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泉州歷史網(wǎng)--陳埭丁氏回族的漢化

 臥龍動 2023-12-21 發(fā)布于廣東

陳埭丁氏回族的漢化

  引文
  陳埭丁氏回族漢化的表現(xiàn)
    ——宗教信仰。
    ——祭祖活動。
    ——節(jié)日慶典。
    ——喪葬儀式。
    ——婚姻儀式。
  陳埭丁氏回族漢化的過程
    ——丁衍夏《祖教說》。
    ——祭祖:“祀不設主”→“祀設主矣”。
    ——墓葬:“封若馬鬣”→“封用壙矣”。
    ——教規(guī)教儀:禮拜、封齋、凈身→“不求其曉”。
    ——十六世紀末是丁氏回族全面漢化的重大轉捩點。
    ——明末倭亂加速漢化進程。
    ——“祖教”傳統(tǒng)習俗的遺存
  陳埭丁氏回族漢化的原因
    ——居處環(huán)境的改變
    ——與漢族的通婚
    ——讀書入仕
  對陳埭丁氏回族漢化的歷史認識

引文

  陳埭丁氏回族聚居于晉江市陳埭鎮(zhèn)的七個行政村,有回民17000人。

  據(jù)《氏族譜》記載,丁氏“祖從回教”,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回回民族。其一世祖“自蘇貨賈于閩泉”,卜居泉州城南文山里。元末,三世祖“植業(yè)于城南之陳江(今陳埭)”,舉家遷焉。(參見泉州歷史網(wǎng)www.qzhnet.com《泉州人名錄·賽典赤·贍思丁》、《泉州民系·元末明初——泉州多民族的形成·回族》、《泉州祠堂·丁氏——陳埭丁氏宗祠》)

  六個多世紀以來,丁氏“業(yè)日以拓,族日以大”,發(fā)展成今被譽為“陳埭萬人丁”的大姓巨族。然而,丁氏回族在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已經(jīng)漢化。

  漢化,是一種少數(shù)民族在與漢族共同生息和交往中,其文化整體或部份地喪失本文化的特征而趨同于漢文化的現(xiàn)象。那么,丁氏回族的漢化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漢化的時間與過程如何?促使其漢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陳埭丁氏回族的漢化情況、過程及原因,在泉州少數(shù)民族中具有很典型的意義。

  為此,《泉州歷史網(wǎng)》站長特從《中國伊斯蘭在線社區(qū)》(http://www./bbs/dispbbs.asp?ID=14254&boardID=24)轉貼并略加編輯莊景輝《陳埭丁氏回族漢化的研究》(《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 [一]》),供網(wǎng)友閱讀參考。

陳埭丁氏回族漢化的表現(xiàn)

  丁氏回族的漢化,突出地表現(xiàn)在接受了漢民族的傳統(tǒng)觀念。宗祠的建立和族譜的修纂,是其重要的標志。……丁氏回族的漢化,明顯地反映在宗教習俗的變革方面。

  根據(jù)筆者在丁氏回族社區(qū)對近半世紀以前的社會民俗狀況所作的田野調查收獲,從以下五點描述其宗教習俗方面的漢化表現(xiàn)。

  第一、宗教信仰。

  崇奉佛、道教和其他諸神祇在丁氏回民中已成普遍現(xiàn)象,甚至還有一部份人信奉基督教?!?/p>

  第二、祭祖活動。

  在丁氏回族社區(qū),祭祀祖先的場所,除大宗祠外,還有小宗祠和祖厝。……

  第三、節(jié)日慶典。

  丁氏回族原有的禮拜、封齋,以及宰牲等重要的“祖教”禮儀和節(jié)日,已全然消失而完全漢化。

  他們按當?shù)貪h族的習慣歡慶“四時八節(jié)”,即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立冬、冬至和春節(jié)(年兜),節(jié)日慶典活動亦如是,元宵鬧花燈、清明祭祖墓、端午縛粽、中元普度、中秋團圓、立冬“補冬”、冬至食圓、年兜守歲,回漢同樂,融為一體了。

  第四、喪葬儀式。

  ……丁氏回族的喪葬儀式,早已不見伊斯蘭教之痕跡,而遵漢俗有過之而無不及。喪事的舉辦,雖因各人的經(jīng)濟條件和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儀式之繁簡和費用之豐儉有別,但與閩南漢族同樣離不開侈費和迷信兩個特點。

  第五、婚姻儀式。

  閩南漢族社會中存在種種不同的婚姻形式,……所有這些婚俗丁氏回族都無不存在?!?/p>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丁氏回族文化內涵已經(jīng)失去伊斯蘭文化因素,而完全趨同于當?shù)貪h文化了。

陳埭丁氏回族漢化的過程

  在“斷以節(jié)齋府君為始”至今近七百年的發(fā)展歷史中,丁氏回族文化經(jīng)歷了一個逐漸趨同于當?shù)貪h文化的漢化過程。

  丁衍夏《祖教說》

  丁衍夏的《祖教說》,不僅描述了丁氏回族漢化的詳細情況,而更重要的是為我們認識其漢化過程提供了線索。

  “吾家自節(jié)齋公而上,其遷所自出,俱不得而詳也。

  由其教而觀之,敦乎若上世風氣之未開然也。

  如殮不重衣,殯不以木,葬不過三日,封若馬鬣而淺,衰以木棉;

  祀不設主,祭不列品,為會期,日西相率西向以拜天;

  歲月一齋,晨昏見星而食,竟日則枵腹;

  薦神惟香花 (編者按:非伊斯蘭禮儀),不設酒菜,不焚楮帛;

  誦清經(jīng),仿所傳夷音,不解文義,亦不求其曉,吉兇皆用之;

  牲殺必自屠而后食,肉食不以豚;

  恒沐浴,不是不敢以交神明;

  衣崇木棉不以帛,大率明潔為尚也。

  稚年習見如此。

  厥后殮加衣矣,殯用木矣,葬逾時矣,衰麻棉半矣,祀設主矣,封用壙矣,祭列品矣,牲務肥矣,天多不拜矣,齋則無矣,牲殺不必出其屠而自殺矣,衣以帛矣,交神不皆沐浴矣,酒果設矣,棉帛焚他神矣,祀先則未用也,香花之薦猶故也。

  今則祀先有焚棉帛者,牲殺不必自殺與其屠者,衰皆以麻無用棉者,葬有逾十年者,吉兇有用黃冠浮屠者,食有以豚者?!?/strong>

  《祖教說》具體地記述了丁衍夏“稚年”、“厥后”及“今”所親身經(jīng)歷的三個不同時期的丁氏回族在宗教習俗方面的變化情形。(參見泉州歷史網(wǎng)www.qzhnet.com《泉州人名錄·丁衍夏》)

  丁衍夏宜昌,號味蓮,居十世,生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生活在嘉靖之初,“厥后”為嘉靖中,“今”應是丁衍夏修纂族譜的萬歷初年 (丁衍夏汾溪志》,“志就”作《紀略引》于“歲在萬歷丁亥中秋之望”,可見譜成于萬歷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所謂“今”即當萬歷初年也。)。

  丁衍夏的一生正處于丁氏回族宗教習俗發(fā)生重大變革的時期。然而,如果把這看成是丁氏回族漢化的開始,那是完全錯誤的。我們姑且不論丁氏宗祠的建立和族譜的修纂始于明初,還有許多跡象表明,在丁衍夏稚年之前,丁氏回族已經(jīng)開始漢化了。

  祭祖:“祀不設主”——“祀設主矣”

  其一、雖說“祀不設主”,但類似“立于宗廟以棲神者”的“主”,在嘉靖初年以前便在宗祠里出現(xiàn)了。

  《雁江懷古山房私譜》載:“按一世至四世祖考妣不設神主,惟制一木屏列而書之。其后則我汾祖宦回手書也,紀列祖考妣生卒年月日時及其葬處,至于仁庵公獨詳?!?span style="text-decoration:underline;">夏及見之,此木屏毀于倭,今之木屏則再制矣?!?/p>

  原木屏為“汾祖宦回手書”。汾祖即八世丁儀,字文范,號汾溪,生明·成化八年(1472年),登乙丑(弘治十八年,1505年)榜進士,歷官四川按察司僉事,卒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享年49歲 (《泉州回族譜牒資料選編·汾溪公行狀》)。

  木屏之制,在丁儀去世的正德十六年之前,丁衍夏尚未出世。做一木屏列書一世至四世祖考妣以供祭祀,實質上就是一種神主牌位之設。這與今祖厝神龕中所供奉的那種“化主” (所謂“化主”,即當宗祠或祖厝神龕階滿,難于容納后來之木主時,擇日將若干早逝者木主燒毀,同時將其忌辰抄錄入族譜,并逐一記錄在一個特制的木屏上擺于神龕中繼續(xù)供奉。) 后用來紀錄若干祖先忌辰而制作的木屏,其性質是一樣的。

  再者,《丁氏族譜》記載祠堂里供有“歲祀瞻拜”的四世祖仁庵之“遺像”。這幅遺像,是仁庵于洪武年間因白蓮會案被逮系京師獄中,“乃同系詔獄名畫筆也”(《陳江雁溝里丁氏族譜·纂述世謨》),出獄時“其小影夾置衣領中以行”而帶回家來的 (《陳江雁溝里丁氏族譜·仁庵公傳》)。此畫像被奉為祭拜之對象,一定是仁庵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去世后便開始了,比起木屏之設要早得多。

  所謂“祀不設主”,很顯然丁衍夏是不把畫像和木屏看成后來“祀設主矣”的那種“木主”而言的。

  畫像和木屏之設,雖然與后來的那種每位死者獨立設神主牌位的“木主”在表現(xiàn)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實質上也是一種設主。假如把丁衍夏所云“祀不設主”視為當時丁氏沒有祖先崇拜的觀念和行為,那就錯了。

  “祀不設主”清楚的表明,在所謂的設主之前已經(jīng)有了祭祖活動,雖然沒有設立后來的那種“木主”,但祭祖活動正是以瞻拜畫像和供奉木屏而展開的。

  如果像有的人片面地把當時的祠堂說成是清真寺(陳達生《明朝時期陳埭丁姓穆斯林的改宗及其清真寺》),那么對于這些現(xiàn)象是很難作出解釋的?!?/p>

  墓葬:“封若馬鬣”——“封用壙矣”

  其二,在墓葬形制上,嘉靖初年以前,并非都是“封若馬鬣”。

  目前已知的丁氏祖先采用伊斯蘭教徒塔式墓形制(《陳埭回族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編者按:非依伊斯蘭教規(guī)。)安葬的,有一世至三世祖暨妣?!欢?,到了第六世便開始采用漢式墓制了。

  從譜載六世祖龍隱、妣陳氏墓之“合葬墓圖”觀之,墓前立有由石牌與石案組合而成的墓碑,上刻漢文“陳江龍隱 公墓”,墓后墻壁掩三面環(huán)繞,是為漢式墓(《陳江雁溝里丁氏族譜·六世祖龍隱公妣陳氏合葬墓圖》)。

  稍后的七世祖卒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與繼妣王氏合葬墓,族譜更明確地標示“此為灰墓”(《陳江雁溝里丁氏族譜·東塘祖塋紀略》) ,完全屬漢族墓葬形制?!?/p>

  若從至今保存完整的五世祖英杰墓的形制來看,其雖“封若馬鬣”,但引人注目的是,整座墓的規(guī)制,則采用了明代流行于閩南漢族的典型的“交椅式”,可謂“中西合璧”之制。

  可以說,十五世紀前葉是伊斯蘭式與漢式兩種墓制的交替階段,到十五世紀后半葉,已普遍是“封用壙矣”。

  教規(guī)教儀:禮拜、封齋、凈身——“不求其曉”

  其三,丁氏回族在丁衍夏稚年時,雖然還保 持有“為會期,日西相率西向以拜天”、“歲月一齋,晨昏見星而食,竟日則枵腹”、“恒沐浴,不是不敢以交神明”的禮拜、封齋、凈身等伊斯蘭教的教規(guī)和教儀,但他們并非純粹的伊斯蘭教徒,而遵行的教規(guī)教儀在一定程度上說也只是一種形式而已。

  正如“誦清經(jīng)”,卻“仿所傳夷音,不解文義,亦不求其曉”,并沒有人真正對《古蘭經(jīng)》有所認識和理解,更談不上有阿訇的存在。……

  不僅如此,他們還把伊斯蘭教的教規(guī)逐漸轉化對祖先崇拜的禮儀,族譜記載了不少這樣的典型事例。

  七世丁德(1448—1534年),“惟祖先祀事,旬日戒且必誠必腆,治器皿,悍衣服,齋沐三日,乃與神交,率為常?!保ā度莼刈遄V牒資料選編·篤行七則》)

  生活于同時代的丁頤德,“當祭必沐,無間寒暑,老亦猶壯。牷牲預時擇之,日再省視,務極肥腯告充以薦,方愜其志?!保ā蛾惤銣侠锒∈献遄V·纂述世謨》)

  表面上看起來,丁氏回族還保持著伊斯蘭教習俗,但這種習俗是與漢族崇拜祖先的傳統(tǒng)觀念結合而在“祖先祀事”時表現(xiàn)出來的。這不能不認為是在丁衍夏稚年以前,丁氏族就開始漢化的又一特殊表現(xiàn)。

  十六世紀末是丁氏回族全面漢化的重大轉捩點

  雖說丁氏“教宗回回”,倘若“斷以節(jié)齋府君為始”,也很難講他們就是純粹的伊斯蘭教徒。

  肇基陳埭的三世丁碩德“遺命諸子所居營祠堂”,四世丁仁庵拓基啟宇建祠堂并筑新宮仔崇祀武德侯,五世丁毅齋崇信他神、倡修族譜等等,可見丁氏回族從一開始就受到漢文化的深刻影響而趨于漢化,并且隨著他們自身的繁衍和發(fā)展而日漸加速了這一進程。

  假設要丁氏回族的漢化過程劃分階段的話,那么,可以把十六世紀末看作是丁氏回族全面漢化的重大轉捩點。

  在這之前近三百年的歷史發(fā)展中,丁氏回族正是維持著既接受漢文化傳統(tǒng)觀念,又不完全背離伊斯蘭教習俗的這么一種態(tài)勢,而緩緩地趨于漢化的。像丁頤隱崇祖觀念強烈、信奉他神虔誠,但對“祖教”習俗遵行不悖,是這一階段丁氏漢化形態(tài)在其身上的集中反映,他很典型又具有普遍意義。

  然而,進入十六世紀末,正如丁衍夏在《祖教說》中所揭示的那樣,伊斯蘭文化因素基本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漢文化因素占據(jù)了主導地位。

  明末倭亂加速漢化進程

  值得注意的是,發(fā)生在這一時期的倭亂,雖然不是促使?jié)h化的基本動因,但卻起到了加速漢化的推進作用。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據(jù)其地,舉族室廬蕩然俱毀,無有存者,老少壯長,旅寓城中,生無寧居,歿無寧祀。”(《陳江雁溝里丁氏族譜·宗聚說》)

  經(jīng)過這場倭亂的浩劫,百廢待興,丁氏回族發(fā)展史上具有關鍵性意義的事件,便是伴隨著重建家園而接著產生的。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重建大宗祠 (《陳江雁溝里丁氏族譜·重建大宗祠碑記》),并制定了祭祖定式(《陳江雁溝里丁氏族譜·祀約》);

  被視為“誠今之要務”(《陳江雁溝里丁氏族譜·扳譜說》)的族譜編修工作于萬歷十五年成書;

  繼丁自申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之后,子丁日近、孫丁啟浚分別于萬歷十七年(1589年)和萬歷二十年(1592年)“三世聯(lián)登甲榜”(《丁氏族譜》);

  萬歷二十八年對大宗祠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擴筑(《陳江雁溝里丁氏族譜·三宗祀議》) ;

  汾江毅齋 公宗祠及其他小宗祠的重建或鼎建,以及皇帝“賜食豬肉”這一漢化上最敏感的問題,其傳說也產生在這個時候。

  “祖教”傳統(tǒng)習俗的遺存

  而回教曾“幾乎息”(《雁江懷古山房私譜·祭儀紀言》),祇有在丁氏宗祠的祭祀儀式上,尚遺留著“祖教”的傳統(tǒng)習俗:

  “宗廟有祭,俱沿于俗(即漢俗─引者)。獨于當忌之日前一月,畜一牲別牢以食之,有古者滌牲之遺也;先一日掃室、滌器、焚香、薦花、燃燭,有古者致齋之義也?!?/p>

  宗廟祭祀定式:生卒之日,祭均其品,而卒日之祭,加一全牲。牲用少牢,吾祖大夫之后,祭用死者之分,因而俱用之,衍先世之遺榮也。牢不熟薦,取古者血食之義也。牲必預畜重止十斤,取古者用犢之義也。不牢則鵝,鵝者,吾家故用為牲,務極肥腯,從先祖之遺訓,不可以不恪也,必如是而后可以告充也?!?《陳江雁溝里丁氏族譜·祀約》)

  丁氏回族在十六世紀末所出現(xiàn)的這種習俗變革,是普遍而劇烈的。但必須指出,這并不是質的變化,而是丁氏回族長期以來接受漢文化影響積淀的量變,是進一步全面地漢化罷了。

  自此之后到本世紀五十年代的約四百年間,“回教已矣”(《陳江雁溝里丁氏族譜·二莊孺人傳》) ,丁氏回族在社會文化生活的各個方面完全漢化,宗祠祭祖“只知不用豬肉,而要用牛肉祭祀”(張玉光:回教入華與泉州回教概況,《月華》1937年第9卷第1期),成為唯一保存下來的“祖教”遺跡。

  在前一節(jié)述及的宗教習俗的漢化表現(xiàn),便是這一階段發(fā)展過程的結果。

陳埭丁氏回族漢化的原因

  論及丁氏回族的漢化,不能不分析其漢化的原因。

  當然,丁氏回族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而又復雜的漢化過程,而影響這一過程的因素則是多元的。不過,歸納起來,有這么三個方面的主要原因。

  居處環(huán)境的改變

  首先是“植業(yè)”陳江(今陳埭),居處環(huán)境的改變?!?/p>

  丁節(jié)齋是一位自蘇州來泉經(jīng)商而定居于泉州城南的穆斯林商人。

  三世碩德雖早年喪父,但由于他“商販于外,往來蘇、泉之間”(《陳江雁溝里丁氏族譜·扳譜說》),到晚年積攢了一定的財富,于是他的次子仁庵娶了“右族”之女莊氏為妻。

  然而,元代末年泉州的“亦思巴奚”兵亂,逼著他們重新選擇生存之道。(參見泉州歷史網(wǎng)www.qzhnet.com《亦思巴奚戰(zhàn)亂》)

  這場持續(xù)十年的戰(zhàn)亂,肇始于至正十七年(1357年),息止于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前五年義兵萬戶賽甫丁、阿迷里丁叛據(jù)泉州,“民大被荼毒”(《晉江縣志》卷15·紀兵》)。后五年那兀納氏市舶之亂,“大肆淫虐”(《清源金氏族譜·麗史》,廈門大學博物館抄藏) 。接著又是元將陳友定討伐叛軍,“凡西域人盡殲之,胡發(fā)高鼻有誤殺者”(《清源金氏族譜·麗史》,廈門大學博物館抄藏)。

  戰(zhàn)亂使泉州生靈涂炭,商業(yè)雕敝,稱盛一時的海外貿易一蹶不振,穆斯林商人紛紛逃往海外或徒避他鄉(xiāng)。丁氏也是在這個時候不得不放棄經(jīng)商傳統(tǒng),舉家從城南遷居陳埭的。

  丁儀《族譜敘》云: “相傳有始祖諱者,往年賈于泉中,因卜居于城南隅。傳至三世祖諱者(即丁碩德-引者),植業(yè)于城南之陳江二舍許,因而遷居。子孫相傳,隱伏耕讀于其中,力行為善,咸知自遠于法而保其家,故其屬日以蕃 ?!保ā蛾惤銣侠锒∈献遄V·族譜敘》)

  以上記述隱約道出了丁氏是為避難而“植業(yè)”于陳埭的。從城市到鄉(xiāng)村,從經(jīng)商到務農的根本性轉移,改變了丁氏生活的自然環(huán)境,也改變了社會環(huán)境。 ……

  丁氏定居陳埭,比起經(jīng)商,決定了他們必須與漢族發(fā)生更為密切的關系,無論是“筑陂以捍海田”,還是“履畝以征蕩產”,不依靠漢族的力量是難以為業(yè)的。

  丁碩德經(jīng)商所積累的財富,成為轉務農業(yè)投入的經(jīng)濟基礎。憑借這一經(jīng)濟實力,丁氏不僅廣置田產,而且擁有廣闊的沿海灘涂。經(jīng)過不長時間的經(jīng)營,“家用益饒”(《陳江雁溝里丁氏族譜·二莊孺人傳》)。這是非與周圍漢族互相依賴、無間交往所能辦到的。

  要做到這一點,丁氏必然要采借漢族的思想觀念和風俗習慣作為與之交往的有效手段?!白赃w陳江以居,列祖惟篤實躬行,濟人及物為家法”(《陳江雁溝里丁氏族譜·纂述世謨》),丁氏便是以此來取得鄉(xiāng)族的認同和確立在漢族社會中之地位的。……

  與漢族的通婚

  其次是與漢族的通婚。

  丁氏回族的嫁娶對象主要是漢族,與同族異姓聯(lián)婚的只是極少數(shù)。據(jù)族譜所作的婚配統(tǒng)計,一世節(jié)齋陳氏,二世述庵陳氏,三世碩德蘇氏,四世仁庵莊氏,五世毅庵蒲氏王氏、誠齋陳氏、英杰施氏。……

  廣泛地與漢族婦女通婚,不僅在血統(tǒng)上日漸增多地注入漢族成份,而且?guī)砹巳V五常、倫理道德等漢族的封建傳統(tǒng)觀念和行為準則,導致丁氏回族普遍地接受漢文化。

  追溯丁氏回族的歷史,我們發(fā)現(xiàn)最初幾代“妣”對于丁氏宗族早期的發(fā)展,曾起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促使丁氏的漢化方面成了極為關鍵的因素。

  丁氏一世至三世單丁過代,三世丁碩德剛滿周歲祖父節(jié)齋就去世了,八歲時父親述庵又不幸逝世。當年碩德的母親陳氏(諱順正)二十五歲,祖母陳氏(諱大娘)五十一歲?!?span style="text-decoration:underline;">丁碩德是在母親和祖母的撫養(yǎng)、教育下長大成人的。

  可以想象,失去了主導作用的父親,削弱了伊斯蘭文化的教育和影響,他是在幾乎與漢族無異的家庭里和環(huán)境中成長的,從小接受得更多的是漢文化的熏陶。雖然沒有使他背離伊斯蘭教,但漢族的傳統(tǒng)觀念和行為對他必然產生深刻的影響。這是丁氏回族在趨于漢化上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在這樣一種特殊條件下,與漢族的通婚所帶來的影響顯得尤為重大。有人曾對《重建大宗祠碑記》所載碩德遺命諸子所居營祠表示懷疑,如果把它放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中來認識,對碩德萌發(fā)建祠祭祖盡其孝道的意愿,就會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了。

  對于前數(shù)代之妣,如一世妣榮壽、二世妣順正、三世妣貞淑、四世妣淑懿、五世妣精玉、七世妣淑壽等,丁自申、丁衍夏曾撰《二莊孺人傳》 和《壽母傳》,對她們有功于家庭乃至族給予很高的評價。……

  淑懿雖然“自歸仁庵公,即斥紈綺服寒素”(《陳江雁溝里丁氏族譜·二莊孺人傳》) ,也許是遵從穆斯林“衣裳木棉不以帛”的習俗,但是她并沒有皈依伊斯蘭教,當“莊祠毀于火”,她則“載少師以下木主別祀私寢”(《陳江雁溝里丁氏族譜·二莊孺人傳》)。

  她那根植于深層的崇祖意識,勢必帶進丁家并給仁庵以不可排拒的啟導,以取得觀念和目標的一致。丁仁庵遵父囑而創(chuàng)建宗祠,應該說與淑懿不無關系。

  更富有關鍵性意義的是,丁氏遷居陳埭棄商從農,對于這一決定人生轉折和家族發(fā)展的重大決策,乃是出自莊淑懿的建議。

  “家故在城南與莊近”,淑懿“語公曰:丈夫當自營一方,括地力所出以長貲產充貢稅,即進不能效古人輸助邊餉,退亦不能為素封,安能向市廛混賈豎,規(guī)規(guī)逐微息耶?遂從舅氏徙卜陳江,開基拓野,筑陂以捍海田,而瘠化為腴;履畝以征蕩產,而什受其八,家用益饒?!?(《陳江雁溝里丁氏族譜·二莊孺人傳》)……

  讀書入仕

  再者是讀書入仕。

  最值得丁氏回族引以為榮的是八世丁儀“首登仕籍”,官至四川提刑按察司僉事。這是丁氏家族很早就開始重視文化教育,讀書蔚然成風的第一顆碩果?!?/p>

  于是丁氏宗族“文人輩出,世而增昌”(《陳江雁溝里丁氏族譜·纂述世謨》)。據(jù)統(tǒng)計,八世至二十世,登進士者16名、舉人21名、歲貢15名。歷代仕宦,不乏其人?!?/p>

  并且,涌現(xiàn)出一批文人學士,如“有志圣賢,精研經(jīng)史,性理一書,疏解尤詳”的丁啟汴,“以文名”的丁文麟,“以詩名”的丁煒,“精草書”的丁燧,“善楷書”的丁奇昆等等。還與當時的郡守縣令、鄉(xiāng)紳名流,乃至像禮部尚書黃鳳翔、大學士張瑞圖等過往甚密。同時留下了歷代文人著作近30種。(參見泉州歷史網(wǎng)www.qzhnet.com《泉州人名錄·丁煒黃鳳翔、張瑞圖》)

  實際上,丁氏回族是個漢文化非常發(fā)達的少數(shù)民族,科舉入仕者之多、文人輩出,是同時代任一個漢姓宗族也難與倫比的。 讀書入仕,大大地促進了漢文化丁氏回族中廣泛地傳播,也有力地推動了封建綱常禮教的深入普及。

  丁儀“首登仕籍,以士大夫之禮祀于先”,盡管在當在當時“回教未敢有違”(《陳江雁溝里丁氏族譜·二莊孺人傳》) ,但“士大夫之禮”開始引入對祖先的祭拜?!八枚?span style="text-decoration:underline;">槐江公(丁自申)、午亭公(丁日近)、哲初公(丁啟浚,號哲初),三世聯(lián)登甲榜,家聲振矣”,雖然“祖制未忍盡更”,但回教曾“幾乎息”(《陳江雁溝里丁氏族譜·二莊孺人傳》) 。

  嘉靖萬歷間丁氏三世聯(lián)登進士,這在素有“海濱鄒魯”之稱的泉州丁氏之前,惟(站長按:南安豐州氏)、(站長按:宋南外宗皇族氏)二家,因此丁氏家聲大振,給宗族帶來的影響之大,促使伊斯蘭教信仰的泯滅。

  更令人矚目的,是前面提及的“賜食豬肉”之傳說,就發(fā)生在十一世丁啟浚身上。(參見泉州歷史網(wǎng)www.qzhnet.com《泉州人名錄·丁啟浚》)

  據(jù)云,丁啟浚在朝為官時,拒絕與魏忠賢結黨,誣告丁不食豬肉為欺君之罪。皇上疑之,命宴請滿朝文武,果見端坐不吃,詰之故,曰:我祖食不以豬,今食則背祖,不食則欺君,甚是為難。上見其坦誠,賜丁氏食豬,遂成習俗。

  姑且不論傳說真實與否,重要的是丁氏回族食豬肉卻是現(xiàn)實存在的。丁氏回族把食豬肉說成是丁啟浚朝為官時所“御賜”,表明了丁氏回族這一與伊斯蘭文化格格不入的食豬習俗的改變跟入仕的密切關系。讀書入仕對于丁氏回族本文化的強烈沖擊,以致于順理成章地接受漢文化,這個事例是最能說明問題的了。

  士紳知識分子是宗族中最有威望的人物,他們往往與族權相結合,形成領導階層,對宗族事務負有至高的支配權力。祭祀祖先、重修宗祠、修纂族譜、清復祖墳,制定祀約,以及族內糾紛、鄉(xiāng)族械斗和與官府打交道等,無不由他們滋倡和主持解決。

  士紳知識份子處處以儒家倫理綱常為準則,不僅在漢化中首當其沖,而且通過他們在宗族中的主導作用,深刻地影響著整個回民群體的漢化。

  在丁氏回族的整個漢化過程中,比起其他方面,祭祀祖先的禮儀被視為“祖制”、“家法”,是最不易變革的部份。但是,由于讀書入仕,“士大夫之禮”不斷地對此產生沖擊,也使得祭祖儀式向著“漸變以合于禮”發(fā)展。

  一直被后代子孫奉行到本世紀五十年代初宗祠廢祭為止的祭儀規(guī)則,乃是在清初由丁煒利用他身為仕宦在宗族中的權威和影響力,又一次以“禮”來框定的。

  丁清《祭儀紀言》 (《雁江懷古山房私譜》)云:

  “今回教已矣,文物不振,子孫罔忌過庭,鮮詩禮之訓,入廟無尊敬之思,有乖祖制,殊失禮儀。

  雁水侄假歸,閱而憂之。適直我汾房直祭,商予采文公家禮,裁定三獻以家規(guī),夫禮之宜遵,豈特一家哉。

  禮明則分定,則親親長長之義,于是乎推斯舉也。縱不敢云純備,而敬祖睦族之意,亦可少伸萬一,爾合將儀則,其俱于左。

  賽典赤回回瞻思丁氏遵文公家禮,酌定春冬祭儀則?!?/p>

  其以“禮”定制,很顯然是以促使族人恪守儒家倫理道德觀念和行為規(guī)范為目的的。

對陳埭丁氏回族漢化的歷史認識

  通過對丁氏回族漢化現(xiàn)象的考察和對漢化時間及原因的探討,不難看出,丁氏回族的全面漢化,是與其特殊的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息息相關的,是在這一歷史過程中特定的自然和社會文化環(huán)境互動的結果。

  丁氏回族于元末年自泉州遷居陳埭,失去了此前那種自由經(jīng)商的條件,而隱伏耕讀保其家于漢族社區(qū),為了適應這種新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本來就已經(jīng)受到漢文化影響的丁氏,其文化內涵開始進一步發(fā)生變化。他們不能不采借當?shù)貪h族的謀生方式和生活習慣,以求生存和圖發(fā)展。

  在兩種不同文化的族際互動中,漢文化始終是居于主導地位的。遷居陳埭以后,或許傳統(tǒng)觀念使得丁氏依然愿意固守他們所習慣的東西,潛在的民族意識會阻礙化文化的借用,但如果這種借用是求生存的需要,符合謀取發(fā)展的愿望,那么人們就很容易接受這種改變,并避免文化借用的沖突和摩擦。

  丁氏回族遷居陳埭并趨向漢化,是與其生活的需求、價值觀念和目標相一致的。因此,他們不僅抑制本文化的外顯內容,尤其是與漢文化明顯不同的部份而大量地采借漢文化,甚至為了不暴露其族屬,“過聽曾社師丁度而祖之”,假“聚書”為堂號,“以明其裔不出于回回也”(《陳江雁溝里丁氏族譜·感紀舊聞》)。丁氏回族正是通過積極的自我調適來適應新的環(huán)境,通過主動的自我變革以順利地運作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丁氏生齒日繁,棋布亙連,形成了可與周邊漢族相抗衡的實力群體,建立了與周邊漢族社會地位平等的獨立社區(qū)??梢哉f這是丁氏回族在逐趨漢化以及不斷地追求土著化中形成和建立起來的。

  可是,當具有足以支撐和保護本文化的能力和構成能夠順利運轉本文化的空間時,丁氏回族已是不可遏止地深深地漢化了。就是最能體現(xiàn)實踐人們的生活理念或價值體系的士紳階層,盡管呼吁恪守“祖訓”,但更重要的卻是以“禮”來教化族民。他們所追求的是勿使族人數(shù)典忘祖,而并非強調本文化的恢復與重建?!?/p>

  本世紀(站長按:指廿世紀)五十年代以來,特別是1978年后,隨著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貫徹與落實,晉江縣(今改市)政府于1979年1月重申了陳埭丁氏回族的民族成份。1984年成立“陳埭鎮(zhèn)回族事務委員會”,管理民族事務。1985年在丁氏祠堂開辟“陳埭回族史館”,展示本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同時成立“伊協(xié)小組”,舉行開齋節(jié)、古爾邦節(jié)紀念活動,并創(chuàng)辦《陳埭穆斯林》小報,介紹伊斯蘭文化和報導陳埭回民活動等。還于1991年建筑清真寺(活動中心)。請阿訇住持做“主麻拜”。象征伊斯蘭文化的尖拱型建筑和圖案裝飾,以及阿拉伯文或回文之文字壁寫,更給整個社區(qū)增添了“回族文化”氣氛。

  不過,這些伊斯蘭文化的現(xiàn)象和回族民族意識的反映,雖然往往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與強烈,但并不具有民族文化恢復和重建的實質性意義。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