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元 月 共 讀 哲學家們都干了些什么 這本書的內容非常充實,文字流暢,語言風趣幽默,是非常好讀的暢銷書和西哲入門書,而且,我覺得本書還滲透著作者自己的觀點,因此,本書也算得上是一本真正的哲學書。相較《蘇菲的世界》,我覺得這本書更加符合中國人的思路和閱讀習慣。 作者:林欣浩 領讀者:MJ 出版社: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領讀 者說 1月9日:第十、十一、十二章 這三章主要講笛卡爾,一般把笛卡爾作為近代哲學的標志,也是認識論轉向的標志,哲學問題從“世界是什么樣?”變成了“人的認識何以可能?”,也就是從本體論轉向了認識論。 其實還是給知識找基礎,找來找去,這個基礎真的不那么好找,細想起來,真的沒什么是真正經得起推敲的,真是細思極恐。知識的基礎這個東西如果找不到是很難受的,別人給的吧自己又不信,反正就是難受。 笛卡爾自己找了一個:我思故我在,這個很牛,用邏輯的方式找到了認知的原點,從這里開始,原來信神的人,越來越多的開始信理性了。其實,歷史上很多被稱作哲學家的人,有著各種各樣的身份、職業(yè),我認為,他們的共性,就是用理性的方式解讀世界。 我們說一個人是不是有思想,是不是就是看他是不是講理呢? 打卡集錦 草木有心 中國人講究比喻式哲學,韻味無窮,卻不講清楚;西方人講究數(shù)學式哲學,淺顯簡單。一句"我思故我在"就推理演繹了一個"人的存在性"問題;"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聽著好深奧,可是有什么確定的意思么,真的是挺玄的,這部分關于中西方哲學的述說深得我心。 關于"形而上學",作為一個工科生的我這些年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從課本上的解釋看好像不是什么好東西,讀這本書才有了點認識。 "形而上學"是高于客觀世界的統(tǒng)領一切事物的真理,同"大道無形"的道,而且一切問題質問到底都會到形而上學的層面,因為一切問題都可以歸于"你是誰,從哪來,到哪去"、"人生的意義,世界的本質"。 原來,一旦質問,你我都有了哲學性??! 嘻嘻 講笛卡爾為什么要講荷蘭?原來荷蘭是一個商人社會,當時是言論最自由的地方。 笛卡爾既然被蘇格拉底附體,懷疑學校課程,親自思考世界,為什么卻是用哲學推理證明上帝的存在?為什么不懷疑上帝的存在?不過笛卡爾筆下的上帝是“哲學家的上帝”,和“神學家的上帝”是一個上帝嗎?我表示懷疑! 笛卡爾將《第一哲學沉思集》題獻給巴黎索邦大學的神學教授,他說這本書可以為天主教信仰服務。他希望自己的著作能得到神學家和教會的欣賞,恐怕是想用這種方式,為自己的物理學研究鋪平道路吧。 在他生前,教會確實沒有給他找麻煩,不過教會在笛卡爾去世13年之后,將他的著作列入了禁書目錄。 編輯:靈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