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明星、歌星,一生中的作品無數(shù),能拿得出手的卻只有一個,但這一個作品卻能夠火遍大江南北,這種現(xiàn)象級的情況不只出現(xiàn)在現(xiàn)代,古代這樣的情況也不少。 唐朝是我國詩詞最為閃耀的一個時代,有詩仙李白、詩圣杜甫、詩佛王維,在這樣一個群星閃耀的時代,若沒有一部拿的出手的作品,很快就被這些圣人的光環(huán)所掩蓋。 在唐代詩人中,張繼不是大家,也算不上名家,說起張繼,很多人或許有點懵,一時不知是誰,但若背一句他的詩,定會恍然大悟,原來是他。與李杜上千首名作相比,如果沒有這首《楓橋夜泊》流傳下來,可能今天我們已忘記了他的名字。 這首詩最早見于高仲武編選于大歷十四年(779年)的《中興間氣集》題目是《夜泊松江》,后來歷代的詩集都有收錄,直到被《唐詩三百首》收入后,才使這首歌眾口傳誦。 安史之亂后,盛世大唐逐漸衰落,中原地帶陷入戰(zhàn)亂,江南地區(qū)相對比較安定,成了避難場所,大批文人南下避免,有家不能回,時代的一粒灰,落在一個人身上那就是一座山,張繼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來到了姑蘇城外,半夜宿在寒山寺外的船上,失意的人總是有許多愁緒。暗淡的月光,江邊時隱時現(xiàn)的漁火,此時的張繼聽到了寒山專寺的鐘聲他寫下了《楓橋夜泊》:
這首詩在描寫寒山寺的作品中,算是佳作,但若將它放到整個唐詩中,水平就略顯一般,張繼此人,一生作詩無數(shù),但傳唱度高的也僅此一首。同樣是寫愁,與李白的“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一比,實在太遜色了。 寒山寺在初唐時期就因寒山與拾得二位高僧,就已是聲名遠播,而張繼這首《楓橋夜泊》則是錦上添花,他雖捧紅了寒山寺,但同時寒山寺也捧紅了張繼。可謂“詩以寺傳,寺以詩名”。 唐朝時期,日本派遣唐使來學習中國的文化,《楓橋夜泊》也因此而流傳到日本,成了成為家喻戶曉的詩歌。直到現(xiàn)在,《楓橋夜泊》還是日本小學課本上的必背詩篇。 《楓橋夜泊》在中國燦爛的詩歌文化中僅是其中的一顆珍珠,但在日本卻被視若珍寶,不僅被編入教材,小孩子都會背,就連日本前首相森喜朗訪問中國時,都專門到蘇州寒山寺參觀,他說:蘇州寒山寺是我終生向往的地方。 1885年,日本書法家田口美舫來中國游學,慕名前往寒山寺,因?qū)剿碌南矏?,便懇請寒山寺的住持祖信禪師同意讓他在日本仿建一座寒山寺,祖信禪師欣然同意,還贈送了一座釋迦如來像。 田口美舫回國后,在日本東京青梅澤井仿建了一座寺廟,也取名叫寒山寺,連“詩碑”也模仿造了一個,1930年,日本寒山寺竣工,向公眾開放。 寒山寺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qū),大約修建于南北朝時期的南梁,至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最初叫“妙利普明塔院”,因初唐詩僧寒山子在此居住,后改名為“寒山寺”。 傳說寒山寺有一高僧叫拾得,有一天,天上突然飛來一口大鐘,落在寺里,僧人上前都不能搬動,而拾得和尚用竹枝輕輕一點,就飛身坐到鐘上,大鐘輕輕飄起,最后到達日本,拾得在日本四處弘揚佛法。 日本人相信,只要在除夕夜,敲那口來自寒山寺的大鐘108下,就能帶來一整年的好運,所以除夕夜日本人都要去聆聽寒山寺的鐘聲祈福。 除了日本課本外,這首詩還入選了人教版和西師大版的小學語文教科書,在東南亞一帶甚至亞洲都廣為流傳。 在我們當代的教科書中《楓橋夜泊》成了必背的詩歌,如今,隨著教育部的改革,語文學習已經(jīng)正式進入了大語文時代。小學的古詩詞新增了80%;初中的古詩文也提升至124篇,占全部課文的51.7%。 正所謂“得古文者得天下”,語文自古以來就在考試中占據(jù)著重大比例,因此,要想學好語文,就必須得學好詩歌,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要想學好詩歌就必須得從娃娃抓起,兒童時期是記憶力的黃金時期,家長必須抓住這個黃金時期。 《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再次體現(xiàn)了詩歌之美,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 5歲的小神童王恒屹,聯(lián)手8歲的李廷泊挑戰(zhàn)30聯(lián)“飛花令”,表現(xiàn)“驚艷眾人”小小年級其詩詞儲備量遠超同齡人,甚至許多成年人都不及他。 會讀古詩的孩子一開口就贏了,別人夸落日真美時,會讀詩的孩子會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形容這山真陡時,會詩的孩子會說:“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到了國家層面,捐贈物資時,只會說:“武漢加油”。而日本人在捐贈時,卻會說:“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