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難得 01 《高山流水》 傳說先秦時琴師俞伯牙有一次在野外彈琴,樵夫鐘子期竟能領會,琴曲是描繪“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與吾心同?!惫视小陡呱搅魉分W悠谒篮?,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操。 NO.2 反抗、戰(zhàn)斗之意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傳說原是東漢末年流行于廣陵地區(qū)的民間樂曲?,F僅存古琴曲,以《神奇秘譜》載錄最早。早期并無內容記載,現多數琴家按照聶政刺韓王的民間傳說來解釋。 據《琴操》中所載:聶政,戰(zhàn)國時期韓國人,其父因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為報父仇,聶政上泰山刻苦學琴十年之后,漆身吞炭,改變音容,返回韓國,在離宮不遠處彈琴,其高超的琴藝使行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后,召進宮內演奏,聶政趁其不備,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為了不連累母親,便毀容自盡。這一說法與《史記》記載的聶政故事有所不同。 NO.3 故人別來無恙 《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作者不詳。問世以后,深受琴家喜愛,廣為流傳,并有多種版本,是傳譜最多的琴曲之一。對于曲情的理解,有認為是描寫秋天景物的,有認為是寓鴻鵠之志的,也有認為是發(fā)出世事險惡的感慨的。音調靜美、靜中有動、旋律起伏、綿延不斷、優(yōu)美動聽。 NO.4 傲霜斗雪 《梅花三弄》——此曲系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來贊頌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曲子以泛聲演奏主調,并且同樣曲調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復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 NO.5 長卷山水畫 《春江花月夜》——原來是一首琵琶獨奏曲,又名《夕陽簫鼓》潯陽琵琶X潯陽夜月《潯陽曲》。后被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深受國內外聽眾喜愛。樂曲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jié)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地贊頌了江南水鄉(xiāng)的風姿異態(tài)。 06 自投羅網 《十面埋伏》——傳統(tǒng)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陽平楚》。明王猷定《四照堂集·湯琵琶傳》中記載琵琶家湯應曾奏《楚漢》:“當其兩軍決斗時,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凄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側聲,余騎踩踐爭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恐,終而涕泣之無從也,其感人若此矣!”所繪之情景、聲色與今之《十面埋伏》甚似。 NO.7 青山綠水 《漁樵問答》——此曲在歷代傳譜中有三十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歌詞。樂曲表現漁樵者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 NO.8 花開時節(jié),想見你 《胡笳十八拍》——漢末,著名文學家、古琴家蔡爸的女兒蔡琰(文姬),在兵亂中為匈奴所擄,留居南匈奴為左賢王妃,生了兩個孩子。后來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寫了一首長詩,敘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鄉(xiāng)別子的情懷,情緒悲涼激動,感人頗深。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該詩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聲而作,所以名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鳴》。 NO.9 凄凄慘慘戚戚 《漢宮秋月》——此曲有兩種較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為箏曲,一為二胡曲。《漢宮秋月》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的情緒,以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 NO.10 取萬物之春 取凜然清潔 《陽春白雪》——一首廣泛流傳的優(yōu)秀琵琶獨古曲。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jié)奏,生云地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蘇、萬物向榮、生機勃勃初春景象。 |
|