遺址 此刻,我佇立在濰河之濱,凝神注目遠處這片所剩無幾的舊城遺址,讓思緒打破歷史的沉默。 史傳城陰城是高密城的起源地。這座古老的城池,始于戰(zhàn)國,毀于北齊戰(zhàn)火。而今,眼前的這片城墻,只剩下單薄和蒼涼。面對這幾方殘垣斷壁,記憶之船開始尋著歷史的脈絡(luò)游回狼煙四起,群雄逐鹿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 撫摸著年代久遠的土城墻,依稀可追溯兩千多年前那場權(quán)力的爭斗和沖突,項羽手下名將龍且率二十萬大軍迎戰(zhàn)韓信兵團而敗北的悲壯場景,仿佛再現(xiàn)眼前。 歷史上的城陰城,經(jīng)受了多少刀光劍影的洗禮。而時光之劍,正一步步穿越歲月的風沙,在城陰城遺址上刻下了沉落的印痕,一股清寒之音,在蕭蕭的風中發(fā)出嗚咽的回響。 殘破的城墻,沾滿了征戰(zhàn)的血淚;殘破的城墻,也印透和見證了幾多朝代文明的興衰起落。 城陰城,曾幾度繁華,幾度富庶。毗鄰流淌的濰河,日日夜夜守護著這座古老的城池和安貧樂道的百姓子民,散發(fā)著生命的榮光。 環(huán)顧城陰城遺址,曾經(jīng)的輝煌已經(jīng)被時光湮滅,空曠的黃土地,單調(diào)的城墻,已落滿歲月的風塵,再也無法復原那一段歷史的飽滿。 這片遺址顯得孤單又沉寂,只有那叢叢凄惶的枯草,還在隨風搖擺,仿佛一直在向人們敘說城陰城曾經(jīng)的興盛與衰敗。 古韻高密,從這里誕生。 ◆ 晏冢穹碑 高密東南鄉(xiāng)一隅,膠河東岸,此時秋意正濃。 這年九月,我再次來到這片古韻流淌的厚土。 小小的村野之地始終滲透著一種大氣象,這里有一處簡單而神秘的墓地,靜靜掩藏在綠野青草間的齊相晏嬰冢,仿佛一直醒著,給人以歷史和文化的沉思。 身臨其境,碩圓的墳塋,斑駁的穹碑,反照著歷史,昭示著日月,讓人心生敬仰。 這是一顆孤獨的靈魂,這顆靈魂已沉睡了兩千五百多年。在風塵漫漫,時光輪轉(zhuǎn),日月?lián)Q新天的今天,他把自己臥成一道仿佛被遺忘了的舊景。 拜謁晏子墓地,萬千思緒縈繞心頭。此時此刻,每個人會不自覺讓自己穿越那個發(fā)黃了的春秋時代,感受那個時代的晏子。 群雄爭霸,內(nèi)憂外患。在決定齊國命運的每一個生死關(guān)口,晏嬰作為國相,始終以齊國山河為重,力挽狂瀾,靠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手段,輔佐齊景公治國理政,確保了齊國在一個時期內(nèi)政治清明,國泰民安。 透過歷史上的晏子使楚、晏子使吳、晏子使晉等等一個個傳奇故事,足見他在外交中不卑不亢,能言善辯,機智過人的才智、人格和魅力。 一部彪炳史冊的《晏子春秋》,字里行間無不閃爍著晏子思想智慧的光芒。 夕陽西下,橘紅的霞光覆蓋了緩慢流淌的膠河,也覆蓋了這處令人仰慕的文化圣地。 凝望晏冢穹碑,先賢的智慧和遺風如日升月恒的輝光,與這片土地相融,在這片土地上升華,成為古韻高密一顆永不隕落的星子。 ◆劉墉紀念館 密水悠悠,文化醇厚。 與清代大學士劉墉相見是在丁酉年九月的一個下午。這種相見,是隔世的見,因為敬仰,因為懷念。 位于高密西南鄉(xiāng)的逄戈莊村,有了劉墉紀念館,顯得清韻滿滿。 時光如梭,二百多年后的今天,人們依然沒有忘記清代嘉慶年間這位政治文化名人的名字,沒有忘記村里這座紀念館帶給世人的那段歷史的追憶。 紀念館內(nèi)的墻壁上,懸掛著劉墉清矍的畫像,畫像上那些淡淡的底色,簡樸而凝香,這是你生命的原色,做人的本色。 博覽史書,你一個個奉旨秉公辦案、清廉為民的故事,可清晰地了解你行走官場,兩袖清風,正直清儉的風范和操守,讓世人心生敬畏。 從政之時,你更是專注學問,博通經(jīng)史,擅長水墨畫,工詩善對,精于書法,一時,你成為大清帝國學者型官員。 作為清代著名書法家,你彧彧的才華甚至超越了你的政治影響。史書上有這樣的記載和評價:其書法,貌豐骨勁,味厚深藏,超然獨出,自成一家,名盛一時。你因此便有了“濃墨宰相”之譽。 劉墉,一個身居廟堂之上的朝廷命官,在清代那個政治渾濁紛亂的年代,能做到一生清廉、簡樸、雅道,實屬可貴,其風范和成果,為世人所稱頌,堪稱后世之師表。 拜訪劉墉紀念館,安靜的村莊里始終流淌著一股文藝的清新氣息,漫溢的空氣里散發(fā)著某種古典的意味,雅意而闊朗。 ◆ 鄭祠和鄭墓 濰水湯湯,天地悠悠。 一座沉思了多少年的古祠,掩映在柏松環(huán)繞的巨大帷幕下。 查高密史冊,鮮有記載:鄭玄墓與祠,墓高6米,墓前是鄭公祠,祠前有碑石兩塊,祠園有古柏,名曰“鄭祠古柏”。 古祠北依砥阜山,南眺巴山,蒞臨濰水,氣象氤氳。 在高密西鄉(xiāng),你把自己站立成一道流芳千古的風景。 渾圓的墓,一身萋萋的草,微風中似乎能聽到主人的心跳。 蒼舊的石碑,高高挺立,鐫刻著一代鄭學大師不朽的靈魂。 造型古樸典雅的祠廟,守護著大儒鄭玄的塑像。 北方元月的一場初雪,給鄭公祠添上了一襲新衣。雪凝歲月,恍如昨天,眼前的古祠仿佛睜大眼睛一直醒著。 當我迎著雪花的裹挾一路走來,撫摸著你歷經(jīng)滄桑的脈絡(luò),你古拙的身影仿佛一直在向世人述說近兩千年前發(fā)生的故事。 祠園很小,但與你的主人,東漢大經(jīng)學家鄭玄生前高博的偉業(yè)極不相稱,主人用自己一生的心血和才智,抒寫了經(jīng)天緯地的事業(yè)。 一生不畏生活苦難,不被權(quán)力折身,不畏朝廷禁錮,矢志游學鄉(xiāng)鄰,嘔心瀝血,隱修經(jīng)注。你對《周易》、《尚書》、《禮記》、《論語》等所作的注釋,形成了鮮明的鄭學思想體系,足以范世后人。 多少隱忍才能換來治學的真經(jīng),多少寒苦才能磨練一個人情操;多少專注才能成就一生的偉業(yè)。 在鄭玄紀念地,一代經(jīng)學宗師的風采照亮了高密的史冊。 (注:文中的“鄭祠和鄭墓”古跡,因區(qū)劃調(diào)整,已于2008年由高密市劃至濰坊市峽山水庫管理區(qū)。) 3、本刊對所錄用的稿件保留刪改權(quán),文責自負。來稿請附作者簡介、通訊地址、聯(lián)系電話及個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眾號發(fā)表過的勿投本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