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同列于西泠八家,一生未曾謀面,卻神交已久

 攢菁堂 2020-07-25

  《故宮藏黃易尺牘研究·手跡》一書中收錄有新00151921-32/32 附一記室過錄黃易致陳燦《古墨札》一通,經(jīng)陳鴻壽鑒別,附筆評注:“此一札是記室手筆,魚目固不可以混珠也。曼生記?!保ê筲j“阿曼”白文方印,)附二則為嘉慶甲戌(1814年)陳鴻壽題跋一則:

  秋翁以營葬南歸,枉書索鄙人篆刻,及余游歷下,翁在任城,郵筒往來甚數(shù)。贈畫為途中人攫去,可謂忘年交亦文字交,顧終未得相見為歡,托之神交而已。嘗輯其手札與澹川、鐵生兩君所遺合為一冊,什襲藏之。今觀此冊,益重人琴之感矣。秋翁平生篆刻第一,畫次之,隸書又次之,行狎書古淡天真,在作者極不經(jīng)意,然非浸淫于金石之學(xué),又安得純?nèi)巫匀荒藸栆績鹗乐v其珍秘之。嘉慶甲戌閏二月陳鴻壽題記。


記室錄黃易致陳燦《古墨札》 故宮博物院藏

  黃易與陳鴻壽皆為錢塘人,同列于“西泠八家”。黃易生于乾隆九年(1744),陳鴻壽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黃易長陳鴻壽二十四歲。從年齡上來說,是可能有所交集,在一些相關(guān)研究中,兩人是否曾經(jīng)會面,或有所交游過從,長期以來一直是筆者所關(guān)注的問題。

  陳鴻壽的印章邊款中多次提及黃易,極為推崇黃易篆刻,屢次言及“平生服膺小松司馬一人”、“丁老后予最服膺小松司馬”,還曾經(jīng)應(yīng)黃易之索為其刻“蓮宗弟子”一印。

  秋盦先生歸自山左,馳書索刻,此印蓋其先人少參公與蓮池大師參無上乘,結(jié)方外緣,迄先生凡七世,俱得宗傳不壞法云,遍覆一切,宜不忘所自也。顧先生金石之學(xué)為當(dāng)代一人,乃令持布鼓以過雷門,得毋啞然失笑否。乙卯十月八日,菰城鏡煙堂中,曼生鴻壽謹記。

記室錄黃易致陳燦《古墨札》 故宮博物院藏

  從邊款可知,此印刻于乾隆六十年(1795)十月八日陳鴻壽客居菰城(湖州)時,此時黃易以母喪南歸營葬,馳書索刻,二人并未見面,這與陳鴻壽題跋中“秋翁以營葬南歸,枉書索鄙人篆刻”相合。此時陳鴻壽方二十八歲,從邊款內(nèi)容的語氣來看,對黃易也是相當(dāng)恭敬。

  嘉慶元年(1796),陳鴻壽為梁寶繩(接山)刻“苕園外史”印,邊款云:

  予性拙率,有索篆刻者,恒作意應(yīng)之,不敢以其人為進退。接山先生為今日著作手,精鑒賞,徵及鄙作,尤不敢以尋常酬應(yīng)例也。吾鄉(xiāng)此藝,丁老后予最服膺小松司馬。客冬為小松作“蓮宗弟子”印,用漢官印法,抽邀鑒可,今為接山先生制此,意致亦略相似,覺半年所學(xué)未進,殊可愧耳。丙辰八月五日,曼生并記。

 《古墨札》陳鴻壽題跋

  此則邊款中明確提到“吾鄉(xiāng)此藝,丁老后予最服膺小松司馬”,與故宮所藏尺牘題跋中“秋翁平生篆刻第一”的評價相合。

  故宮所藏尺牘中新180850-3/10陳繼昌致黃易歷下札,亦與所論有關(guān):

  繼昌拜白。耳先生名非一日矣,前年游歷下,知先生適在東,以為可以見,而不得見。昨歲客武林,聞文駕將旋里,以為必得見,而又不得見,一見爾何如是其難耶?小池、曼生皆昌性命交,先生之舊雨也,屢從二兄處知金石日富,著作等身,無由一抒欽仰。不獨昌如饑如渴,小池、曼生均以不能作合為歉。昨于月之望日抵東省,晤南薌大兄,詢悉安況為慰。頃過此處,極思趨候一罄積私,無如迫于不可應(yīng)酬,室邇?nèi)隋?,徒增不快而已。留札以布微悃,不莊不備,惟先生鑒之。曼生不日東來,今秋擬赴北闈,并此上告?;蛟鲁趸厥r仍經(jīng)貴記,當(dāng)詣鈴閣邀駕同登太白樓也。小松先生史席。繼昌再拜。(賤字述之,號蓮龕,行二。)

  陳公諱熙,號曰梅岑,現(xiàn)在南河候補司馬,詩人也。昌之至好,未識曾晤此公否,又拜。

 陳鴻壽為黃易刻“蓮宗弟子”印及邊款

  今考此札作于嘉慶三年(1798),札中提及“小池、曼生均以不能作合為歉”,可作為黃易與陳鴻壽二人此前并未有過直接接觸的旁證。并且是年(1798)陳鴻壽來山東歷下,亦未與黃易相見。這正符合陳鴻壽跋中所云:“及余游歷下,翁在任城,郵筒往來甚數(shù)……可謂忘年交亦文字交,顧終未得相見為歡,托之神交而已?!痹刑岬健澳纤G”為吳文徵,字南薌。歙縣人。工書畫篆刻,與黃易、陳鴻壽皆有交。嘉慶戊午(1798)六月七日,陳鴻壽于山左節(jié)院為吳文徵刻“南薌書畫”印,款云:

  南薌大兄與余訂交歷下,若平生歡論書畫篆刻,有針芥之合。其所作印,一以漢人為宗,心慕手追,必求神似,真參最上乘者,而于拙作乃極稱許,豈有嗜痂癖,抑非虛懷若谷耶?平生服膺小松司馬一人,其他所見如蔣山堂、宋芝山、桂未谷、巴予藉、奚鐵生、董小池、汪繡谷諸君,皆不敢菲薄所相與論次之。所以別正變而峻其防也。古人不我欺,我用我法,何必急索解人。因?qū)倏檀瞬再|(zhì)南薌。不知小松丈見之以為何如也。戊午(1798)六月七日,山左節(jié)院珍珠泉上。曼生附記。

 陳鴻壽為吳文徵刻“南薌書畫”印及邊款

  其中“不知小松丈見之以為何如也”一句,從語意揣摩二人亦未相見。

  然據(jù)錢泳《蘇碑考》所載,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冬,黃易曾與陳鴻壽等同人謁杭州新修落成之表忠觀并刻石以志。其銘文曰:

  大興方維翰、金匱華瑞清、古歙鮑廷博、仁和趙魏、邵志純、錢唐朱彭、黃易、陳鴻壽、何元錫、海寧吳騫、陳鳣、海鹽張燕昌、山陰陳廣寧以乾隆乙卯冬日同謁表忠觀并訪武肅王裔孫泳,時新修落成,仰瞻榱桷,俛視幾筵,聯(lián)袂行吟,試茶坐話。烏程陳焯自新城權(quán)學(xué)回郡,欣逢雅集,題石志之。

  這則記載明確地提到乾隆六十年(1795)冬黃易與陳鴻壽、方維翰、華瑞清、鮑廷博、趙魏、邵志純、朱彭、何元錫、吳騫、陳鳣、張燕昌、陳廣寧、陳焯同謁杭州表忠觀雅集,并訪錢泳,還有“聯(lián)袂行吟,試茶坐話”之雅事。言之鑿鑿,似乎不容置疑,但卻與陳鴻壽跋文所言陳、黃二人“終未相見”相抵牾。那么,究竟是陳鴻壽忘記了曾與黃易謀面,抑或是《蘇碑考》所記失實呢?

陳繼昌致黃易札   故宮博物院藏

  據(jù)故宮所藏新155999-4/8黃易致張愛鼎南歸札“易定期月半南歸”,新155999-5/8黃易致張愛鼎榮擢札“茲于九月初五日抵杭,已奉先靈到山,即日安葬。故鄉(xiāng)無屋無資,賤眷不能久住,乘此河路通行,先令返東。易俟窀穸完備,亦即赴濟?!笨芍S易扶柩南還之啟程時間在乾隆六十年(1795)七月十五日,九月初五日抵杭營葬畢。此后至十月間,皆居停杭州,直至是年大雪節(jié)氣(十月二十九日)后方離杭。十一月黃易至蘇州過訪陸恭等人。而是年十月陳鴻壽客居烏程鏡煙堂,回杭具體時間則不詳。

陳繼昌致黃易札   故宮博物院藏

  綜合以上文獻資料,筆者認為從時間上看,黃易與陳鴻壽確有見面的可能,但事實上應(yīng)當(dāng)并未覿面。因為陳鴻壽是黃易的推崇者,其題跋出自親歷者本人,作為第一手資料,可信度更高。何況如果二人覿面,其后來的印章邊款中提及黃易時不太可能完全沒有反映。而《蘇碑考》相比而言可信度弱了一些?!耙郧∫颐胀]表忠觀并訪武肅王裔孫泳,時新修落成”,是指乾隆甲寅(1794)七月錢泳寓居西湖監(jiān)修表忠觀一事。杭州表忠觀即錢王祠,為紀(jì)念錢镠功績之所,現(xiàn)在杭州西湖畔柳浪聞鶯附近。始建于北宋熙寧十年(1077年),供奉吳越錢氏三世五代國王。錢泳為錢镠后裔,監(jiān)修表忠觀落成后,召集友朋聚會參觀很可能并非在同一天,以十四人“同謁并訪”勒石記事或許出于以隆其事的目的,很有可能帶有矜夸成分。再者既是如此盛事,何以不寫明具體日期而僅以“乙卯冬日”含糊帶過,似乎有違常理。

 陳鴻壽為梁寶繩刻“苕園外史”印及邊款

  陳鴻壽曾慨嘆不能與黃易作合為歉,這一遺憾直至黃易去世次年,即嘉慶八年(1803)方稍有彌補。乾隆六十年(1795)黃易曾寫《亂石圖》(《疏枿竹石圖》,今藏杭州西泠印社)寄贈陳豫鐘。嘉慶八年(1803)陳鴻壽補跋其上:“秋影不知處,黯然思故人。三生盟片石,后夢亦前因。樹老葉易脫,竹香寒更新。髯翁與蒙叟,珍重百年身。小松歸道山之次年,種榆仙客陳鴻壽為家秋堂三兄題此志慨?!贝藞D涉及“西泠八家”中黃易、奚岡、陳豫鐘、陳鴻壽四家之交游,又集其中三家筆墨于一,稱為藝林鴻寶實不為過。

  由此可知,黃易與陳鴻壽,雖然皆為杭人,又并列“西泠八家”,但由于年齡相差二十余歲,且黃易青年游幕,中年游宦,足跡遠離杭城。待陳鴻壽成立之際,黃易已入晚境,加之陳鴻壽之宦跡與黃易南北分馳,終隔暌違,兩人之間既無師承關(guān)系,也并未覿面,僅屬忘年之神交而已。

本欄目圖文節(jié)選自《蓬萊松風(fēng)》一書,原文標(biāo)題為《黃易與陳鴻壽交游考論》,在此向朱琪先生表示感謝!

《蓬萊松風(fēng)》書影

    本書是作者十年間黃易相關(guān)研究的一次總結(jié)。以“西泠八家”之一的黃易為中心,從其家世、生平、仕履、交游、金石學(xué)貢獻、書畫篆刻藝術(shù)成就等多個角度進行的綜合性研究。多從新見第一手文獻出發(fā)進行研究,涉及清代學(xué)術(shù)史、藝術(shù)史多個方面,生動反映十八世紀(jì)后半葉金石學(xué)的深入發(fā)展與乾嘉時期學(xué)術(shù)、藝術(shù)的原生狀態(tài)。全書既注重在浩如煙海的清代史料中考證鉤玄,也注重采用當(dāng)下文獻學(xué)與學(xué)術(shù)史研究的最新方法與成果,在保證內(nèi)容的嚴肅性和學(xué)術(shù)性同時,兼顧了圖像資料的闡釋與文字的可讀性。本書附錄黃易佚著《武林訪碑錄》,系據(jù)錢塘丁氏八千卷樓舊藏鈔配本點校。是書流傳極罕,原本又因破損庋藏于公家?guī)旆堪儆嗄?,?jīng)作者多方聯(lián)系申請修復(fù),終得以重見天日,冀為黃易與金石學(xué)研究提供更多的新資料。


作者簡介

朱琪:1980年生。南京藝術(shù)學(xué)院藝術(shù)學(xué)博士,現(xiàn)為南京曉莊學(xué)院美術(shù)學(xué)院副教授。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漢畫學(xué)會會員。致力于中國書畫及璽印篆刻研究,尤其關(guān)注文人藝術(shù)相關(guān)領(lǐng)域。研究涉及藝術(shù)史、文學(xué)史、考古學(xué)、金石學(xué)、藝術(shù)文獻、文博鑒定等多個研究領(lǐng)域。先后應(yīng)邀參與故宮博物院科研項目,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之《戰(zhàn)國—唐畫全集》《宋畫全集》(第八卷)及《明畫全集》題跋釋文及印章鑒別審定工作。著有《朱琪篆刻心經(jīng)印譜》《真水無香:蔣仁與清代浙派篆刻研究》《新出明代文人印章輯存與研究》《蓬萊松風(fēng):黃易與乾嘉金石學(xué)(附武林訪碑錄)》等。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