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學習一下日常設計中及其常見的一種技巧:漸變。我們先來看幾個案例。 可以看到無論是海報、banner、書籍等都會用到漸變的技法。接下來我們會詳細介紹用到的工具和操作。 01.Ai的網(wǎng)格工具 首先嘗試一下AI的網(wǎng)格工具,在工具欄中找到類似漁網(wǎng)圖標的工具,即是網(wǎng)格工具。 我們先建一個矩形塊,使用網(wǎng)格工具在矩形塊中隨機左擊鼠標。將矩形劃分成不同的模塊。 然后用直接選擇工具選中模塊中的錨點,直接修改配色即可。根據(jù)你自己的喜好進行配色,將所有錨點都修改顏色后得到右圖。將配好顏色的圖形復制進PS中。 置入PS后,我們使用快捷鍵Ctrl+T,右擊鼠標后選擇變形工具。 使用變形工具隨意拖動錨桿,調(diào)整至自己想要的色彩以及造型即可。 02.Ai的混合工具 在AI的工具面板中找到混合工具圖標,實際上混合工具能夠?qū)崿F(xiàn)非常多有趣的效果。我們以后有機會再講。 使用混合工具依次點擊不同配色的圓形,AI自動生成了漸變配色。 我們還可以使用直接選擇工具拖動圓形,使圖形發(fā)生形態(tài)上的變化,當然你也可以繼續(xù)跟PS結合去做更多的造型。 03.Ps的畫筆工具 PS相對而言塑造漸變會更加自然柔和,直接使用羽化的畫筆模式調(diào)整大小去畫即可,非常容易上手,主要說一下右邊的效果是如何實現(xiàn)的,也是非常多同學問的問題。 選中柔邊的羽化畫筆后直接將混合模式改為溶解,就可以得到類似自然漸變的波點效果。工具介紹完啦,接下來我們開始案例實操。 我們以書封的形式來實操一下如何靈活的運用漸變技巧結合設計。第一個書名是《69個訓練讓你成為攝影師》,一般來說無論是做海報或是書封,第一步我們都是處理文字信息。 我們將文字信息按重要程度分好大小層級,選擇合適的字體,稍微調(diào)整一下字距、行距,分組一下。這個時候我們不需要調(diào)整特別細致,因為我們后面結合圖片或者圖形后還需要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調(diào)整。 我們運用前面的漸變技法設計一個能表達攝影中的光影感覺的造型,我這邊用的是AI的網(wǎng)格工具結合變形做的漸變造型。當然你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想法去嘗試。 基本的文字組和圖形元素我們都有了,接下來是考慮如何將二者編排到一個版面中。實際上我排版大部分時間都在基于一定的邏輯和想法嘗試,比如這個案例,一開始我想突出69這個數(shù)字,所以我基于英文副標題直接放大。放大后想做一個層次的變化,于是做了上下的層次錯落。之后將文字放置于較空的部分。 那大的英文之所以做切割,是為了讓整體更加秩序化,橫向交錯變化的秩序。最后我們用網(wǎng)格對整體進行規(guī)范,以及細致的調(diào)整文字組。如何調(diào)整文字組這個在我們往期的教程中有,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翻閱。 然后貼個效果樣機就OK啦。 第二個書名是《暗淡藍點》,同樣的我們需要將文字信息處理好。這次我們稍微加大難度,需要讓畫面元素更加契合主題。 文字組信息基本處理后,我們需要考慮如何去表達這個主題。從數(shù)據(jù)簡介和概要中我們可以了解到這是一本關于人類和地球家園的故事。所以我打算用兩個圓形剪切藍色漸變的形式來做主畫面,一個代表地球人類現(xiàn)有家園另一個則代表太空中的新家園,新舊交織。 左邊的是主畫面,右邊是將文字組和圖形結合的完稿。當然最后我們需要用網(wǎng)格規(guī)范,然后做效果圖。 這個案例相對而言文字信息就比較少了,書名叫《流星之絆》是東野圭吾的作品。所以我們的畫面會做的比較簡潔,以傳達氛圍為主。 我們來看一下其中用到的技巧,實際上都是我們前面講到的。流星中的光感噪點就是用的筆畫溶解模式來實現(xiàn)的。左下角的光環(huán)則是用了黑白漸變結合液化和變形來做。技巧和想法了解后,其實并不難實現(xiàn)。 最后這個案例是使用了PS的畫筆結合變形工具得到畫面后,做了一個正方形的剪切蒙版。 最后這個案例是使用了PS的畫筆結合變形工具得到畫面后,做了一個正方形的剪切蒙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