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問·熱論》是論述熱病的專篇,張仲景根據《熱論》中“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傷于寒者,則為病熱"以及三陰、三陽分證等理論的啟發(fā)下,對傷寒病作了全面的發(fā)揮。仲景論傷寒,雖源于《熱論》,但高于《熱論》??蓮囊韵氯c說明。
一.以病因立論,突出惡寒一癥
仲景認為寒是病因,發(fā)熱是病癥,寒為因,熱為果;因是病變的本質,果是病變的現象。因此名“傷寒”,而不再稱“熱病”。在《傷寒論》一書中,尤其突出“惡寒”這一病癥。如“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太陽病, 或已發(fā)熱,或未發(fā)熱,必惡寒”,“病有發(fā)熱惡寒者,發(fā)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也”。故“惡寒”一癥是傷寒病的主要癥狀,而“發(fā)熱”一癥退居第二位。故后世有“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的說法。
二.仲景六經,所賅極廣
《熱論》 雖然有三陰、三陽主證提綱,但《熱論》之六經,多以經脈病證為主,且三陽為表熱證,三陰為里熱證。即有熱無寒,有實無虛,有三陰之名,無三陰之實。而仲景之六經,所賅極廣,清代傷寒學家柯琴在《傷寒來蘇集》一書中說:“《熱論》之六經,專主經脈為病,但有表里之實熱,并無表里之虛寒;但有可汗、可泄之法,并無可濕、可補之例。仲最之六經,是分六區(qū)地而,所賅者廣;凡風寒溫熱,內傷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熱,或虛或實,無乎不包。”柯氏之言,頗為中肯,兩論相較,《熱論》三陽經證候,多屬仲景的太陽證, 《熱論》 三陰經證候,都是仲景的陽明承氣證;而仲景的三陰證,都為《熱論》所無。但仲景的辨證方法,一直指導中醫(yī)臨床,說明仲景在《熱論》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實踐,有所取去,有所提高,雖源于《熱論》但高于《熱論》。
三.《熱論》只有汗、泄兩法,《傷寒》八法俱全
《熱論》對熱病的治法,唯有汗、泄兩法。即“未滿三日,可汗而已;已滿三日,可泄而已”。結合《內經》其它各篇,對熱病的治療法則不外是“熱者寒之”。仲景在《傷寒論》一書中發(fā)展了《內經》“以寒治熱” 的簡單治法,全面闡述了傷寒病的理、法、方、藥。仲景以扶正祛邪為總則,把“扶陽氣、存陰液”的精神貫穿全書之中。具體運用了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大法。如麻桂之汗,承氣之下,柴胡之和,白虎之清,四逆之溫,炙甘草之補,桃仁承氣之消,瓜蒂之吐等;以及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新病宿疾,標本緩急等不同的治療原則。使人既有法可循,而又靈活多變,奠定了祖國醫(yī)學的理法方藥。故清代喻昌稱之為“眾法之宗,群方之祖”是有一定道理的。
至于其它方面,如傷寒傳經,不拘時日,以脈證為據等見解,都遠遠高于《熱論》。所以說,張仲景在《素問·熱論》的理論指導下,對傷寒病作了全面而系統地發(fā)揮,成為我國最早的理、法、方、藥俱全的一部典籍。
【文中素材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